-
四穴
概述: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四开
四开记载于《奇效良方》:“四开四穴,合谷并行间是穴,手足共四穴。”“开”,后作“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
-
四关
概述:四关:1.两肘两膝四个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左右合谷、太冲四穴·四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五输穴·四关:四关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五输穴)。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释《标幽赋》。
-
体骨
概述:体骨为经外奇穴别名,即髋骨。髋骨穴主治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膝红肿痛,下肢瘫痪等。体骨穴的配伍:配内膝眼、犊鼻、鹤顶,治鹤膝风。配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委中,治下肢痿痹。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医经小学》:髋骨四穴梁丘旁,各开寸半治腿痛。
-
四缝
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百日咳、肠蛔虫症、手指关节炎等。四缝配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治疳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针刺四缝能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而且可以促进肠管蠕动,解除肠管痉挛,并且有调节肝脏分泌胆汁的作用。
-
四中缝
概述:四中缝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缝。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百日咳、肠蛔虫症、手指关节炎等。三棱针浅刺0.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针刺四缝能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而且可以促进肠管蠕动,解除肠管痉挛,并且有调节肝脏分泌胆汁的作用。
-
后神聪
概述:后神聪为经外奇穴名,神聪穴之一,在头顶部,位于百会穴后1寸。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前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旁开1寸处取穴。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四神聪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神聪四穴
概述:神聪四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神聪
概述:神聪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神聪。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八针一罐法
八针一罐法是将刺络法、拔罐法和毫针刺法配合运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属于针罐法之一。八针一罐法选穴以手、腹八穴为主,适用于治疗食物中毒、急慢性胃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病症。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四穴(分别在两手拇指和中指指端的桡侧角)。若发现一穴不见出血,应重新点刺,再拔火罐,务使腹四穴皆见出血。
-
地神
地神经外穴名。《千金要方》:“自缢死,灸四肢大节陷大指本文,名曰地神,各七壮。”即拇指掌侧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足大趾跖侧趾跖关节横纹中点处,共四穴。
-
四横纹
概述:四横纹:1.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刺灸法:—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分别位于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屈侧的横纹处,一手有四穴。应用时用推法,有和气血,退热除烦等作用。可治不思乳食,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气急气喘,肚腹疼痛,口眼 斜,嘴唇破烂等症。
-
第一空
第一空是在骶中嵴两旁各有四个骨空,即今称之“骶后孔”。四孔自上而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所在。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俯卧取穴。主治少腹腰腿等疾患,如腰膝冷痛、痉瘗反折、下肢痿痹、历节痛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中痒痛、不孕症、遗精、阳痿、淋证、尿闭、热病汗不出、呃逆、反胃等。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荣卫四穴
荣卫四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
九窌
九窌指八窌(髎)穴腰俞穴之合称。参见“八髎”:八髎膀胱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双侧8穴,因称。出《素问·缪刺论》。俯卧或侧卧取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
-
阴独八穴
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阴独八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刺灸法:斜刺0.5~《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八冲,奇穴。
-
窌穴
概述:窌穴:1.泛指穴位;泛指穴位·窌穴:窌穴指穴位。《针灸聚英》:“此书以经络窌穴类聚为一卷。”专指八髎穴·窌穴:窌穴专指八髎穴。八髎是指膀胱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双侧8穴,因称。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
八冲
八风穴的别名:八冲(《曹氏灸经》)阴独八穴(《针灸集成》)。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各趾间的缝纹端取穴,其中第1、2,2、3,4、5趾间穴点即行间、内庭、侠溪。八冲穴主治病证:八风穴主治足跗肿痛,脚背红肿,足趾青紫,足趾麻木,疟疾,毒蛇咬伤,脚气,趾痛,头痛,牙痛,月经不调,疠风(恶疮,传染病发热)等。
-
妇人鸡爪风
《古今医鉴》卷十二:“妇人鸡爪风,因月家得此,不时举发,手足挛束如鸡爪状,疼痛难伸。于左右膝眼两旁各有一小窝共四穴,俗谓之鬼眼,各灸三壮即愈。”辨证论治:症见手足痉挛如鸡爪状。无汗者,治宜养血祛风,调和营卫,四物汤加柴胡、木瓜、桂枝、钩藤;有汗者,养血益气,调和营卫,方用八珍汤加桂枝、黄芪、阿胶。
-
四花
概述: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崔氏别录》)。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功能主治: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刺灸法:艾炷灸7~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胛缘
胛缘经外穴名。见《医学纲目》。在背部,当肩胛骨内缘上下尽处,左右共四穴。布有颈横动脉,肋间动脉后支,肩胛背神经及胸神经后支。主治肩胛神经痛,肩胛风湿痛。向外沿皮刺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哮喘灸治法
概念:哮喘灸治法是用艾条或者艾药灸治选定的穴位,用以治疗哮喘的方法。观察表明艾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能提高淋转率、玫瑰花环形成率和细胞免疫功能,可使机体产生相应抗力,有扶正固本的作用。以气喘、定喘、天突、膻中四穴为基本穴位,总有效率为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