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为书名。明·刘纯撰。书中卷三为经络专篇,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八脉交会八穴、经脉流注、周身经穴等。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为书名。首载“子午八法”及“杂病穴法”,依次为“针法”“灸法”“炼脐法”及各种禁忌。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
-
腋气
概述:腋气:1.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位于腋窝腋毛中点。主治腋臭。一般灸3壮。腋部分泌物奇臭之病证。出《外科大成》卷二。
-
食关
食关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上部,在脐上3寸再旁开1寸处。主治饮食不化、噎膈反胃、胃痉挛、胃炎、肠炎等。一般直刺0.5~又作石关。《医经小学》:“食仓、食关治脾胃,在中脘傍寸半位。”《养生镜》:“食关穴,建里旁各开寸半。”
-
平针法
平针法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达到得气后不分补泻的方法。《医经小学》卷五针法歌:“先说平针法…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浅)部,停针再至人(中);次提针向病(病痛部),针退天地人(即深浅中三部)。”本法适应于不虚不实和虚实难分的疾病。近人亦有称为平补平泻法或调和法。
-
痞根
概述:痞根为经外奇穴名(pǐgēnEX-B4)。俯卧位,于膀胱经之肓门旁开0.5寸处取穴。痞根穴主治病证:痞根穴主治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胃炎,胃扩张,肝炎,肝脾肿大,腰肌劳损,肾下垂,肠炎等。痞根配命门、肾俞、太溪,治腰肌劳损。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5~《医经小学》:精宫鬼眼与痞根,疰忤疝痛反胃穴。
-
津窍
津窍为舌下廉泉穴和玉英穴(或作金津穴和玉液穴),为分泌津液的孔道,故称津窍。金津玉液为经外奇穴名。《医经小学》列作奇穴。位于舌体下面,舌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卷舌取之。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左金津
左金津为经外奇穴名。金津玉液为经外奇穴名。《医经小学》列作奇穴。位于舌体下面,舌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卷舌取之。左名金津(EX-HN12),右名玉液(EX-HN13)。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刘景厚
刘景厚即刘纯。字宗厚(一作景厚)。先祖籍淮南,后于洪武年(1368~1398)中移居咸宁(陕西西安一带)。精于医学,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另将明代医家徐用诚(彦纯)的《医学折衷》一书,加以增益,改名为《玉机微义》。此外,还选有《医经小学》等书。
-
血门
概述:血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标准定位: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位于中脘旁3寸处。以及急性胃炎等。主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纳呆、消化不良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刘宗厚
刘宗厚即刘纯。父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刘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刘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此外,还撰有《医经小学》,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其中卷三载经穴歌括。
-
刘纯
字宗厚(一作景厚)。父刘叔渊受业于名医朱丹溪,刘纯继承家业,颇有医名。刘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和张仲景《伤寒论》的医理,又补入后世的方治编成《伤寒治例》一书。此外,还撰有《医经小学》,以韵体文将医经之要旨加以编辑,便于记诵。全书分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及运气等部分叙述。其中卷三载经穴歌括。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右玉液
右玉液为经外奇穴名。金津玉液为经外奇穴名。《医经小学》列作奇穴。位于舌体下面,舌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卷舌取之。左名金津(EX-HN12),右名玉液(EX-HN13)。主治重舌肿痛、口疮、喉痹、失语、呕吐、腹泻、黄疸、消渴、口腔溃疡、舌炎、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