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枣汤
概述:十枣汤同名方剂约有2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大枣10枚,具有攻逐水饮之功效,主治因水饮壅盛于里,上下泛溢所致的悬饮、实水证,本方是治疗悬饮、实水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
-
太溪
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
-
吕细
太溪穴穴位解剖: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脚气,脚内廉转筋。
-
跗阳
概述: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
-
附阳
概述:附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外阳
概述:外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蹻郄。”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
-
付阳
概述:付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跗”作“付”。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巅上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巅上穴的取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
-
维会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神阙穴属任脉,近于下焦,故可治疗小便不禁、产后尿闭、妇女不孕等。神阙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
百会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三阳五输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顶上
经外奇穴名·顶上:顶上为经外奇穴名。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
-
泥丸宫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三阳五会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三阳
本穴曾名为昆仑。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退热作用:如给家兔注射牛奶后,针刺“百会”(刺激5min,间隔10~
-
足心
概述:足心:1.人体部位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地冲
概述:地冲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涌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针刺涌泉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五会
概述:五会:1.经穴别名;一般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凡霍乱,头痛,胸满呼吸喘鸣,穷窘不得息,人迎主之。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说明针刺百会有明显改善细胞结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
-
通理
主治崩漏。通里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通里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通里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通里穴的位置(肌肉)通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当神门与少海连线上,腕横纹上1.5寸处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指深屈肌→旋前方肌。
-
通里
通里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前臂深筋膜,在尺动、静脉和尺神经的桡侧穿尺侧腕屈肌(腱),进入指深屈肌,再经前臂屈肌后间隙达旋前方肌。通里穴主治暴喑、舌强不语、心悸怔忡、腕臂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
-
内昆仑
治疗踝关节扭伤: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1寸,局部酸胀,;
-
侠溪
伸足取穴。侠溪穴主治头胸、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等。0.5寸,局部有酸胀感。侠溪侠溪配听宫、翳风,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
天满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皮肤由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致密的项筋膜,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针由深层的头夹肌,在颈深动、静脉升支的后方,入头半棘肌。
-
昆仑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即百会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