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容
主治病症:天容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咽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腮腺炎,胸痛,肋间神经痛及颈项肿痛,肩痛不举,颈项部扭伤,颊肿,项强,瘰疬,瘿气,甲状腺肿,咽中如梗,头项痈肿,癔症,胸痛胸满,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哮喘,唾沫,咽喉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胸膜炎,癔病等。或艾条灸5~
-
大容
大容即天容。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俯伏或正坐取穴。有清热利咽,疏经理气作用。如耳聋、耳鸣、咽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腮腺炎、胸痛、咳嗽气喘、唾沫、肋间神经痛及颈项肿痛、肩痛不举等。配听宫、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配合谷、少商治扁桃体炎;配阳溪治胸满不得息。一般直刺0.5~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大牖
大牖(yǒu友)即天牖,是头面较大的穴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大牖当作天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少阳三焦经。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
-
振埃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取循行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针刺治疗。例如对胸满、喘息等阳气逆上的病证,可取天容、廉泉等穴针刺以降逆。
-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五节刺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刺府输去府病。”篇中列举对“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热症取天府、大杼、中膂俞,及补手足太阴穴以出汗,说其效验有如脱除衣服之快,故名彻衣(该篇还指出恶寒无汗,内外皆热,咽干欲饮的热性疾患,因奇输“未有常处”,可取用天府、大杼、中膂俞等穴治疗。
-
威灵仙灸
威灵仙灸为敷灸方法之一。取威灵仙(以嫩为佳)捣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搅拌均匀备用。用时将药贴在穴位上,贴敷的时间以起泡为度,一般贴敷5分钟,避免刺激过强。如贴足三里穴治痔疮下血;贴太阳穴治疗急性结膜炎;贴身柱穴治百日咳;贴天容穴治扁桃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