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卒死
卒死(suddendeath)是指以6小时以内不明原因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寸口、人迎、趺阳脉搏动消失,呼吸暂停,全身青紫,瞳神散大,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自缢死
概述:自缢死为病证名。见《金匮要略·杂疗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以绳物系颈自悬挂致死,呼为自缢。若觉早虽已死,徐徐捧下,其阴阳经络虽暴壅闭,而脏腑真气,故有未尽,所以犹可救疗,故有得活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五绝
概述:五绝为病证名。即心绝、肝绝、脾绝、肺绝、肾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危重证候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绝治法》:“凡魇寐、产乳、自缢、压、溺五者,令人卒死,谓之五绝。”
-
五神返魂丹
《圣惠》卷五十六:组成:朱砂半两,牛黄半两,安息香半两,砒霜半两,大蜘蛛5枚(重午日采,袋内盛,通风勿令死)。如中恶卒死,及急风者,但有微气,以新汲水研下1丸,如昏迷,连加1丸,立活。
-
母
《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③指象母亲一样,滋养诸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为母。”④五行生克变化中,生我者为母。如土生金,则土为金母。《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
番沙
痧证之一。《张氏医通》卷九:“近时有感恶毒异气,而骤发黑痧,俗名番沙。有微发寒热,腹痛麻瞀,呕恶神昏者;初觉先将纸捻点焠头额,即以荞麦焙燥、去壳,取末三钱,温汤调服。治宜清热解毒,理气疏表。用香苏散加荆芥、薄荷,或栀子豉汤加牛蒡子、生甘草;热甚者,可选用黄芩汤、白虎汤、凉膈散、三黄汤等方。
-
返魂汤
《简明医彀》卷三:返魂汤:处方:当归(酒洗)、川芎、肉桂、干姜(炮)、赤芍药、甘草、黑豆(炒、去壳)、紫苏各等分。功能主治:妇人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者。流注,加独活;摘录:《医学入门》卷八《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名:返魂汤别名:姜盐饮、姜盐汤组成:盐1分,生姜(洗,切)1两。
-
十王
经外奇穴名·十王:十王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将其列作奇穴。十王穴位于十指背侧,沿爪甲根正中点向皮肤部移行约0.1寸处。主治卒死,痧症,中暑,霍乱等。刺法:向上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毫针斜刺0.1~出《小儿推拿广意》。3.位于十指背侧指甲根正中的稍后方。
-
救生丸
功能主治:卒死。主治:小儿无辜疳,腹胀气喘,四肢虚浮,乍热乍寒,或即泻痢,心腹坚痛。《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名:救生丸别名:救生丹组成:大戟1两半(浆水煮,切,焙),丁香半两,龙脑1分(别研),粉霜3分(别研),水银1两2钱,黑铅1两2钱(同水银结砂子),黄柏1两2钱,轻粉1分(别研),乳香半两(别研)。
-
五磨饮子
概述:五磨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摘录:《医方考》卷六《医便》卷三方之五磨饮子:组成:木香、乌角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等分。主治:《医便》卷三方之五磨饮子主治七情郁结等气,或胀痛,或走注攻冲。各家论述:《医方考》: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
-
三物备急散
《金匮》卷下:方名:三物备急散别名:三味备急散、备急散、大黄散组成:大黄1两,干姜1两,巴豆1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用法用量: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3-4大豆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末愈,更与3大豆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
-
韭根散
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韭根散:处方:韭根1握(去土),麝香1钱。功能主治:伤寒后,阴阳易,头重,百节解痛,翕翕气劣,着床不能起动,甚者手足拳,卵肿疼痛。方出《金匮》卷下,名见《普济方》卷四○一:方名:韭根散别名:韭根茱萸汤组成:韭根1把,乌梅2-7个,吴茱萸半升(炒)。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拇指
拇指解剖结构名。同母指。①手大指。《灵枢·五色》:“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②足大趾。《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白糯丸
处方:大白芷1两(为末),真糯米5钱(炒赤色)。制法:上为末,糯米为丸。功能主治:老人小便凝停白浊,卒死,头昏。无木馒头,用根亦可,后用《局方》补肾汤调补。后生禀赋怯弱,房室太过,小便太多,水道蹇涩,小便如膏脂,加石菖蒲、牡蛎。摘录:《普济方》卷三十三引《经验良方》
-
五子丸
菟丝子(酒蒸)、家韭子(炒)、益智子仁、茴香(炒)、蛇床子(去皮,炒)各等分,(一方加川椒)。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三引《澹寮方》《笔花医镜》卷四方之五子丸:方名:五子丸组成:枸杞子4两,菟丝子4两,五味子2两,车前子2两,覆盆子2两。主治:《医级》卷八方之五子丸主治痰饮水气,面浮,气短似喘。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川方五子丸
处方:菟丝子(酒蒸)、家韭子(略炒)、益智子(去皮)、茴香子(炒)、蛇床子(去皮壳,炒)各等分。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便夜多,脚弱,头昏。用法用量:老人、虚人多有此证,令人卒死,大能耗人精液。摘录:《得效》卷七
-
三生散
《明医指掌》卷六:方名:三生散组成:乌头(炮)1钱,白附(炮)2钱,南星(炮)2钱半,生姜3片。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卒死,阴盛四逆,吐泻不止。制备方法:上为末。《幼科指掌》卷四:方名:三生散组成:防风、天南星、熟半夏、黄芩、川乌、川羌活、麻黄根、石菖蒲、白茯苓、陈皮、焦白术、甘草。
-
母指
母指即拇指。出《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拇,同母。1.指手大指。《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2.指足大趾。《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
卒魇死
卒魇死病名。睡梦中突然死去。见《备急千金要方·卒死》。系五绝之一。参见五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