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主血
心主血是对心主持血和血液运行功能的概括。指心脏是主持全身血液循环的中心,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器官。2.心主血指心主血脉。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血便
概述:血便为病证名:1.大便下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血泄
《金匮要略方论》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后世多从病因分类,而有湿热便血、积热便血、热毒下血、湿毒下血、酒积便血、中寒便血、肠游下血、蛊注下血等名称。倘火盛伤阴,小便短赤带血,目眩耳鸣,腰腿酸软,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宜滋阴清火,凉血止血,方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合小蓟饮子。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
暑毒失血
概述:暑毒失血(bloodlossduetosummerheatpoisoning)为病证名。《金匮翼·诸血统论》:“暑毒失血者,脉大气喘,多汗烦渴,盖心主血,而暑气喜归心也。”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枇杷叶散,或《备急千金要方》治酒客瘟疫中热毒干呕吐血方(蒲黄、犀角、瓜蒌根、甘草各二两,桑寄生、葛根各三两)。或肝阳亢越引血上出;
-
心合脉
心合脉指五脏与五体相合,心主要是联系脉。《类经》:“心主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参见心主血脉:心主血脉为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小儿溺血
小儿溺血为病证名,即小儿小便出血。多由胎热结于下焦,损伤阴络,血热妄行,下渗膀胱所致。《证治准绳·幼科》:“溺血者,盖心主血,血与小肠相合,血之流行,周遍经络,循环脏腑,若热聚膀胱,血渗入脬,故小便血出也。”治宜清热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或四物汤加牛膝、白茅根,虚热用六味地黄丸。
-
杞圆膏
《摄生秘剖》卷四:组成:枸杞子(去蒂)5斤,圆眼肉5斤。用法用量:不拘时候频服2-3匙。制备方法:上药用新吸长流水50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滓,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瓷罐收贮。各家论述: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思虑勤劳则血受伤因而不足,血不足则虚火炽而煎燥,肾水日见衰竭矣。
-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为脏腑相合之一。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例如,心热下移小肠,可见小便赤涩或尿频、尿急、尿血等,治疗时可以用清泻心火的穴位。
-
血轮
血轮为眼的五轮之一,指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眦又名目眦,俗称眼角。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银海精微》:“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故眦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
-
眦
眦(canthus)又名目眦,俗称眼角。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心损
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
-
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人体器官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心为君主之官,肺犹宰相辅佐君主,调治全身。例如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循环运行输送养料,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干姜附子汤
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用法用量:水煎顿服。摘录:《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之干姜附子汤:处方: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3两。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秘要》引作“姜附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下虽言心虚,而实少火气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汤峻补命门之阳;
-
火疳·火毒蕴结证
定义:火疳·火毒蕴结证(fireganwithfire-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发病较急,患眼疼痛难睁,羞明流泪,目痛拒按,视物不清,白睛结节大而隆起,或连缀成环,周围血脉紫赤怒张,伴见口苦咽干,气粗烦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火疳证候。肺热下移大肠,故便秘;见《证治准绳·杂病》。
-
五轮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 、血 、气 、风 、水 ,总称五 。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
心为汗
心为汗意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
-
心悗
心悗(mèn闷)为症状名。指心中烦乱而闷者。多由下元精气不足或血虚阴火炽盛引起。《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证治准绳·杂病》:“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
-
小便赤涩
小便赤涩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然有虚劳汗多而赤涩者,却是五内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故溺涩而赤,不宜过用通小便之剂,竭其肾水,唯当温养润肺,十全大补汤、养荣汤之类自足选用。参见热淋:热淋为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常用瞿麦汤、八正散、导赤散、五淋散等方。
-
惊则气乱
惊为九气之一。气乱指心气紊乱。惊则气乱为病机。指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
-
眦病
概述:眦病(canthusdisease)是两眦部位眼病的统称。两眦即大小二眦,为上下胞睑的内外侧联合处,大眦又名内眦,小眦又名外眦、锐眦。如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可表现眦部微赤,痒涩不舒,虚烦失眠。如属心经虚火,当滋阴降火,阴液足则虚火降;如心脾、心肺、肝肾同病,则可根据局部与整体辨证,灵活掌握补泻治法。
-
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通过调控气、血、津液而起到调节全身生理活动的作用。心主血,肺主气,气血的循环运行,输送养料,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机能活动以及相互的正常关系,肺气起主要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张景岳注:“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
-
眼角
眼角是眦(canthus)的俗称。又名目眦。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两眦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