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eightmethodsofintelligentturtle)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八法流注
概述:八法流注即奇经纳卦法。其二为飞腾八法,使用奇经中的八个腧穴,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天干来进行配穴。《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
-
八法五门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五门八法
出《标幽赋》。是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通的八穴(内关、公孙、申脉、后溪、外关、临泣、照海、列缺)配合八卦,根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相加相乘,以按时取穴行针的一种方法。八种刺法·八法五门:八法五门指《金针赋》中的八种刺法,即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
-
奇经纳卦法
奇经纳卦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奇经纳干支法
奇经纳干支法即灵龟八法。灵龟八法为按时配穴法的一种。系以八脉八穴配合九宫数,再据日时干支所代表的数字计算配穴。《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例如甲子日戊辰时,甲得10数,子得7数,戊得5数,辰得5数,共27数。
-
飞腾八法
概述:飞腾八法:1.按时配穴法;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又称灵龟飞腾、飞腾八法、奇经纳卦法。一般取主穴和配穴各一个。《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针灸经络著作。编者在其举办的经络学说专题讲座的讲稿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加工,编成这一部经络学专书。上篇为经络学说总论,又分基本概念和经络功能和作用二章;中篇列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和皮部;末为总结,并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生物钟
生物钟的解剖结构及定位研究有许多进展,如发现一种单核单细胞生物伞藻的眼点、蟑螂的咽下神经节、海生软体动物海兔的眼点和腹神经节有昼夜节律的起搏点,而脊椎动物的昼夜节律起搏点则位于下丘脑交叉上核、松果体、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目前关于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讨论仍在继续,各有一定实验作支持。
-
时间生物学
时间生物学将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概念引进生物学,提出了“生命的时间结构”等新认识和生物节律、生物钟等新概念,并运用开放系统理论和方法,将生物节律与整个宇宙节律(包括地球的、太阳系的、银河系的乃至总星系的)联系起来,着重研究生物节律之间、生物节律与宇宙节律之间、生物节律与生物钟之间的关系。
-
时间针灸学
时间针灸学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体气血周流灌注规律相结合,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传统针灸治疗学体系。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寅时(3~针灸时间治疗就是依据这些确定的流注规律,在固定的时相内针刺补泻和提高经络的敏感性,利用时间治疗的相对特异性,来扶正祛邪,提高疗效。
-
子午流注微处理机
子午流注微处理机是指一种子午流注开穴法应用计算机仪。可根据公历年、月、日、时、分,用纳甲法、纳子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四种方法求得流注穴位,同时显示泻子、泻母;还能进行逆推算,按所需穴位求得预约诊疗时间。为适应在不同时区使用,该机还具有各地时差自动调整功能。
-
古典时间治疗学
《古典时间治疗学》为书名。曹欣荣、詹永康编。1984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可供临床参考。
-
针灸时间医学概论
《针灸时间医学概论》为书名。殷克敬编著。200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主要内容包含针灸时间医学的渊源、历法知识、《河图》、《洛书》与八卦的概述、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知识以及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和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的取穴方法。
-
针灸治疗学
针灸学科名·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针灸学科。2.石学敏主编。第一章概论,介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等内容。第八章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作了系统介绍。第九章内容为针灸现代研究与针刺麻醉。
-
灵龟飞腾
灵龟飞腾也称灵龟八法、飞腾八法。是针灸按孔穴开合时间选穴的一种古代学说。见于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孔穴为基础,并配合八卦,与记日时的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相对照,推断某日时八穴中的某穴开放来选穴。
-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出《周易·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构成了五行运化。《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中将九宫配八卦,各有专名、数字和八方来风,中医理论以此预测疾病的流行和预防治疗。后世针灸医家又根据九宫数的变化,结合八脉八穴,形成灵龟八法。
-
针灸大成
概述:《针灸大成》为中医针灸著作。明·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由靳贤校补编成。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小儿按摩经》一卷。
-
五门得合
“五门得合”见《针灸大成》标幽赋注:“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参见五门:五门为灵龟八法开穴的数字计算。即天干的变化,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丙辛化水的五种变化。或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为五门。出《标幽赋》。
-
奇经纳甲法
奇经纳甲法即飞腾八法。飞腾八法是指按时配穴法的一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系以八脉八穴配合八卦,按每日各个时辰的天干推算开穴。所配属八卦与灵龟八法不同,因其以时干为主,故又名“奇经纳甲法”。逢辛时,开后溪(属巽);例如甲子日,戊辰时,即取临泣穴,己巳时取列缺穴,余皆仿此。
-
靳贤
靳贤为明代针灸家。曾受赵文炳委托,在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选集《针灸大成》。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四为针法;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小儿按摩经》一卷。
-
五门
五门为灵龟八法开穴的数字计算。或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为五门。出《标幽赋》。该赋谓:“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针灸大成》:“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参见五门十变:五门十变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
-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针经》为书名,针灸著作。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元·窦桂芳校刊,将其列为所辑《针灸四书》之一。
-
周期
①周期指在化学中指周期表内元素的水平序列。目前,医学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如细胞分裂周期、排卵周期、情绪等心理活动周期等,是人体生命节律的重要内容。中医在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理论中都已有论述,目前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研究中重新受到重视。
-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存在于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上,包括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及组成个体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等,都有自己的节律。(3)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属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属夜行性,还有一些动物晨昏活动,属晓暮行性。
-
九宫
概述:九宫:1.九窍;2.古代将八方及中央定为九宫。包括耳二、眼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当太一从一宫转向另一宫的那天为节气交换之日,如当天和前后几天的气象变化,就可据此预测风雨是否调和、水旱等灾害是否发生,以及将流行什么疾病。八方之风,符合季节时令为实风,可资生万物;
-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书名。书中卷一摘录《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理论的原文,并加注解;卷二、卷三载针灸歌赋及“策”《杨氏应考太医院的试卷);卷五为五腧、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经穴及奇穴;卷九为名医针灸经验、灸法、杨氏医案;卷十附载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