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时间针灸学
时间针灸学是在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下,把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体气血周流灌注规律相结合,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传统针灸治疗学体系。以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例,寅时(3~针灸时间治疗就是依据这些确定的流注规律,在固定的时相内针刺补泻和提高经络的敏感性,利用时间治疗的相对特异性,来扶正祛邪,提高疗效。
-
五门十变
五门,指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子午流注针法根据这种五门夫妻相配化生五运的理论,当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而无开穴时,可以“夫妻互用”。
-
五门
五门为灵龟八法开穴的数字计算。或以井荥俞经合五输穴为五门。出《标幽赋》。该赋谓:“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针灸大成》:“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参见五门十变:五门十变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
-
纳干法
纳干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针灸大全》载有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在这个基础上,还应掌握阳进阴退、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逢输过原、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等内容,才能有序推算。因天干以甲为首,所以也称纳甲法。
-
子午流注纳子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支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故纳子法又可分为按时循经取穴法和补母泻子取穴法。
-
子午流注纳支法
子午流注纳支法即子午流注纳子法。参见“子午流注纳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支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十二地支时间的推移配合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顺序开穴施治,也可按五输穴配合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取穴。故纳子法又可分为按时循经取穴法和补母泻子取穴法。
-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纳甲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干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天干的演变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开穴的取穴法。
-
十变
十天干组合的变化关系:十变指十天干组合的变化关系。《标幽赋》:“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子午流注法用语五门十变之五门,指十天干隔五相合,即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十变指十天干相合后的变化,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又称五运。
-
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为十二经中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总称。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即阴经井、荥、输(原穴同)、经、合,每经五穴,共三十穴;阳经井、荥、输、原、经、合,每经六穴,共三十六穴。子午流注针法就是以六十六穴为基础的。《标幽赋》:“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指此。
-
血纳包络
血纳包络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又称血归包络,与气纳三焦相对。《针灸大全》论子午流注之法:“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穴,丁亥时取心经荥穴,己丑时取脾经输穴,辛卯时取肺经经穴,癸巳时取肾经合穴,至乙未时重见乙,取心包经荥(火)穴。乙属木,为木生火的关系。
-
阳进阴退
阳进阴退为子午流注用语。是指:天干为阳主进,地支为阴主退而言,它是推算次日的干支开取井穴时辰的方法。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井穴窍阴,要推算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根据阳进阴退的原则,则天干从甲进一为乙,地支从戌退一为酉,则知次日(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皆类推。
-
针灸时间医学概论
《针灸时间医学概论》为书名。殷克敬编著。2007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该书主要内容包含针灸时间医学的渊源、历法知识、《河图》、《洛书》与八卦的概述、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知识以及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和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的取穴方法。
-
陈璧琉
陈璧琉为近代针灸学家。撰有《灵枢经白话解》和《针灸歌赋选解》《子午流注针法》等书。
-
养子时刻注穴法
养子时刻注穴法为子午流注针法之一,首见于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养子”指五行母子相生,“时刻”指十二时辰与百刻,“注穴”指十二经气血各至本时注入所括之穴。其开穴规律是先开与本时辰相应经脉的井穴,然后根据“阳时开阳穴”“阴时开阴穴”及“经生经、穴生穴”原则开本时辰其他穴。
-
候时
候时为《内经》刺法理论。指针刺须等候合适的时间,方可取得好的疗效。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等。此说为以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
徐惜年
徐惜年为近代针灸家。曾与承淡安、陈璧琉合著《子午流注针法》。
-
逢输过原
逢输过原指子午流注针法时每逢开输穴的同时,就要开井穴所属经的原穴。如丙日己丑时开脾经,太白是脾经的输穴,因为是从乙日乙酉时开肝经的井穴大敦,所以这时就要开肝经的原穴太冲(阴经以输为原)。
-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selectionbymidday-midnightflowingofqi-bloodpointmidnight-noonebb-flowacupoint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
-
重见时
重见时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按干支记时,每十个时辰又重复见到同一天干。本法规定,阳日重见时,取三焦经的五腧穴,称为气纳三焦;阴日重见时,取心包经的五腧穴,称为血纳包络。《针灸大全》论子午流注法:“阳干注腑,甲、丙、戌、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
-
气纳三焦
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金)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木)穴陷谷,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火)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胱经合(土)穴委中(如甲日于甲戌时开胆经井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戊寅时取胃经输穴,庚辰时取大肠经经穴,壬午时取膀胱经合穴,至甲申时重见甲,取三焦经荥(水)穴)。
-
纳支法
纳支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日随而济之。”后者以十二经脉配合十二地支,遇阴经开井荥输经合五穴,遇阳经开井荥输原经合六穴。《针灸大成》:“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也。
-
纳支补泻
纳支补泻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的针法。又称纳子法。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时,心经午时,小肠经未时,膀胱经申时,肾经酉时,心包经戌时,三焦经亥时,胆经子时,肝经丑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衰退后进针,随而济之,以补充其不足,是为补法,如肺经虚证,应于卯时针刺。
-
子午流注纳干法
子午流注纳干法即子午流注纳甲法。参见“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甲法为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又称“纳干法”。其取穴方法是按天干的演变和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开穴的取穴法。
-
古典时间治疗学
《古典时间治疗学》为书名。曹欣荣、詹永康编。1984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可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