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太阴肺经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汗出”指外感热证,见于中府、列缺、少商;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腋内动脉
腋内动脉指手太阴肺经天府穴。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有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作用。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目眩、远视、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瘿气、上臂外侧前廉痛。配膈会、气舍治瘿气、咽肿;配肩髑、天宗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5~
-
侠白
概述:侠白为经穴名(XiábáiLU4)。或于尺泽穴上5寸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主治病症:侠白穴主治咳嗽、气喘,气少,气短,哮喘,咳逆上气,支气管炎,肺炎,干呕,烦满、心痛短气,胸满,神经性心悸,胃痛,上臂内侧痛,上臂前外廉痛,紫白癜风,鼻出血,赤白汗斑等。
-
天府
天府穴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天府穴的位置上肢内侧部经穴——天府的位置天府的位置(手太阴肺经)天府的位置(肌肉)天府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取穴法: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
肺经
概述:肺经:1.手太阴肺经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单侧共11穴。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手太阴
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太阴脉
臂太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十二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
肺手太阴之脉
肺手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二阳三阴
二阳三阴指阳明经和太阴经,阳明为二阳,太阴为三阴。《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肘。”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
-
二阳
概述:二阳:1.经络名。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刺灸法:一般直刺0.5~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大泉
概述:大泉:1.经穴别名;2.经外奇穴名。太渊穴,代号LU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八会穴之脉会。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关节痛、无脉症等。主治肩臂痛、胸胁痛、痧症等。一般直刺0.5~
-
大肠经
概述:大肠经:1.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臂钜阴脉
臂钜阴脉早期经脉名。即手太阴肺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臂钜阴之脉:起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
-
白疔
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若处理不当,或热毒太盛,易致走黄。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白丁
白丁为病名。1.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等加减。2.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又名白疔,生于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尤多见于手大指,其色白,且伴有发热咳嗽。治宜清泻肺热,服泻白散加解毒之品。
-
清肺和疟汤
《慈航集》卷下:方名:清肺和疟汤组成:茯神5钱,麦冬5钱,大贝母2钱,生甘草5分,青皮1钱5分,柴胡6分,枳壳1钱5分(炒),草蔻仁2钱(研)。主治:手太阴肺经之疟,初病心里寒,寒甚则热,善惊,如有所见,心喜清,内热熏蒸,耗其心血,神不安而生烦躁。用法用量:以煨姜2片、大枣3枚为引,水煎服。口渴,加花粉2钱;
-
经络物质基础说
有人用尸体四肢作横断与纵剖面分肉之间筋膜间隙观察,发现皮肤、肌肉、骨骼之间有不规则的多角套管复合立体筋膜间隙,与手太阴肺经分布路线基本一致。
-
经络穴位形态学研究
经络穴位形态学研究是现代对经络穴位进行的解剖形一态学观察。又如针刺解剖324穴中,有神经分布者323穴,其中与浅皮神经有关者304穴,与深部神经有关者155穴,与浅深神经均有关者137穴;下肢部分穴位观察、膀胱经的昆仑、委中、承山三穴,多数有下胺外侧群的1~脾经的三阴交、阴陵泉有1~4条淋巴管通过;
-
硬皮病推拿疗法
硬皮病推拿疗法是应用按摩推拿治疗硬皮病的方法。硬皮病推拿疗法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是补肾阳、和营卫、温经脉、散寒邪。取穴位以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选中府、列缺、经渠、风池、心俞、肺俞、脾俞、肾俞、缺盆、足三里等穴,并根据不同症状辨证加减。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分别指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头颈部的人迎(属足阳明胃经);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属手太阴肺经)。见《素问·阴阳别论》。
-
大渊
大渊即太渊。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八会穴中脉会。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本穴配列缺治咳嗽风痰;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
-
小商
小商即少商。出《子午流注针经》。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阴肺经。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有清肺利咽,苏厥救逆作用。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夹白
夹白即侠白。见《针灸学》(南京)。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别。正坐或仰卧垂臂取穴。有宣肺通络作用。如咳逆上气、哮喘、支气管炎、心痛短气、神经性心悸、干呕烦满、上臂前外廉痛及紫白癜风、鼻出血等。本穴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一般直刺0.5~
-
远取
概述:远取为远道取穴的简称。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道取穴
概述:远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隔取穴
概述:远隔取穴即远道取穴。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郄会配穴
郄会配穴为临床上,郄穴与八会穴可配伍应用,称“郄会配穴法”。如哮喘发作可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与气之会穴膻中配伍;咳血顿作可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与血之会穴膈俞配伍。
-
肺丝
肺丝即肺系。《琼瑶神书》:“盖手太阴从肺丝横出腋下。”肺系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挟白
挟白即侠白,挟、侠,古通。见《医学纲目》。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为手太阴之别。有宣肺通络作用。如咳逆上气、哮喘、支气管炎、心痛短气、神经性心悸、干呕烦满、上臂前外廉痛及紫白癜风、鼻出血等。本穴配内关,通里治心绞痛、胸痛;配郄门、间使、大陵、内关、天泉治正中神经痛。一般直刺0.5~
-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明堂》为书名。《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隋唐间杨上善撰注。十三卷,现存一卷。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存有手太阴肺经一卷。本书体例按经脉循行次序排列孔穴,对各穴名义均作了解释,是一部循经考穴的早期著作。
-
裂缺
裂缺为穴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膺命
膺命即膺俞,为中府穴之别名。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气;仰卧取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太阴疽
太阴疽为病名。多因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或选用夺命丹、黄芪木香散。有头疽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
-
手阴阳
手阴阳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