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版
《玉版》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古代对于重要文献,辄刻于玉版之上,以示珍重。篇名《玉版》,亦是珍重之意。本篇主要讨论了针刺的若干禁忌问题。例如痈疽毒内陷脏腑及其他诸病的逆象,均不宜刺。并指出针虽细物,若用之不当,只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者,医工临床之际,必须提高警惕。
-
经脉二十八会
经脉二十八会指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另加阴蹻脉、阳蹻脉、任脉、督脉,共为二十八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
开音
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宜详审脉证,溯本求因,分别选用银翘散、左归饮、生脉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温胆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如久病失音,由于肺肾气阴两伤,宜润肺滋肾,用清音汤、百合固金汤、地黄饮子等方。
-
五逆
概述:五逆:1.针刺宜忌;内证之五逆:五逆为内证之五逆。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因外伤或痈疽疮疡等病因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五组逆证。
-
音嘶
音嘶病证名。又名声嘶、声喝、声散、声破,出《灵枢·玉版》。如肺气闭郁、气道壅遏者,宜宣肺和咽、方选银翘散;肺肾阴亏、咽喉失养者宜滋阴养液,方选左归饮;气滞肝郁者,宜疏肝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者宜活血祛瘀,方选桃红四物汤;痰火湿浊上蒸者,宜清热涤痰,方选温胆汤;
-
易
《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玉版论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王冰注:“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素问遗篇·刺法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
中冷声嘶
中冷声嘶为病证名,即音嘶。风冷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道不调流,所以声嘶也。”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宜详审脉证,溯本求因,分别选用银翘散、左归饮、生脉散、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温胆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灵枢·玉版》:“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犹可知矣。”《素问·风论》:“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肾风之状…
-
士
士①特为男子能任事之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灵枢·五音五味》:“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灵枢·玉版》:“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④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千金方·序》:“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
声嘶
又称音嘶(出《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声喝(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声散(《脉因证治》卷下)、声破。或由气滞肝郁,气滞血瘀;《诸病源候论》卷二:“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声嘶的治疗:声嘶治宜宣肺利咽、或滋阴养液、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清热涤痰、补益中气、补益气血等。
-
深
如浅指人体表皮组织(皮毛、络脉);《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④针法,深刺。《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侧视深,精神将夺矣。”见“深忧大恐。”《灵枢·外揣》:“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
-
奇
如奇病,奇邪。《素问·玉版论要》:“奇恒者,言奇病也。”《灵枢·淫邪发梦》:“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奇之制也。”“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素问·六节脏象论》:“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
-
配
配①匹配,相当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②相并。《素问·至真要大论》:“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③配合;合于。《灵枢·玉版》:“夫子言针甚骏,以配天地。”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面脱
面脱病状名。面部肌肉消瘦如脱。属危重症候,预后不佳。《素问·玉版论要》:“色夭面脱,不治。”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脉孤
脉孤脉象名。脉来但弦、钩、毛、石,缺少胃气。《素问·玉版论要》:“脉孤为消气。”脉孤即脉无胃气,为正气散失之象,预后不佳。
-
经隧
内通脏腑,外联肢节,正常时运行气血,有病时诊断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又《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隧者,五藏六腑之大络也。”
-
地纪
概述:地纪:1.运气术语;2.同“地理”。五年循环一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纪,理也。《灵枢·玉版》:“上数天文,下度地纪。”
-
搏
《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介宾注:“搏者,交结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
绿笋片
《*辞典》:绿笋片: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ǜSǔnPi n别名:绿笋干(《竹谱详录》),玉版笋(《纲目》),草鞋底、蝴蝶尖(《纲目拾遗》)。小穗单生,稀丛生,卵状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2~3枚:花药黄白色;子房卵形,花柱极短,上部分裂为2~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旁。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实喘,消痰。
-
砭镰法
又名砭法、飞针。是指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黏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外治法。适应证: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即用砭石之尖锋,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浅刺破,使内蕴热毒及脓血得以外泄,以达消肿、排脓、止痛之目的。注意事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
-
鳣鱼
《*辞典》:鳣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ZhānY 别名:鳣(《诗经》),含光、蜡鱼(啪海异物志》),黄鱼(《尔雅》郭璞注),阿八儿忽鱼(《饮膳正要》),颊鱼(《医学入门》),玉版鱼、鲟蟥鱼((纲目》)。腹侧骨板8~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厥阴经。②宁原《食鉴本草》:食多生热痰。
-
飞针
飞针即砭镰法。见《疡医准绳》卷一。①《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已成脓血者,其惟砭石铍锋之可取也。”②若为丹毒,可用瓷片浅刺患处,放出恶血;红线疗(急性淋巴管炎)时,可沿红线消毒后,多用三棱针先挑断红线近心端,然后沿红线每隔1寸挑断之,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使毒邪不再扩散。
-
玉版论要篇
《玉版论要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讨论揆度奇恒的运用方法,并举出色脉为例。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很重要,值得“著之玉版”,故名。内容扼要地论述了病色、脉象与证治、预后的关系。
-
必齐
齐,通剂。必齐指必须服用的药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必齐毒药攻其中。”《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一说:必为火之形近误字,必齐即火齐。
-
胃主受纳
指食物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胃主受纳即胃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生理功能,水谷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胃气逆则呕吐,食入即出;胃气虚则饥不受谷食。《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景岳全书·饮食门》:“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数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素问·疏五过论》:“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②指“数脉”,搏动急促之脉。
-
杀
《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素问·阴阳类论》:“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灵枢·玉版》:“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素问·水热穴论》:“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㈡(shài,音歃)衰退,消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能者
能者有才能的人。《灵枢·玉版》:“明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
-
醪酒
醪酒泛指药酒。《素问·玉版诊要》:“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
揆度
《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揆”言切求其脉理;“度”谓得其病处,参以四时逆顺以明其吉凶及治法。《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
交
概述:交:1.两条以上经脉的交错或脉气的互相会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交结·交:交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搏脉痹躄,寒热之交。”《类经·种子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
二十八会
《中国针灸学词典》言二十八会指二十八经脉。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再加上阳蹻脉、阴蹻脉和任脉、督脉,一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蹻、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
夺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盛者夺之。”《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治在权衡相夺。”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针刺的泻法·夺:夺指针刺的泻法。《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
陈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④蓄积之水气。《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⑤指陈久、陈旧者,与新生相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素问·痹论》:“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
-
便
《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素问·刺疟论》:“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小便不利如癃状。”《素问·阴阳别论》:“便血一升。”《灵枢·师传》:“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灵枢·玉版》:“肩项中不便。”
-
大小
概述:大与小相对,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等方面或超过、或不足于相比的对象,故在中医文献中常以大、小组成对偶词句的结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大甚,病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多为败。”
-
虚泄
概述:虚泄病证名。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衰微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暖气,大便稀薄而无酸臭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等。治宜补中温肾。《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虚泄为夺血。”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细
细①指“细脉”。②与“粗”相对。《灵枢·痈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灵枢·玉版》:“余以小针为细物也。”见“细理”条。《灵枢·寿夭刚柔》:“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
-
重阴
《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脉象之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⑸病因病理学术语。《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
嘶
嘶音哑。《灵枢·玉版》:“音嘶色脱,是五逆也。”
-
齐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收齐。”原文指收气与长、化之气相平,意即收气正常。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音jì济)·齐:齐音(jì济)。《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时为齐。”齐,指针刺的刺数和深浅的程度。古以针为砭剂,相当于服药的剂数。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道
《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