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总穴
《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参见四总穴:四总穴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个经验效穴,分别对肚腹、腰背、头项、面口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又称四绝穴。
-
四总穴
四总穴为明代以前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经验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又称四绝穴。《针灸大全》载有《四总穴歌》。《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
-
足通谷
足通谷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五行属水。足通谷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伸足取穴。
-
裂缺
裂缺为穴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天星十一穴
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等11个经验效穴,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③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X线诊断率。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环:环曲;
-
完骨
完骨即颞骨乳突,此穴在耳后颞骨乳突下缘,故名完骨。完骨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有疏风活络、清热明目作用,治口 面肿、头项摇、牙车急、齿龋、目眩及癫疾、头风等症。现代常用于治疗乳突炎、枕小神经痛、缺血性中风、椎动脉型颈椎病、紧张性头痛、颈椎劳损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
-
百劳
俯首或俯伏取穴。弱刺激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
-
阳维
概述:阳维:1.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分布;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不能握及耳聋等症。镇痛:针刺外关有一定镇痛作用,如将家兔用钾离子透人法测痛,电针一侧“合谷”及“外关”,以弱刺激和强刺激,针刺20min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为150%和140%。
-
五软
概述:五软:1.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头为诸阳之会。病因病机: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之阳虚髓弱,后天营养不良,脾之清阳不升,故头软不能抬举。治疗:治宜温肾补脾,益气升阳。先用补肾地黄丸滋补肝肾,继用扶元散调补脾胃。
-
腧穴
有输注的含义;在十二经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中,腧穴的远治作用尤为显著。如从针刺井穴引发肾经或膀胱经循经感传抵腹后所引起的尿液增多这一效应来说,既需借助腧穴针感感受器产生针感,又沿着两经循行路线进行传导,还在引起这一效应的同时伴有尿中cAMP即时性增加,可见三方因素都参与这一效应的形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