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阳明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齿
手阳明、足太阳“入頄遍齿”(见《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阳明之脉…《外科大成》卷三:“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臑髎
概述:臑髎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臑髎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膈窌
概述:膈窌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膈窌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臑会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臑会穴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
-
臑交
概述:臑交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臑交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龈交
概述:龈交为经穴名(YínjiāoGV28)。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两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右之左(手阳明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龈交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疾患等:如额颊中痛、面赤颊肿、面部疮癣、面神经麻痹、目赤肿痛、目生白翳、鼻中息肉、鼻渊、鼻窒、口歪口噤、牙疳,及癫狂、项强等。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偏历
主治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扁桃体炎,手臂酸痛,颊肿,目赤痛,口眼斜,齿痛,水臌,小便不利,水肿,肩痛,臂痛,肘痛,腕痛,前臂神经痛,癫痫等。偏历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3寸处取穴。有头静脉。其桡侧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尺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
十四络脉
概述:十四络脉指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络脉。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虚证见不能说话。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取本经络穴丰隆治疗。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十二络脉
概述:十二络脉指十二经之络脉。《素问·气穴论》:“孙络之脉别经者…原称手太阳之别,又称支正。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均可取本经络穴外关治疗。分支在通里穴处走向手太阳经脉。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从阳引阴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鱼络
鱼络指鱼际部的络脉。中医诊断学常以鱼际部络脉的色泽变化来诊察手、足阳明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鱼络血者手阳明病。”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意指手太阴肺经在鱼际部的络脉如果充血,多为其表经即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肩三针
概述:肩三针指肩关节周围治疗肩凝症、肩背痛的三个常用穴位,即肩髃、肩前、肩后,左右共6穴。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瘫痪等。
-
河口
河口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背腕横纹桡侧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与阳溪穴同位。一般艾炷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类经图翼》:“按此当是手阳明阳溪之穴。”
-
风齿
风齿为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阳明之脉虚,风乘虚,随脉流入于齿者,则令齿有风,微肿而根浮也。”即牙齿松动的病证。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齿挺
齿挺病名。系指齿根露出疼痛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龂齿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嗌肿
嗌肿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疼的病证。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参见咽喉肿痛条。
-
白芷汤
《圣济总录》卷九:组成:白芷半两,白术半两,芎藭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羌活(去芦头)1两,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半两,石膏1两半,牛膝(去苗)半两,狗脊(去毛)半两,萆薢(炒)半两,薏苡仁(炒)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葛根1两,桂(去粗皮)1两半。
-
大干葛汤
处方:干葛、石膏、大黄、枳壳。功能主治:双解阳明表里,清手阳明大肠热。主头痛,手足多汗,大便不行,脐腹胀满。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小黄耆丸
《鸡峰》卷十七:方名:小黄耆丸组成:熟干地黄半两,川芎半两,枳壳半两,绵黄耆半两,防风半两。《鸡峰》卷七:方名:小黄耆丸组成:黄耆1两,覆盆子1两,牛膝1两,鳖甲1两,石斛1两,白术1两,肉苁蓉1两,附子1两,五味子1两,人参1两,沉香1两,肉桂2两,熟干地黄2两。主治:脾胃虚劳羸瘦,脚膝疼痛。
-
肩穴
肩穴为经穴别名。出《理瀹骈文》。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五色五味所入
五色五味所入为中药学术语。为药物归经理论之一。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
五指
手指·五指:五指指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足趾·五指:五指指足趾。《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
-
口角疮
口角疮为病名,见《幼幼集成》,即指口角生疮,多见于小儿,亦即口吻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可选用清胃散、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久齿
久齿为乳齿脱落后所生的恒齿。统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之脉入上齿;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
九候
九候为脉诊方法之一。即把人体分成头、上肢、下肢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候,因称。中为手少阴动脉(神门穴),以候心脏病变;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
腋下毛
腋下毛即腋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
-
口吻疮
口吻疮为病名,又名肥疮、燕口、口角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烂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症见口角生疮,色白糜烂,疼痛微肿,湿烂有汁。可选用清胃散、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乘风
乘风为穴名。见《神灸经纶》。秉风为经穴名(BǐngfēngS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阳明、太阳、少阳、足少阳的交会穴。风:风邪。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有通经活络作用。本穴配风池、天柱治项强;配肩井、臑俞、肩髃治肩胛部肿痛。一般直刺0.5~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缨筋
缨筋即婴筋。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的原称(手太阴之别即手太阴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与本经并行,直入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
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脉从腕上1.5寸的列缺穴处分出,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于鱼际部)起于腕关节上方桡骨茎突的分肉间,腕后1.5寸处。一支走向手阳明经脉;虚证见呵欠、尿频、遗尿。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
-
风温·神闭腑实证
风温·神闭腑实证(wind-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spiritblockadeandfu-visceraexcess)又称风温·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是指热入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以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等为常见症的风温证候。
-
数经互用配穴法
数经互用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数经穴位间的配合应用。多用于四肢痿痹等。如腕关节痛,取手少阳经阳池,手阳明经阳溪,手厥阴经大陵等穴,肩关节痛,取手阳明经肩髃,手少阳经肩髎、手太阳经肩贞等穴均是。
-
伤寒十二经
伤寒十二经指伤寒十二经证候。如初病头项痛,腰脊强,恶寒,属足太阳;发热面赤恶风,属手太阳;目疼、鼻干、不得卧,属足阳明;胸胁满痛,口苦,属足少阳;腹满自利而吐,属足太阴;口干津不到咽,属手太阴;四逆自利,属足少阴;脉微,但欲寐,属手少阴;耳聋囊缩不知人,属足厥阴;烦满厥逆,属手厥阴。
-
三部九候
下肢属“下”:上为足厥阴动脉(足五里或太冲穴),以候肝脏病变;中为足太阴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病变;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寸口诊脉法术语·三部九侯:三部九候为寸口诊脉法术语,在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浮、中、沉三种不同指力的脉诊,合为三部九候。见《难经·二十八难》。
-
龋脱
龋脱病名。系指因齿龋而牙齿脱落的病证。《仁斋直指方》:“手阳明之支脉入齿,壅则齿浮,虚则宣露,挟风则上攻头面,疳(匿^虫)则变成龋脱。”详见齿龋条。
-
钳上
钳上也称“钳耳”。指耳钳直上额角入发际的头维穴。《灵枢·卫气》:“手阳明……标在颜下合钳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