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少阳
概述:足少阳:1.足少阳胆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三阳经疟
概述: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
-
足少阳疟
足少阳疟病名。疟发于足少阳者。《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亻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参见三阳疟条。
-
风热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足少阳证疟
注解:足少阳证疟为病名,指疟发于足少阳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带脉
带脉是指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侧卧位,章门下1.8寸,在第11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水平线交点处取穴;带脉穴为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妇人少腹坚痛,月水不通,带脉主之”,故主治带下、月经不调、经闭、阴挺。胁痛,腰痛,小腹痛,疝气。40mm,足临泣直刺20~
-
维道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维道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阳厥
2.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厥证之一。《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小儿聋哑
小儿聋哑为病名。说明聋哑系由热病或发惊后,经络气机阻滞,致窍闭不通,不能闻声所致。经脉循行到耳部的主要有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三经。针灸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瘈脉、百会、中渚。眩晕配风池;语謇配哑门、廉泉;鼻塞配迎香、合谷。《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
内托黄耆汤
《寿世保元》卷九:组成:柴胡8分,连翘8分,肉桂8分,大力子8分,黄耆8分,当归尾8分,黄柏8分,升麻8分,白芷8分,甘草8分。《兰室秘藏》卷下:别名:内托黄耆柴胡汤、内托耆柴汤、内托耆柴酒煎汤组成:生地黄1分,黄柏2分,肉桂3分,羌活5分,当归梢7分半,土瓜根(酒制)1钱,柴胡梢1钱,连翘1钱3分,黄耆2钱。
-
补中胜毒饼
处方:黄耆1钱,人参3分,甘草5分,当归3分,生地3分,熟地3分,白芍3分,陈皮3分,升麻5分,柴胡5分,连翘1钱,防风5分。功能主治:瘰疬马刀挟瘿,在足少阳、阳明部分,受心脾之邪而作。暑日身热,或有烦闷,加酒黄连、黄柏各3分;便秘,加酒大黄或麻仁、桃仁、秦艽;阴寒秘结,去诸苦药,加附子1钱,姜煎冷服。
-
少阳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即听会穴。
-
耳窍
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
-
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
目
为视觉器官。《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经“至目锐眦”,支者“至目内眦”,足少阳经“起于目锐眦”;足厥阴经“连目系”;足少阳经别“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足阳明之筋“上合于太阳,为目下纲”;
-
足三阳经
概述:足三阳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
-
颞颥
2.经外奇穴名;3.经穴别名。脑空穴主治五官、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头面虚肿,耳鸣耳聋,心悸,癫狂,项强,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痫证,惊悸,现代又多用脑空穴治疗感冒,哮喘,鼻窦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耳鸣,感冒,精神病,鼻炎,肩颈部肌痉挛等。皮肤由颈神经后支枕大神经分布。
-
人参清肌散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人参清肌散:组成:人参2钱,白术1钱5分,白茯苓3钱(去皮),当归2钱,赤芍2钱,柴胡8分,半夏2钱,葛粉2钱,甘草8分主治:男妇气虚,无汗潮热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四君以补阳虚,归、芍以调阴血,半夏和胃而行痰,柴、葛升阳而退热。
-
芎朴丸
概述:芎朴丸为方剂名,出自《普济本事方》卷十方。组成:川芎、厚朴(姜汁炙)各一两,白术半两。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小儿疳蚀泻白水,腹膨胀,因脾伤不主流行,滞浊窃踞中焦而为积聚,故以辛温疏其滞,以甘温补其虚,并藉辛温以升举其下陷之阳,则泻止胀消,何疳瘦之足忧!
-
圆明膏
处方:诃子皮(湿纸裹煨)甘草各6克当归身9克柴胡生地黄麻黄(去节,捣开)黄连各15克功能主治:收睛明目。各家论述:①《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柴胡、麻黄发散表邪,当归、生地和肝养血,黄连清肝火,甘草和中州,瞳子散大,故加诃子以收之也。②《医林纂要》:障翳自内,火妄血枯,内枯而瞳散,外浊而翳生。
-
栀子清肝散
《保婴撮要》卷十三:方名:栀子清肝散别名:栀子柴胡散、柴胡栀子散、柴胡栀子饮、栀子清肝汤组成:柴胡7分,栀子(炒)7分,牡丹皮7分,茯苓7分,川芎7分,芍药(炒)7分,当归7分,牛蒡子(炒)7分,甘草2分。主治:小儿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或发热。用法用量:水煎,子母同服。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曲角
曲角为人体部位名。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足少阳经的颔厌、悬颅、悬厘穴所在。《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王冰注:“谓颔厌二穴也,在曲角下,颞颥之上廉…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同名的经配穴法
同名的经配穴法(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channelscombinationofpointsofname-samemeridians)为配穴方法之一。又称同名经配穴法。如《百症赋》:“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又如癫狂,取手太阴经的少商和足太阴经的隐白;偏头痛,取手少阳经外关和足少阳经足临泣等。
-
五色五味所入
五色五味所入为中药学术语。为药物归经理论之一。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而与脏腑经脉相结合的说法。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
膝痈
《外科启玄》卷五:“膝外有痈,是足少阳经毒,多气少血;膝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腋窝
腋窝人体部位名。又称腋积,俗称胳肢窝。其皮下有丰富的汗腺、脂肪组织,底部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还有淋巴结群。为手三阴及足少阳经脉所过之处。
-
阳脉
概述:阳脉:1.经脉中的阳经;2.切诊的分类;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冲、阳蹻脉、阳维脉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出自马王堆汉墓帛书。
-
头偏痛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偏头痛又称头偏痛、偏头风。《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三合
概述:三合:①十二经别表里组合;指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运气术语·三合:三合指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府,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
曲颊
曲颊又名曲牙。颊,是面的两旁,因其屈而向前,故称曲颊。曲颊是指面的两旁称颊,其曲而向前处日曲颊,相当于今称之下颌(骨)角。相当于下颔骨角。《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
拔毒七宝散
《本事》卷六处方干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止痛。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准绳·疡医》引作“七宝散”。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干荷叶心当中如钱者气味辛苦平,入足少阳、厥明,得震卦仰盂之象。痈疽之毒凝滞不宣,本属阴晦之象,故必以初生阳气之味升之,则窒晦之邪亦因是而却矣。
-
孟春痹
孟春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农历正月为孟春。详见足少阳经筋病条。
-
黄金散
《活幼心书》卷下:黄金散:处方:黄柏(去粗皮,用生蜜润透,烈日下晒干,再涂蜜晒,凡数十次为度)粉草各30克制法:上药锉碎,焙,研为细末。摘录:《产宝诸方》《普济方》卷二九五:黄金散:处方:黄柏、黄芩、白芷、藿香、零陵香、甘草、甘松各等分。功能主治:喉闭肿腮,涎结成核,走马缠喉,诸风欲死者。
-
蘼芜
《*辞典》:蘼芜:出处:《本经》拼音名:M W 别名:蕲莲、蘪芜(《尔雅》),薇芜(《本经》),江蒿(《上林赋》),芎藭苗(《别录》),川芎苗(《履巉岩本草》)。各家论述:《本草汇言》:蘼芜,主头风风眩之药也,此药气味芳香清洁,故去风散湿,本草所称主咳逆,定惊气,作饮止泄泻,皆辛香发越郁遏不正之气欤。
-
鼠胆
《*辞典》:鼠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hǔDǎn来源:为鼠科动物褐家鼠、黑家鼠等的胆。归经:《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功能主治:治青盲,雀目,聤耳。滴治耳聋。(《圣惠方》)②治耳卒聋:取鼠胆,纳耳内。(《卫生家宝方》胜金透关散)④治久聋:熊胆一分,鼠胆二枚(十二月收者)。
-
水仙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之水仙散:组成:水仙子(虾蟆子是也)半钱,瓜蒂半钱,踯躅花3钱,鹅不食草3钱,蝎梢(去毒)半两(微炒),娱蚣1条(炙焦),麝香1字(别研),脑子半字(别研)。《疡科选粹》卷四方之水仙散:组成:冰片1分,鳖甲(烧存性)2钱。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荷叶气味苦辛平,入足少阳、厥阴。
-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外台》卷五引《伤寒论》:方名: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别名: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柴胡栝楼根汤组成: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大枣12个(擘),甘草3两,生姜3两,栝楼根4两。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各家论述:《金匮玉函经二注》:《内经》谓:渴者,刺足少阳。若劳疟由木火盛,荣卫衰,津液竭者,亦治以此。
-
足太阳标本
足太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在足跟外侧以上5寸中,约当跗阳穴部;其标部在左右两络命门,约为睛明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足太阴标本
足太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阴脾经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方4寸之中,约为三阴交穴;其标部在背俞和舌根部,约为脾俞、廉泉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外维
外维指外眼角的联系组织。指维系目外眦之筋,包括眼外直肌等。为足少阳经筋的分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张介宾注:“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盼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
同名经取穴
同名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接经取穴。指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疾病,可取与其经络名称相同的另一经脉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头项痛、背痛,属足太阳经病,可取手太阳经的后溪;胁肋部疼痛,属足少阳经病,可取手少阳经的支沟等。
-
足少阳之正
足少阳之正即足少阳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
-
乳点
乳点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即膺乳。膺为人体部位名。指前胸左右两侧的肌肉隆起处,相当于现代解剖学所称的胸大肌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筋……上引缺盆、膺、乳……”
-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半夏左经汤
概述:半夏左经汤为方剂名,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方。处方:半夏、葛根、细辛、白术、茯苓、桂心、防风、炮姜、黄芩、小草、炙甘草、柴胡、麦门冬各三分。功能主治:主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腰胁痛,头疼眩晕,呕吐宿汁,耳聋,惊悸,热闷,心烦,上气喘满,肩息,腿痹,缓纵不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