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痢证汇参
《痢证汇参》痢疾专著。清·吴道源纂辑。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泻痢
泻痢病名。痢,古通利。《局方发挥》:“夫泻痢证,其类尤多,故贤曰湿多成泻,此确论也。”泻痢与痢疾不同,无里急后重、大便脓血之证。《痢证汇参》卷二:“泻痢之证,并无虚坐努责,惟觉倦怠,若滞下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赤白兼下,虽有痛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参见泄泻、痢疾条。
-
疫痢
《症因脉治》卷四:“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
-
燥火痢
燥火痢病名。痢疾之一。见吴本立《痢证汇参》卷二。即燥热痢。详见该条。
-
痧痢
痧痢为古病名。《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
虫疰痢
见《痢证汇参》卷四。即蛊注痢。又称蛊疰痢、蛊注毒痢、虫疰痢、蛊痢。治宜地榆汤、桔梗散、猬皮丸等(方见《圣济总录·泄痢门》)。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夹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蛊毒下痢,如鸡鸭肝片,腹痛,可用地榆汤、桔梗散、黄芩汤等方。
-
燥热痢
《症因脉治》卷四:“燥热痢之症,内热烦躁,口燥舌干,腹痛频并,脓血稠粘,枯涸难下,肛门热痛,小便全无,夜卧不宁。”《痢证汇参》卷二:“燥火伤气则白,燥火伤血则赤,赤白兼下,气血俱伤。”治宜清热止痢,养血润燥。燥伤血分者,宜用当归大黄丸、当归银花汤等方;燥伤气分者,用枳壳大黄汤合益元散等方;
-
内伤痢疾
《症因脉治·痢疾论》:“七情内伤痢之症,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久泻虚寒,用理中汤、归脾汤,滑泄不禁加固涩药。肾阳不足用肾气丸,肾阴不足用六味丸与白术散,朝暮对服。治宜先用当归活血汤去瘀生新,后用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调养气血,扶元固本。
-
五色痢
五色痢为病证名。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证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