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诊
四诊为望、闻、问、切4种中医诊察疾病基本方法的合称。是中医收集临床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手段,是调查和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互相取代。在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参照,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为辨证和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
扁鹊
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
诊法
概述:诊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收集病变资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判断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专指四诊:诊法诊察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望诊
概述:望诊为四诊之一。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
-
0-6岁儿童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
如图:看指纹时应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其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②“五迟五软”概念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
-
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闻诊:闻声息,包括语音、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腹鸣等。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俞穴按压:包括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敏感点。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摘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情转归等方面进行书写。最后医师签名(右下角)。
-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6月11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发布,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初诊病历记录书写内容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中医四诊情况,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五)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
-
四诊客观化
四诊客观化指在中医传统诊断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使四诊搜集的资料规范化、数量化、科学化的研究课题,是中医诊断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如计量辨证、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舌色仪、舌活体显微镜观察、舌血流测量仪、脉象仪及脉图分析等,均是这一大课题的组成部份。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也包括中医理论贯穿在预防与养生实践中的过程。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中医病案书写规范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静胎产情况,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行经期/周期、绝经年龄;脉象:寸口脉,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两周岁以下小儿可写指纹情况。入院诊断:中医诊断:病(证)名证候西医诊断:病名有几个病写几个病,病类与证类名称当另起一行写出,并与病证名错过一格,以示从属本病的病类。
-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或经验,代替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它是由四诊接收症状变量系统信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状态的“辨证”。因此,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黑箱”的体系。
-
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是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描述自然状态下的客观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获取科学事实、取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之一,往往直接导致科学上的发现,也是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重要实践形式。
-
科学概念
如哲学的阴阳概念转化为医学的阴阳概念,又衍化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概念;与脏腑概念交叉,又发展出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概念。甲病员的病是心阴虚还是心阳虚,乙病员的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是运用科学概念进行理性思维。如果把这些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混淆,就会概念混乱,造成误诊。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飞霞道人
飞霞道人即韩懋。韩懋(mào茂)(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天爵,号飞霞道人。四川泸州人。因父母生病,考科举不中,遂外出,去峨眉山等地去求师学医。后于1522年撰《韩氏医通》一书,强调四诊在鉴别病证上的重要性,并对书写病案做了较全面的规定和改进。
-
文永周
文永周为清代眼科医家。四川万县人。因目病弃儒习医,攻读《审视瑶函》与《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等。认为目疾莫不由脏腑而达诸外,可由四诊而明其证因,由此遵方修合、加减用药,既疗内病,变愈目疾。是一部流行较广的眼科著作。另有《眼科七十二症问答病因丸散》一书。
-
石湛棠
石湛棠即石芾南。石芾南(芾音fu福)为晚清医家。字寿棠,又字湛棠。安东(属江苏)人。举孝廉,世医,撰有《医源》一书(1861),总论人身脏腑、五行、阴阳、四诊、内、妇、儿等科,以及用药等。另辑有《温病全编》(1867)一书。
-
望皮肤
望皮肤(observationofskin)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望诊为四诊之一。是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动态、体表各部、舌体与舌苔、大小便和其他分泌物,从而获取与疾病有关的辨证资料。一般以神色、舌诊为重点(小儿包括诊指纹)。辨别色泽时,以在自然光线较充足的地方为好。
-
带下病诊法
带下病诊法(diagnosticsforwoman's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带下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结合局部及全身症状,以审察妇科病证的诊断方法。
-
妊娠诊法
妊娠诊法(pregnancydiagnostics)是指通过四诊,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测定妇女是否妊娠的诊断方法。
-
产后病诊法
产后病诊法(diagnosticsforpostpartumdisease)是指通过四诊,了解产妇产后恶露量、色、质、气味的变化,腹痛及乳汁分泌情况,结合全身症状,审察产后病证的诊断方法。
-
黑箱
黑箱指不能或不必观测其内部结构和机制,只从输入、输出认识其性态的系统。现代科学正日益把人体白箱化,但医学研究特别是临床诊治是不可随便把人打开的,黑箱研究和黑箱方法在科学和医学中将长期占有重要地位,中医学的黑箱理论和黑箱方法将提高到现代水平,得到更自觉的应用和发展。
-
黑箱调节
是控制论的基本方法之一。(3)阐明黑箱,即依对输入、输出测量的结果,判断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提炼为数学模型、表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变化的规律。人体和疾病的复杂性决定着黑箱凋节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随着对控制论的吸收和应用,随着人体白箱化研究的发展和验前知识的增加,中医传统的黑箱调节将更加自觉和科学。
-
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是医疗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临床检验、化学药物、化学治疗等;中医现代化必然地包括着中医医疗技术的现代化,目前在中医的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实验研究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和系统工程的应用等方面,都已取得重要进展。
-
经穴诊断法
经穴诊断法是指通过四诊及其他科学仪器对经络、穴位进行检查以发现病变部位,明确诊断的一种诊病方法。如呼吸系统有疾时,常在肺俞、中府、孔最等穴出现反应。这些具有诊断作用的反应点在治疗时可作为针灸选穴参考。
-
人子须知
《人子须知》即《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的别名。《乐只堂人子须知韵语》为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于1872年。卷1为望、闻、问、切四诊;卷2方剂汇辑;卷3、4本草药性。全书编为歌赋韵语,通俗易记,为学医入门读物。
-
诊断技术
(3)医学成象技术:如X线成象,超声成象、CT、核磁共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全息摄影、红外热成象、微波热成象等;中医诊断技术也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如四诊客观化的研究,脉象仪、舌诊仪的研究,各种类型的辨证论治计算机、中医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
中医影象诊断学
中医影象诊断学是中医影象学的分支学科,专门研究中医临床证候或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医学影象学图象资料,以作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的专门学科。又称中西医结合影象诊断学,是中医影象学的核心和重点内容。如中医脾虚证的肠胃道钡餐X线检查征象可有:(1)空腹胃积液增加;(4)胃蠕动力差,蠕动波变慢,蠕动频率减小;
-
压诊
压诊即按诊在经穴诊断中的应用。以探查经穴上的异常变化,协助诊断。属四诊中的切诊。
-
五云子诊腹法
《五云子诊腹法》为书名,附载于《诊病奇侅》的书末。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以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多能联系各科病症予以分析。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
司内揣外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医宗说约
《医宗说约》综合性医书。六卷(含卷首一卷)清·蒋示吉撰于1663年。本书系摘录《内经》以降多家医书,分科整理而成。卷首证治总论,记述四诊、脉法、药性、治则;卷三伤寒;卷五疡科。各科皆按疾病分类予以阐述,有论有方,流传颇广。
-
医学易通
《医学易通》内科著作。清·陈念祖等原撰,潘蔚增辑。本书选辑陈念祖《医学实在易》、黄元御《四圣心源》及《医宗金鉴》中的医论、医方而成。卷一为四诊易知;卷二-八以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及幼科分类,记述各种病证证治,内容全面系统而又浅近简明。1923年由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编辑出版石印本。
-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综合性医书。卷一总术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三-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个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
-
医学溯源
《医学溯源》医史文献著作。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一、二卷。程氏选择性辑取《内经》及历代医学文献、史书等材料,从探究源流的角度对医史人物、古典医籍、阴阳生克、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等方面作了整理。
-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为综合性医书。清·陈念祖撰于1809年。全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内容,包括对脏腑、经络、四诊、运气的说明;将各种疾病按表里、寒热、虚实证予以分类,详述其证治及诸证的对症方药。文字浅近易懂,并附歌诀,易于记诵。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学白话
《医学白话》综合性医书。清·洪寿曼编。于1907年。本书内容采自前人医著,用白话的形式予以阐述。卷一脏腑功能、四诊、治法;卷二-四内伤、外感、妇、儿多科病症,附录杂病简验方。全书文字浅近并吸取了西洋医学、解剖学的知识,对脏腑部位功能采用图表中外对照介绍。对中西医汇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存几种石印本。
-
医悟
《医悟》综合性医书。清·马冠群撰于1893年。作者荟辑《内经》及历代医书之精要部分,按传统理论予以归纳分类,再结合个人经验整理而成。此书内容分述望、闻、问、切四诊,杂病、伤寒、妇科、外科病证治,集方等类。于外科证治杂方中,颇多家传方及自制验方。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为综合性医书。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卷一阐发四诊之法律和《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每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理;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
-
医家四要
《医家四要》综合性医书。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1884年。卷一脉诀入门,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病机约论,分72论,论述外感病、内科杂病、妇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则。卷三方歌别类、按病分类、选择效方300余味药的性能功用。为中医入门读物。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医级
《医级》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级宝鉴》。清·董西园纂。本书摘录历代医著,辨证立方,作为学医入门之阶墀。卷首题《必自集》,总论医理及诊治之法,除综合前人论述外,作者也有阐发:卷一-二伤寒;卷三-五杂病;卷六女科;卷七-九类方;卷十脉诀。卷末题《无问录》,内容总论阴阳、脏腑、四诊八纲、治则等医理和治法。
-
医方经验汇编
《医方经验汇编》医论著作。清末余奉仙撰。1-5章阐述四诊、用药等说,其余分述风痫、风寒、时气、瘟疫,各种异型疫病证治经验200余条,各症论述病因、证候,并列治疗方药及经治医案,对疫病证治有独到之处,案语较简要。1955年由上海中医书局出版。
-
医碥
《医碥》综合性医书。清·何梦瑶撰。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医方著作。清·杨旦升辑。刊于1728年。本书系摘取《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有关内容,分门类编而成。卷一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二-四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分证辑方,附加减法、简便方、救急方。现存3种清刻本及1931年石印本。
-
杨旦升
杨旦升清代医家。字旭东,四川梁山县人。尝摘取《伤寒论》、《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中有关内容,编成《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内述阴阳、五行、脏象、四诊、诸科病症等,后且有附方及辩证。现有刊本行世。
-
周小农
周小农近代医学家(1876-1942年)。江苏无锡人。曾积极参加全国中医界反对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的抗争活动。精勤不倦,除四诊外,还兼用腹诊。擅长肝病,温病证治。撰有《惜分阴轩医案》四卷(1921年),晚年又续三卷。另著《周小农医案》(1962年)、《周氏集验方续编》、《周氏集验方撮要》、《临产须知》等。
-
中医诊断学讲义
《中医诊断学讲义》诊断著作。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书分五章。第二章四诊概要;第三章论八纲,并附医案举例;第四章证候分类;第五章诊法运用。末附有关诊断的原文选录和歌诀选录。内容比较丰富。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诊断著作。南京中医学院编。本书着重指出四诊和“八纲”在临证中的重要性,二者的密切关系及其具体运用的灵活性。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