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疝
《类证治裁》卷七:“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言脾受肝尅,气逆上升,《宝鉴》当归四逆汤、苦楝汤。”《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病者久蓄忧思,恐怒兼并,随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名曰气 ,属内所因。”治宜大戟丸。
-
五疝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因瘀血内结少腹而致。宜温通逐瘀,用少腹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多因饮食寒温不适,气机阻塞而致腹中气痛的病证。《宣明论方》卷一:“阴疝牵引小腹痛,诸厥疝,即阴疝也。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蒺藜汤、茴香楝实汤等方。
-
㿗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疒颓)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厥疝
多由七情内郁或房事过度,厥阴受病所致。《医林绳墨》卷四:“或遇忧怒所感,郁而不发,反将房劳触动,结为阴疝者有之。”治疗:《类证治裁》卷七:“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言脾受肝尅,气逆上升,《宝鉴》当归四逆汤、苦楝汤。”治宜理气解郁、泻邪补经,用蒺藜汤、茴香楝实汤等方。
-
去爪
概述:去爪:1.古刺法“五节”之一;《类证治裁》卷七:“传为 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香、栀子、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
-
牵牛散
主治:小儿膀胱实热,腹胀,小便赤涩,水气流肿,结胸伤寒,心腹硬痛,疳气攻肾耳聋,风疹,阴疝核肿。《圣惠》卷五十四:方名:牵牛散组成:牵牛子4两(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木香1两,桑根白皮半两(锉),木通半两(锉),肉桂半两(去皴皮)。主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
-
槟沉饮
《丹台玉案》卷五:槟沉饮:处方:槟榔沉香(磨水)官桂广木香(磨水)各3克大腹皮青皮香附小茴香各4.5克功能主治:主妇人阴疝。摘录:《丹台玉案》卷五《玉案》卷五:方名:槟沉饮组成:槟榔1钱,沉香(磨水)1钱,官桂1钱,广木香1钱(磨水),大腹皮1钱5分,青皮1钱5分,香附1钱5分,小茴香1钱5分。
-
淋洗方
处方:雄黄1两(研),甘草1两,白矾(研)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阴疝肿痛不能忍及阴肿大。用法用量:每用1两,煮熟汤5升,通手洗肿处,良久再暖洗之。候汗出愈。摘录:《医统》卷六十引《局方》
-
蔓菁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蔓菁散:处方:蔓菁子4两(洗),蛇蜕2两。制法:先用瓷罐盛蔓菁子,火烧黑焦无声后钳出,入蛇蜕在内,又轻烧蛇蜕成灰,候冷细研。功能主治:肝虚,风邪攻目,目晕,瞻视不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食后温酒调下,日3服。主治:阴疝肿缩。制备方法:上为散。
-
槐白皮
治风邪外中,身体强直,肌肤不仁,热病口疮,牙疳,喉痹,肠风下血,疽,痔,烂疮。③《日华于本草》:治中风皮肤不仁,喉痹;(《圣惠方》)④治牙齿疼痛:槐白皮一蟹,荆芥穗半两.上药以醋一升,煎至五合,入盐少许,热含冷吐,以瘥为度。(孟诜《必效方》)⑨治火烫伤:槐根二层皮或花,烘干研末外敷。
-
念珠丸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引《张氏必效方》:方名:念珠丸组成:乳香(去油,净)2钱,圆眼核3钱,黄蜡2两。主治:阴疝偏肿,囊中疼痛难忍。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香汤送下。主治:膀胱疝气,外肾肿胀,痛不可忍。制备方法:乳香研细,硇砂同研匀,熔蜡为丸,分作108丸,以线穿之,露一夕,次日用蛤粉为衣。
-
车前子涂方
处方:车前子不拘多少。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阴疝肿缩。用法用量:汤调,涂肿处。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
莴苣熨方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方名:莴苣熨方组成:莴苣(切)半斤,皂荚(锉碎)3挺,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主治:阴疝肿缩疼痛。用法用量:少用水煮令相得,不可太稀,乘热用布3两重裹熨肿处,冷即易,频熨自消。
-
蒺藜汤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蒺藜汤:处方:蒺藜子(炒,去角)附子(炮裂,去皮、脐)山栀子仁各30克制法:上三味,哎咀如麻豆。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医学心悟》卷四:蒺藜汤:处方:白蒺藜(麸炒,去刺,研)1钱5分,羌活7分,防风7分,甘草(炙)5分,荆芥1钱,赤芍1钱,葱白(连须用)2段。若伤酒,更加葛根。
-
气㿗
见《备急千金方》卷二十四。即疝气,俗称小肠气。治宜大戟丸。《圣济总录》称阴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
-
阴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夫阴 ,属肝系宗筋,胃阳明养之…有睡卧膋系延入胁下者,有坠入囊中者,或遇疲劳,天色变动,逼上囊根,肿急作痛过于寒疝,得暖则下,其如卵胀,有作热生脓为痈溃烂者,比比有之。”《医学入门》卷五:“卵癫,玉茎肿硬,引脐绞痛,甚则阴缩肢冷,囊上生疮生痈。”治宜大戟丸。
-
鸡翅灰散
处方:鸡翅(左右俱用)不限多少(烧灰)。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阴疝肿缩。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
胡芦巴煮散
处方:胡芦巴1两半,沉香1两半,马蔺花1两半,蓬莪术(煨,锉)1两半,茴香子(炒)1两半,楝实(取肉,麸炒)1两,木香1两,姜黄1两,槟榔(锉)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甘草(炙,锉)半两。功能主治:阴疝攻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半盏,酒半盏,同煎至7分,空心、食前和滓温服。
-
阴蹻脉病
概述:阴蹻脉病为病证名。由阴蹻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症状及治疗:《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峁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阴蹻病,阳缓而阴急。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
二气丸
《普济方》卷三二九:二气丸:处方:艾叶1两(醋浸一宿,煮干为度),阿胶半两(锉,炒)。功能主治:胎漏。摘录:《普济方》卷三二九《圣济总录》卷九十四:组成:石硫黄(研)1两,黑铅1两。主治:阴疝,上而不下,脐腹疼痛。次下硫黄,炒烟焰透,移下;候冷取出,研为细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石疝
石疝为病名。诸疝证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妬疝,五曰气疝。”石疝“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多坚硬如石。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
川乌头散
《普济方》卷二四八:川乌头散:处方:川乌头10枚(炮裂,去皮脐),桂枝2两。功能主治:阴疝腹腰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针灸诸药所不能任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半分,煎8分,下蜜半合,更煎3沸令热,食前和滓温服。主治:妇人风痹疼痛,四肢不随。制备方法:上为散。
-
宽胀散
处方:槟榔1钱,官桂1钱,木香1钱,大腹皮1钱,沉香1钱,青皮1钱,香附1钱5分,小茴香1钱5分。功能主治:妇人阴疝。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为引,水煎服。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