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恶
概述:七恶(sevencriticalconditions)为证候名。是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的总称。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脏腑败坏:脏腑败坏(corruptionofzang-fuorgans),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
-
中发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壅肾疮
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壅肾疮的病因病机:壅肾疮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暑疡
出《外科大成》卷二。暑疖亦名暑疡、暑令疡毒小疖。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为书名。一名《华佗外科十法》,1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此书将外科治疗归纳为内消、艾灸、神火照、刀针砭石、围药、开口除脓、收口、服药、五善七恶救援、将息等10种治法,兼述外科证治及经验用药,列证72种、选方70余首。
-
外科明隐集
《外科明隐集》为书名。此书系辑录历代外科诸论,参以个人临证经验编成。卷一系增补《医宗金鉴外科诸论歌》,阐述疮疡七恶、阴阳辨证、治疗大法等。卷二为辨因论诸歌,分述外科病因。卷三、四介绍疔毒备要心法及外科病证治方药。后附作者“医案汇录”。
-
走黄
热毒内闭:走黄·热毒内闭证(runningyellowwithpatternofinternalblockageofheat-toxin)是指热毒内闭,以面青唇焦,神思恍惚,四肢发厥,胸腹灼热,气粗喘息,舌质绛红,舌苔黑有芒刺,脉沉迟而弱为常见症的走黄证候。
-
走黄·热毒入血证
关于走黄:走黄(runningyellowtoxemiaandsepticemia)是指疔疮火毒炽盛,走散入血,内攻脏腑的一种危急重症。走黄相当于西医的败血症、毒血症、脓血症。
-
太平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外科正宗
概述:《外科正宗》为中医外科著作。明·陈实功撰。主要内容:卷一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卷二至三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鱼口便毒、杨梅疮等14篇;卷四为阴疮、伤寒发颐等119篇。内容比较详明。全书论述外科系统而全面,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
五善
概述:五善(fivefavorableconditions)是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的总称。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五种顺证之出现是判断化脓性感染预后的重要依据,外科文献多与七恶或五逆之证相并论述。肾善:肾善(favorableconditionofkidney),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等预后良好的征象。
-
暑令疡毒小疖
指暑天发生的热疖。暑疖亦名暑疡、暑令疡毒小疖。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暑疖
见《外科启玄》卷七。暑疖亦名暑疡、暑令疡毒小疖。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用如意金黄散或远志膏、五龙散等敷贴。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
-
脐上疽
又名中发疽、壅肾疮。是指生于脐上的有头疽。脐上疽的病因病机:脐上疽由心火积盛,流入肾经所致。腹皮痈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火郁而成。以中老年患者多发,尤其是消渴病患者多见,易出现内陷之证。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九疽
九疽为病名,指生于肌体的多发性疽病。九疽,言其多发,实非发必九处,或类似今之脓毒症。《外科启玄》卷六:“此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初肿势甚重,当看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溃之迟早,验之五善七恶,或又二三处者亦轻也。”
-
心恶
心恶(criticalconditionofheart)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神志昏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肝恶
肝恶(criticalconditionofliver)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脾恶
脾恶(criticalconditionofspleen)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肺恶
肺恶(criticalconditionoflung)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肾恶
肾恶(criticalconditionofkidney)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脏腑败坏
脏腑败坏(corruptionofzang-fuorgans),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气血衰竭
气血衰竭(exhaustionofqiandblood)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等预后险恶的征象。为七恶之一。
-
冲疽
概述:冲疽:1.生于脐上二寸的腹皮痈;又名中发疽、壅肾疮、脐上疽。又名对脐,又名历肾。”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则用生肌散或玉红膏、地黄膏等敷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