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暑
寒暑①四季气候的冷暖变化。《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②病因。指寒邪和暑邪。《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始生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
六入
指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类经》卷二十三)。
-
小柴胡加香薷汤
《慈航集》卷下:方名:小柴胡加香薷汤组成:柴胡1钱,黄芩1钱2分,人参8分(另炖),半夏2钱,甘草5分,香薷1钱,藿香2钱,青蒿2钱。主治:暑疟初病,先伏热于内,寒暑伏于外,但热不寒,里实不泻,必无汗,烦渴而呕,肌肉消烁。胸口饱闷,加槟榔1钱5分,草蔻仁2钱。
-
幽明
幽明气象学术语。太阴与少阴交尽,为阴之极,所以叫幽;太阳与少阳合明,为阳之极,所以叫明。幽明的交替变化,形成寒暑的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
神妙六逸丸
《洪氏集验方》卷一:方名:神妙六逸丸组成:石菖蒲(九节者)2两,菟丝子2两,地骨皮2两,远志2两,生干地黄2两,牛膝2两。服至1年,发如漆;3年骨髓坚实;4年精神爽清。菟丝子补不足,益气力,坚筋骨,主口苦燥渴,久服轻身延年;地骨皮主五脏邪气,燥热消渴,裨益真气,久服轻身,坚筋骨,不老,耐寒暑;
-
豹肉
《*辞典》:豹肉:出处:《别录》拼音名:B oR u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肉。性味:甘酸,温。①《别录》:味酸,平,无毒。③《日华子本草》:微毒。④《医林纂要》:甘,温。功能主治:①《别录》:主安五脏,补绝伤,益气。②《千金 食治》:宜肾。③《食疗本草》:补益人,食之令人强筋骨,能耐寒暑。
-
壮元丹
《普济方》卷二二四:组成:牛膝(酒浸3日)2两,苁蓉(酒浸1日)2两,熟地黄2两,川芎2两,覆盆子2两,石斛1两半(去根),菟丝子1两(酒浸3日),当归1两半,续断1两半,巴戟1两半,白茯苓1两半,山茱萸肉1两半,枸杞子1两半,肉桂1两半,五味子1两半,防风1两半,杜仲(炒)1两半。
-
苏积散
《得效》卷九:组成:香苏散、五积散。主治:脚气,因风寒暑湿之气相感阴经而成,其病寒热或头痛,忽然脚弱,有筋一条自脚胫骨至臀及腰面起作痛。用法用量:上合和。每4钱加槟榔1个切片、木瓜2片、生姜3片、葱白2根,水2盏煎,不拘时候热服。加减:未效,加金铃子、木香。
-
杏仁半夏汤
《宣明论》卷九:方名:杏仁半夏汤组成:杏仁(去皮)3钱,半夏3钱,桔梗3钱,陈皮(去白)3钱,茯苓(去皮)3钱,汉防己3钱,白矾3钱,桑白皮3钱,薄荷1钱,甘草2钱,猪牙皂角1钱。主治:肺痿,涎喘不定,咳嗽不已,及甚者,往来寒暑。用法用量:作3服,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泻肝清热汤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方名:泻肝清热汤组成:龙胆草(酒拌炒)2钱,当归梢2钱,车前子(炒)2钱,泽泻2钱,生地2钱,芍药2钱,黄连2钱,黄柏2钱,知母2钱,木通2钱,淡竹叶2钱,防风2钱,甘草梢5分。主治:阴囊毒。水2碗,煎8分,食前服。
-
肾附丸
《圣惠》卷九十八:方名:肾附丸组成:羊肾5对,附子5两(炮裂,去皮脐),钟乳粉2两,桂心2两,诃黎勒皮2两,赤箭2两,山茱萸2两,薯蓣2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主治:水脏风冷滞气。候得所即捣3-5百杵,入少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制备方法:上为末。
-
祛痢饮
《慈航集》卷下:方名:祛痢饮组成:当归8钱,白芍8钱(酒炒),枳实2钱,槟榔2钱,莱菔子3钱(炒,研),车前子3钱,制军5钱,甘草8分(生,引),煨广木香1钱5分。主治:初痢实证,腹痛下坠,无寒无热,专痢红白,有里无表。用法用量:水煎服。无论风寒暑湿之痢服此方,再无变证。加减:如恶心,加广藿香3钱;
-
神仙耐寒热方
《圣惠》卷九十四:方名:神仙耐寒热方组成:白矾(烧灰)4两,白石脂4两,丹砂(细研)4两,磁石(捣细,研,水飞过)4两。功效:耐寒暑。用法用量:每服4丸,平旦吞服。服至100日,夏可重衣,冬可单衣。制备方法:上为末,松脂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效鬼哭膏
主治:杖疮不疼不发无痕,及痈疽,远年恶疮肿毒、风寒暑湿、疼不可忍者。制备方法:上将前药同五枝一处入油,熬至药成炭黑色,用铁笊篱捞去滓,离火候稍温,下黄丹35两,用槐条搅匀,再入火略滚1-2沸,药锅离火,再下乳香、没药、血竭末各1两,搅匀,用生麻布滤入别器内,将麝香1两研,轻粉7钱半在锅内和匀,候经1宿用。
-
香艾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方名:香艾丸组成: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等分。主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盐汤送下。制备方法:上瓦器盛之,用醇醋浸经7日,于净锅内用火煮令醋尽,就炒干为细末,仍用醋煮粳米粉为糊,入乳钵和匀,小儿丸如萝卜子大,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
铜粉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铜粉丹组成:熟铜屑4两,朱砂2两,消石1两,硫黄2两。功效:壮腰,固精髓,益颜色,耐寒暑。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以温酒送下。用药禁忌:忌羊血。
-
释担汤
《医林纂要》卷十:方名:释担汤组成:金银花1两,土茯苓1两,漏芦5钱,当归5钱,大枣8两。主治:肩疽搭背,多生于劳力担负之人,使肩背气血不得舒,又感寒暑风湿,故血郁热而成毒。用法用量:酒煎服。
-
周镜玉
周镜玉(1609-?清顺治二年(1645)冬,专业大方脉,穷寒暑昼夜之功,遍读《内经》及金元四大家之书,又至武林、虎丘等地访名师。顺治四年,在绩溪城北一经堂教书,与绩溪名医胡钦磷先生比邻,从之学《黄帝内经灵枢》《难经》诸书。后从族侄周少塘学医。另据乾隆二十一年《绩溪县志》载,镜玉还著有《俞穴》一书,已佚。
-
脚后跟
脚后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跟后正中线下缘,足跖后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黄疸、寒暑诸毒。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生长化收藏
生长化收藏指自然万物在年周期中的生态变化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人按五行、五脏和五气相配,将四季分作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分别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象规律,生物界相应为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
幽
幽①阴气盛极之象。《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阴交尽故曰幽。”《素问·天元纪大论》:“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明,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伤寒论·序》:“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伤寒论·序》:“阴阳会通,玄冥幽微。”
-
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mutualconvertibility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阴阳转化表现在生理上,阳生于阴,阴生于阳的互根,机能与物质的相互转换;病理上的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厌
厌倦,厌恶·厌:厌(yàn)即厌倦,厌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脉经》:“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曹集诠评·说疫气》:“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太阴经脚气
太阴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阴脾经而成的脚气。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症见腹满,夹咽连舌系急,胸膈痞满,循腑骨下股膝内前廉内踝,过踝骨后连足大趾端内侧皆痛。若自汗者为风胜,无汗痛甚者为寒胜,热烦者为暑胜,重着肿满者为湿胜。治以温散为主,用六物附子汤等方。
-
太阳经脚气
太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头痛,目脱,项强,腰脊连体枢、循髀外出外踝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治宜发散,用麻黄左经汤等方。
-
生化
概述:生化:1.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2.泛指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生化:生化指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厥阴所至为生化。”厥阴之气到来,风气敷布,一派春生之气,故名生化。《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
-
厥阴经脚气
厥阴经脚气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脚气病由风寒暑湿流注足厥阴肝经所致。症见两脚挛急,腰膝偏疼,从足大趾上连足跗上廉、上腘至内廉,循股,环阴器,上抵小腹,夹脐诸处胀痛,兼见口干、呕逆、泄泻等症。风胜者,多有自汗;寒胜者,痛甚而无汗;暑胜者,发热烦躁;治宜神应养真丹。
-
蛊痢
即蛊注痢。《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治用地榆汤、桔梗散、黄芩汤等方。
-
百病始生
概述:百病始生: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3.特指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始生,即开始发生。本篇着重论述内伤外感诸病的发病因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故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王冰注:“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
-
橘皮一物汤
别名:橘皮汤处方:橘皮5两。功能主治:卒失声,声噎不出。诸气攻刺,及感受风寒暑湿,初症通用。又凡酒食所伤,中脘痞塞妨闷,呕吐吞酸。用法用量:橘皮汤(《普济方》卷六十四)。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直指》卷五
-
瓜盐煎
处方:吴茱萸5钱,木瓜5钱,食盐5钱。功能主治:霍吐泄泻。其证始因饮冷或冒寒暑,或失饥,或大怒,或弃舟车,伤动胃气,令人上吐不止,因而下泄,吐泻并作,遂成霍乱,头旋眼晕,手足转筋,四肢逆冷。用法用量:上炒焦,用瓷罐盛水3升,煮令100沸,却入前药,同煎至1-2升以下,倾1盏,随病人意,冷热服之。
-
凝神辟秽丹
《同寿录》卷一:方名:凝神辟秽丹组成:白术(东壁土炒)3两,紫厚朴(姜汁炒)3两,陈皮3两,苍术(米泔水浸1宿,刮去皮)3两,甘草1两5钱,白蒺藜(炒去刺)1两5钱,丹参1两5钱。主治:感冒风邪或寒暑疟疾;饮食不调,胃气不和,腹痛胸胀。制备方法:上各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
醉仙丹
《中藏经》卷下:方名:醉仙丹组成:麻黄1升(去节,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7个(大者),大附子3个(黑者),地龙7条(去土)。主治:五脏气虚,风寒暑湿蓄积于中,久而不散,偏枯不遂,皮肤不仁。制备方法:上除麻黄外,先末之,次将麻黄末用醇酒1斤熬成膏,入药末和丸,如弹子大。
-
天气
概述:天气:1.运气学说术语;2.泛指充满于天空中的气。运气学说术语·天气:天气为运气学说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有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之别,司天之气为三之气,位于正南方,南方在上,故称为天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
五位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的变化。
-
五胜
五胜为五行学说术语。指五行的更胜。《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王冰注:“五胜,谓五行更胜也。先以五行寒暑温凉湿,酸咸甘辛苦相胜而法。”即治疗按五行的相克规律调治。
-
真邪
真邪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配
配①匹配,相当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②相并。《素问·至真要大论》:“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③配合;合于。《灵枢·玉版》:“夫子言针甚骏,以配天地。”
-
洞阳金丹
制法:用砂盒子1个,于底内铺枸杞根皮末1钱,又注蜜半两,上铺金箔,方入朱砂;俟火尽经宿,取出盒子,去泥开盒,其朱砂如铁色,生黄土内埋1宿,出火毒了,研令极细,用枣肉或糯米煮粥糊为丸,每两作40粒,阴干。功能主治:常服养神,安魂魄,通血脉,止渴;久服轻身延年,令人不惧寒暑,除去万病。主真阳不足,五脏气虚。
-
玄英散
功效:祛风热,利三焦,耐寒暑、驻容颜。服至2-3斤,渐耐寒暑少汗;制备方法:上将竹沥拌消,令匀湿,用大竹筒1枚,先以牡蛎粉半斤,筑入筒中,次下消后,又以牡蛎粉半斤筑之,以蜡纸3重封之,勿令通气,安在甑中,四面以黑豆埋之,令没筒口,蒸1复时,待冷,去豆开筒,去牡蛎粉,取消细研如粉。
-
藿香利膈丸
处方:厚朴9两,枳实3两,当归1两,人参1两,藿香1两,槟榔1两半,木香1两半,甘草1两半,陈皮2两。制法:上为极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宽肠快膈,和胃利痰,进食,化宿酒,表解寒暑。主酒食所伤,脾胃不和。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德生堂方》
-
速验饮
《玉案》卷四:方名:速验饮组成:艾叶3钱,香薷4钱,藿香4钱,黄连2钱。主治:寒暑相搏,霍乱转筋,烦渴闷乱。用法用量:水煎服,不拘时候。
-
清暑破疟饮
《慈航集》卷下:方名:清暑破疟饮组成:广藿香3钱,紫苏1钱5分,青皮1钱5分,制半夏3钱,淡豆豉3钱,生甘草8分,槟榔1钱5分,枳壳1钱5分。主治:疟疾。加减:如无汗热重,此内伏热而外受寒暑,加香薷1钱;如霍乱吐泻,加赤芍5钱,车前子3钱,白扁豆3钱;如周身酸痛,加秦艽1钱5分,独活1钱5分;一服头痛身痛发烧全退矣。
-
天朞
天朞(jī姬)指天的一周,即天的三百六十五度,就是一年。《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五运更始,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往复
往复反复往来。《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
行房时忌
行房时忌房事养生术语。《摄生要义·房中篇》:“忌其时者,十有一:醉酒、饱食,远行、疲乏、喜怒未定、女人月潮冲冒、寒暑疾患未耳、大小便讫、新沐浴后、犯毕出行,无情强为,皆能使人神气昏溃,心力不足,四体虚羸,肾脏怯弱,六情不均,万病乃作。”
-
淫泆
淫泆①蔓延扩散。《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至其淫泆,不可胜数。”②因太过而流失。《灵枢·本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
-
医方类聚
《医方类聚》医方著作。卷十三-六十三风寒暑湿及伤寒的证治;卷八十三-一百六十八为身形、脏腑、内科杂病证治及中恶、解毒、虫兽伤等;卷二百○六-二百三十八为妇产诸病证治;全书分类较细,资料丰富,并且大多辑录原文,保存了不少我国明以前失传医书,是一部大型的医学类书,有较高的学术文献和临床参考价值。
-
杨岐正
杨岐正清代医生,山西荣河县人。精于医术。医德高尚,凡延请者,不顾风雨,不避寒暑,每遇贫病者,辄以药物赠之。
-
阳明经脚气
概述:阳明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胃经而成的脚气。症状:症见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髀膝髌中循胻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皆痛。辨证论治: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治宜微利之,用大黄左经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