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气
受气①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②吸收天空之清气。《灵枢·阴阳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
清者为营
营气与卫气均源于水谷精微,其清稀部分化生为卫气,其浓浊部分则化生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一说清者指柔和言,唐容川曰:“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一说清者指精气言。张介宾曰:“清者,水谷之精气也。”
-
卫在脉外
“卫在脉外”中的卫,指卫气。卫气与营气均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但在人体内部循行部位有所不同,卫气运行于脉管外,营气运行于脉管内。《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
浊者为卫
浊者为卫生理学名词。水谷精微中浓浊部分化生为卫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四肢为诸阳之本
四肢为诸阳之本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是人体十二经脉起止处,人体的精、气、血均靠十二经脉输布。十二经脉中,阳脉受气于四肢,阴脉受气于五脏。《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说四肢是诸阳之本。
-
健脾化食散气汤
处方:白术2钱,当归2钱,川芎1钱,黑姜4分,人参2钱,陈皮3钱。功能主治:补气血,调肝顺气,健脾消导。主妇人受气伤食,无块痛者。伤肉食,加山楂、砂仁;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上:方名:健脾化食散气汤组成:白术2钱,当归2钱,川芎1钱,黑姜4分,人参2钱,陈皮3钱。
-
五十动
五十动为脉学术语。系古代诊脉常规。指诊脉的时间不能少于50次脉动的脉诊原则。以便认辨脉象,并了解其中有无促、结、代脉。《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
-
逆死
逆死病因病理学名词。指病邪传变至相逆之脏而死。按五行生克规律,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严重时,常死于其所不胜之脏,称逆死。《素问·玉机真藏论》:“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
冒心
冒心证名。两手交叉按于心下之证。因胸阳不足,病人自觉心正是空虚而悸动不宁,故喜以手按心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成无己注:“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参见心悸条。
-
调中愈痛汤
处方:青皮、红花、丹皮、牛膝、陈皮、桔梗、甘草、人参、乌药、香附、蓬术、半夏。功能主治:受气,腹内有块,不时作痛,寒热。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5片,水煎,食后服。孕妇去半夏。摘录:《女科万金方》
-
信息辐照自觉反应
信息辐照自觉反应是气功外气作用于人体时受气者的自我感觉。(1)正常效应,包括热感、麻感、凉感、动感、舒松感以及饮食增加、睡眠加深、体力和精神得到恢复等;(2)异常效应,包括身体沉重,背重如磐石,四肢失重和消失感,自感身体转动等;(3)病灶效应,指病灶区产生酸、胀、痛等反应。
-
木香生化汤
概述:木香生化汤为方剂名,出自《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处方:川芎二钱,当归六钱,陈皮三分,炮姜四分,木香末(冲)二分。川芎6克当归18克陈皮0.9克黑姜1.2克功能主治:主治产后郁怒气逆,胸膈不利。及产后血块已除,因受气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四肢实
四肢实为病证名。指由阳邪盛实致四肢动作、步履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类经·阳明病解》:“阳受气于四末,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阳邪刚盛,故步履变常也。”
-
阴阳清浊
概述:阴阳清浊:1.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2.《灵枢经》篇名。“清”,指吸入自然界之气。清气与浊气各有其性质和功能,根据人体阴阳经所受清浊之气不同来讨论治疗方法。本篇以人体十二经脉与地面的河流相比较,河流有清浊,人体的经脉(阴经和阳经)受气亦有清浊之分。
-
芽儿
芽儿婴儿初生的称谓。见《育婴家秘》。形容婴儿初生“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生机蓬勃、欣欣向荣。
-
汁
《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鲗骨一(艹^虑)茹二物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③指饮食中的精微物质。《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④指胃中津液。《素问·痹论》:“脾病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灵枢·上膈》:“寒温不时,则寒汁留于肠中。”
-
糟粕
糟粕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
-
数动一代
数动一代脉学术语。指①脉搏跳动数次歇止一次。《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②数脉而有歇止。《素问·脉要精微论》:“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
-
清浊
清浊①指清气和浊气。《灵枢·阴阳清浊》:“愿闻人气之清浊…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清浊相干,命曰乱气。”②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清亮与浊暗,以了解疾病的阴阳属性。《望诊遵经》:“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人阴;
-
肺系
肺系为人体部位名。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
爽神丸
《普济方》卷三六三:方名:爽神丸组成:人参3钱,白术1钱,全蝎1钱,防风1钱,羌活半钱,天麻1钱,僵蚕半钱(汤泡浸洗),丁香2钱,木香1钱,茯神1钱。主治:小儿解颅。母气衰,胎气冷,父精不足,胎中受气不足,肾气未全而生,身上无血色,肌羸骨细,面容衰,脑分十字,颅门陷,头角阔而颅开,目无光彩,白睛猥。
-
截风生胃汤
处方:天南星1个(须半两以上重者,慢火炮熟,细锉),好人参不拘多少(焙干,细锉)。功能主治:小儿禀受气弱,脏腑泄泻,乳奶不化,或泻清水,乃惊证之渐者。用法用量:上各用1钱半,水1盏,加生姜2小片,大枣1枚,冬瓜子仁14粒,慢火同煎,取浓汁,每服作2-3次吃,仍先尝过,恐麻儿口,用注儿灌下。
-
四支别离
四支别离为症状名。见《素问识》卷八。指四肢好像与躯体分离的感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吴(昆)云:胸中病,则四支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已有也。张(隐庵)云: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
-
温疫论辨义
《温疫论辨义》温病著作。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
-
四肢别离
四肢别离为症状名。又称四支别离。指四肢好像与躯体分离的感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吴(昆)云:胸中病,则四支无以受气,故若别离于身,不为已有也。张(隐庵)云:清阳实四支,阳虚则四支不为用。”
-
胃主受纳
指食物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胃主受纳即胃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生理功能,水谷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胃气逆则呕吐,食入即出;胃气虚则饥不受谷食。《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景岳全书·饮食门》:“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
-
阳虚则外寒
阳虚则外寒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阳虚,指气虚或命火不足,脏腑功能衰弱,抗病能力低下而产生外寒的病证。临床表现为面色 白、畏寒、肢冷、容易感冒等。
-
中焦
概述:中焦:1.三焦分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其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中焦:中焦为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温病条辨》:“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转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
谷
谷①饮食。《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素问·金匮真言论》:“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③两山之间的夹道。喻指人体较大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
肝常有余
出《育婴秘诀》。明代万全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其少阳之气亦有余。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其病理亦往往显示“五脏之中肝有余”的特点。如常见惊风、窜视等表现为肝有余的病证。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
代
代①脉象名。乍数乍疏,或断而复起的脉象。②指脉搏间断。《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绝。”《素问·王冰序》:“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
-
误耗益气汤
《灵验良方汇编》卷下:方名:误耗益气汤组成:人参2钱(虚人4钱,),白术2钱,茯苓1钱半,川芎8分,大腹皮8分,当归3钱,陈皮4分,厚朴4分,木通5分,苏梗5分,莱菔子5分,木香(磨)2分。主治:中气不足微满,或受气作饱,二症误服耗药,致成膨胀者。
-
苣胜丹
处方:苣胜1合(别研),当归(洗,焙干)1两,生干地黄1两,芍药1两(以上为细末)1两,胡粉半两(细研)。制法:上药同研匀,炼蜜为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禀受气血不足,不能荣于发,故头发不生。用法用量:每服10丸,煎黑豆汤送下;兼化涂搽头上无妨。摘录:《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