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春秋指年龄。《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
金氏离洞膏
处方:万应油5两,藤黄1两5钱,净黄蜡2两。用法用量:熬万应油法:香油六十两(以十六两官秤作准),净桃枝一两,柳枝一两,槐枝一两,桑枝一两,葱一两,男发四两,花椒五钱,蓖麻二两,马前四两,荜茇五钱,桂枝一两,白芷二两。夏浸三日,冬七日,春秋五日,然后熬至滓枯,去滓,每斤生油熬熟汁得八折。
-
四斤圆
处方:宣州木瓜(去瓤)、牛膝(去芦)、天麻(去芦.已上四味,如前修事了,用无灰酒五升浸,春秋各五日,夏三日,冬十日足,取出焙干,再入附子(炮.功能主治:治肾经不足,下攻腰脚,腿膝肿痒,不能屈伸,脚弱少力,不能踏地,脚心隐痛、行步喘乏,筋脉拘挛,腰膝不利,应风寒湿痹,脚气缓弱,并宜服之。
-
刺玫
拼音名:C M i别名:刺玫果、红根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山刺玫RosadavuricaPall.,以花、果和根入药。夏季采花,阴干;功能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调经。用于吐血,血崩,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小儿食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
-
豆根木蓝
别名:山扫帚、山花子来源:豆科木蓝属植物花木蓝IndigoferaKirilowiiMaxim.exPalibin,以根入药。春秋可采,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便。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黄疸,热结便秘;外用治痔疮肿痛,蛇虫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谷皮树
别名:谷树、葡蟠、谷皮叶、女谷、纸皮、尖叶楮皮、冷丹藤、过里丹、丁字黄心羌、飞天龙、生藤腊皮树、黄疸藤、不闻症来源:桑科构属植物小构树BroussonetiakazinokiSieb.etZucc.,以根、根皮、树皮和叶入药。根、根皮春秋可采,切段晒干;用于跌打损伤,腰痛。叶、树皮汁:解毒、杀虫。外用治神经性皮炎,顽癣。
-
兰竹参
别名:火烧兰、黑搜山虎、鸡嗉子花、小乌纱来源: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大叶火烧兰EpipactismaireiSchltr.,以根状茎和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理气活血,祛瘀解毒。用于咳嗽,胸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3钱,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龙牙楤木
别名:刺老鸦、虎阳刺、刺龙牙来源:为五加科楤木属植物辽东楤木Araliaelata(Miq.)Seem.春秋采挖,剥皮切段,晒干备用。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健胃,利水,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肝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水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清香桂
拼音名:QīnɡXiānɡGu 别名:胃友、野樱桃、野扇花、大风消、万年青、桂花矮陀陀来源:黄杨科野扇花属植物清香桂SarcococcaruscifoliaStapf,以根及果实入药。夏秋采果,洗净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根:理气止痛,祛风活络。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果:补血养肝。用于头晕,心悸,视力减退。
-
山大黄(华北大黄)
拼音名:ShānD iHu nɡ别名:峪黄、河北大黄来源:蓼科大黄属植物华北大黄RheumfranzenbachiiMunt.,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根部,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泻热通便,行瘀破滞。用于大便热秘,经闭腹痛,湿热黄疸;外用治口疮糜烂,烫火伤。波叶大黄比大黄泻下作用更缓慢。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星色草
拼音名:XīnɡS Cǎo别名:满天星草、广白头翁[广东]来源:石竹科白鼓钉属植物白鼓钉PolycarpaeacorymbosaLam.的全草。春秋采集,洗净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实症腹水,消化不良。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银粉背蕨
拼音名:Y nFěnB iJu 别名:通经草、金丝草、铜丝草、金牛草来源:中国蕨科粉背蕨属植物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argentea(Gmel.)Fee的全草。春秋采,拔出全草,去须根及泥土,晒干或鲜用。性味:淡、微涩,温。功能主治:活血调经,补虚止咳。用于月经不调,闭经腹痛,肺结核咳嗽,咯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圆叶锦葵
拼音名:Yu nY JǐnKu 别名:土黄芪来源:锦葵科锦葵属植物圆叶锦葵MalvarotundifoliaL.,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甘,温。功能主治:益气止汗,利尿通乳,托毒排脓。用于贫血,乳汁缺少,自汗,盗汗,肺结核咳嗽,肾炎水肿,血尿,崩漏,脱肛,子宫脱垂,疮疡溃后脓稀不易愈合。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竹凌霄
拼音名:Zh L nɡXiāo别名:宝铎草、石竹根、倒竹散、百尾笋、小伸筋草[陕西]来源:为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长蕊万寿竹Disporumbodinieri(Levl.etVant.)WangetTang或万寿竹D.sessile(Thunb.)D.Donvar.flavens(Kitag.)Y.C.Tang,以根部入药。性味:甘、淡,平。用于肺结核咳嗽,食欲不振,胸腹胀满,筋骨疼痛,腰腿痛;
-
紫萁
拼音名:ZǐQ 别名:紫萁贯众、高脚贯众、老虎台、老虎牙、水骨菜、黑背龙、见血长来源:紫萁科紫萁属植物紫萁OsmundajaponicaThunb.的根状茎和幼叶上的细毛(老虎台衣)。春秋采根状茎,洗净晒干;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用于痢疾,崩漏,白带;幼叶上的绵毛,外用治创伤出血。
-
司马温公解毒膏
《卫生宝鉴》卷十三:组成:乳香3钱,木鳖子24个(去皮),杏仁48个,篦麻子34个,巴豆14个,槐枝4两(长四指),柳枝2两,桃枝3两,黄丹春秋3两半,夏4两,冬3两。主治:诸疮及杖疮。用法用量:上用青油1斤,下诸药熬黑,滴水内不散成也,用好绵滤过。用时于水内浴贴之。
-
全元百补丸
《简明医彀》卷七:组成:香附1斤(4两醋浸,4两酒浸,4两童便浸,4两人乳浸,如无人乳,盐酒浸;夏1日,春秋2日,冬3日,晒干),当归6两,川芎4两,熟地4两,茯苓2两,玄胡索2两,白术4两,甘草(炙)1两,益母草叶8两(端午日采佳)。主治:妇女劳伤气血,阴阳不和,乍寒乍热,心腹疼痛,少食乏力。
-
玉露养肺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组成:法半夏16两,厚朴(炙)16两,橘皮16两,槟榔16两,枳实(炒)16两,冬花16两,桑皮16两,杏仁(去皮,炒)16两,茯苓16两,米壳64两,浙贝10两,黄芩10两,甘草8两。功效:润肺止嗽,宽中化痰。主治:肺气虚热,咳嗽痰喘,春秋举发,久嗽不止。制备方法:炼蜜为丸,每重3钱。
-
清涎汤
《魏氏家藏方》卷二:方名:清涎汤组成:半夏1斤(以白矾4两,逐旋泡浸,冬半月、夏5日、春秋7、8日,候日数足,取出以生姜自然汁煮透,以无白星为度),缩砂4两,甘草2两(炙),白豆蔻1两,丁香半两(不见火)(不用丁香亦得)。主治:痰涎。用法用量:每服2钱,沸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中医肛肠病学
历来为中医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代有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肛肠病学更得到迅速发展,已独立为一门系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中医肛肠病学的研究内容:中医肛肠病学主要研究痔、肛隐窝炎、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脱肛、直肠息肉及肛管直肠癌等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
-
物候
物候是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变化规律对节候的反应。我国有关物候的记载甚早,《吕氏春秋》等书中已有记述。人的生命活动与节候有密切关系,物候在医学上有一定意义,中医学已作为调摄治病用药的一种依据。例如人的脉象变化有春弦、夏洪、秋缓、冬沉,故所用方药因机体随节候的变化而有不同。
-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简表: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附注: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御医
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虽说在古代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但是,皇帝礼贤下士,特殊时期或危机时刻,比如皇亲国戚、老臣、重臣或宫女生命垂危之际,会命御医医治,皇帝也会将御医赠予功劳勋著的大臣,对其进行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
-
五十二病方
撰人未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种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
-
巫咸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商王朝时,担任上帝与下帝(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除了巫,还有卜、史、祝。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
巫
巫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作为治病手段的人。西周时期医、巫、祝已经分业。《周礼·春官》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尽管这样,医与巫的斗争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同时,巫在春秋战国后一直未取得统治地位,现基本上消灭。
-
溪病
溪病古病名。多发于山谷溪源地区。《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以东及南诸山郡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实有异。”或单指无疮的水毒病。该书并谓:“有疮是射工,无疮是溪病。”参见水毒病、射工病条。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中和养身
中和养身养生名词。谓奉中庸之道为养生基本原则。见《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生以中和为贵,即不论养形与养神,都勿过与不及,实际上儒、道、佛、医等各家养生学说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
肓
肓为人体部位名。1.张景岳:“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黄帝内经灵枢·胀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2.心下膈上的部位。春秋时秦国名医医缓诊晋侯疾,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
-
保婴百中膏
处方沥青2斤半,威灵仙1两,蓖麻子120枚(去壳,研),黄蜡2两,乳香1两(另研),没药1两(另研),真麻油(夏)2两(春秋3两,冬4两),木鳖子(去壳)28斤(切碎,研)。功能主治小儿疳癖泻痢,咳嗽,不肯服药;及治跌扑伤损,手足肩背,并寒湿脚气,疼痛不可忍者。连换热水数次浴之,则热血聚处即消。摘录《古今医鉴》
-
鼻齆
鼻齆证名。①系指鼻塞、嗅觉失灵的病证。又名齆鼻。《诸病源候论》卷二九:“鼻气不宣调,故不知香臭,而为齆也。”②俗称阻塞性鼻音为齆鼻。如《十六国春秋后赵录》有“王谟齆鼻,言不清畅”的记载。
-
沉香永寿丸
处方:莲肉1斤(先用酒浸1日后,装入雄猪肚内,缝合,将浸莲肉酒添水煮;春秋5日,夏3日,冬7日),白茯苓4两,沉香1两,木香1两,熟地黄1两,五味子2两,小茴香2两,川楝子(炮)2两,西枸杞子2两,山药2两,柏子仁2两,破故纸(用芝麻同纸一处炒香,去芝麻)2两(以上同研细末)。
-
大叶醉鱼草
拼音名:D Y Zu Y Cǎo别名:紫花醉鱼草、大蒙花、酒药花来源: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大叶醉鱼草BuddleiadavidiiFranch.,以根皮及枝叶入药。春秋采根皮,夏秋采枝叶,均晒干。性味:辛、微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骨折;外用适量,研粉调服或煎水洗。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鹄油
《*辞典》:鹄油:出处:《纲目》拼音名:H Y u别名:天鹅油(《通玄论》)。原形态:大天鹅,又名:鹄(《史记》),天鹅、金头鹅(《饮膳正要》)。嘴大都黑色,上嘴基部(至鼻孔处)黄色,下嘴基部和正中亦黄色。生境分布:栖息于湖泊和沼泽地带。附方:治耳疳出脓:天鹅油调草乌末,入龙脑少许,和敷。
-
华东木蓝
别名:和琼木蓝、野蚕豆根来源:豆科木蓝属植物华东木蓝IndigoferafortuneiCraib,以根和叶入药。春秋采,洗净切碎,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流行性乙型脑炎,咽喉肿痛,肺炎,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黄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根:别名:四蕊三角瓣花来源:茜草科三角瓣花属植物黄根Prismatomeristetrandra(Roxb.)K.Schum.,以根入药。春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牙龈出血,肝炎,尿路感染。
-
九眼独活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眼独活: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短序九眼独活AraliahenryiHarms和心叶九眼独活A.cordataThunb.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及泥土,晒干。性味:辛、苦,温。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活血止痛,消肿。用于风湿性腰腿痛,腰肌劳损。
-
茅香
拼音名:M oXiānɡ别名:香草来源: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Hierochloeodorata(L.)Beauv.,以根状茎入药。春秋采收,切段晒干。性味:甘,寒。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吐血,尿血,急、慢性肾炎浮肿,热淋。(3)茅香根状茎干燥后具香气,有用来防衣料虫蛀。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蜀葵
拼音名:ShǔKu 别名:棋盘花、麻杆花、一丈红、蜀季花、斗篷花、饽饽花、光光花、熟季花、端午花来源: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蜀葵Althaearosea(L.春秋采根,晒干切片;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排脓,利尿。用于肠炎,痢疾,尿道感染,小便赤痛,子宫颈炎,白带。用于大小便不利,梅核气,并解河豚毒。
-
丝绵木
拼音名:SīMi nM 别名:明开夜合、桃叶卫矛、白杜、白桃树来源:卫矛科卫矛属植物丝绵木EuonymusbungeanusMaxim.,以根、茎皮、枝叶入药。春秋采根,春采树皮,切段晒干。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根、茎皮:止痛。枝、叶:解毒。外用治漆疮。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贴骨散
拼音名:TiēGǔS n别名:拦路虎、粘娘娘、猪尾巴、大琉璃草来源:紫草科琉璃草属植物琉璃草Cynoglossumzeylanicum(Vahl)Thunb.exLehm.,以根和叶入药。春秋采根,分别晒干。性味:微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调经。用于肝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
-
文鳐鱼
《*辞典》:文鳐鱼: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 nY oY 别名:鳐(《吕氏春秋》),飞鱼(《本草拾遗》)。眼大,侧位而高。鼻孔每侧2个.10,起点约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其后端与背鳍最末鳍条相对。尾鳍分叉,下叶长于上叶。生境分布:分布我国沿梅一带。性味:《纲目》:甘酸,无毒。②《纲目》:已狂已痔。
-
獐肉
本动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各地。性味:甘,温。②崔禹锡《食经》:主大风冷气,口僻,消渴。③《子母秘录》:主乳无汁,獐肉(作)膳食。注意:①《金匮要略》: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成症痼也。
-
升麻苍术汤
方出《明医杂著》卷二,名见《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三:组成:黄连(姜炒)1钱,黄芩1钱,木香1钱,厚朴(姜制)1钱,枳实(麸炒)1钱,半夏(汤洗)1钱,桔梗1钱,柴胡1钱,川芎1钱,木通1钱,生甘草7分,升麻1钱5分,苍术(泔浸、盐水炒)1钱5分。功效:清上焦,解内毒,行气降痰。用法用量:姜水煎,食前热服。
-
万痊膏
主治:一切疮疡,己溃未溃,脓水不绝,及灸疮久不愈。
-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具有流行性。其主要特征为显著的结膜充血和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多见于春秋二季。3.严重病例有眼睑浮肿、球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治疗原则1.生理盐水或3%硼酸液冲洗结膜囊;2.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抗生素眼膏。辅助检查1.对症状、体征典型者外眼检查即可。
-
沏茶
沏茶即用开水冲泡茶叶,中国自明清以来的一般饮茶方法。一杯理想的茶汤,要求茶叶中内含的各种水可溶物质充分浸出,而绿茶更要求各种成分的适当协调并发挥茶叶固有的色香味优美特点。明代按茶叶的老嫩程度、气候季节采取空壶加温预热,冲泡后加盖等不同的沏茶方法,如下投,即先放干茶,再冲泡开水;
-
年糕
概述逢年过节吃的年糕多是以糯米(江米)或糯米粉为原料,添加不同的辅料制成的节令食品。年糕的食用量每餐50克左右年糕的营养价值年糕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烟酸、钙、磷、钾、镁等营养元素。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肥胖、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