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脉灸经
又称《帛书经脉》。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原无篇名,整理者根据其内容记载十一脉而命名。分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又分甲本、乙本两种。书中主要介绍十一脉(缺手厥阴)的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法治疗。是现存最早的经脉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依据。
-
帛书经脉
内容记载十一脉,因名《帛书经脉》,或名《十一脉灸经》。《帛书经脉》有三种版本,近人又分别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根据。载于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中。
-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为书名。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五种合为一卷;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有关经脉的最早文献,亦称《帛书经脉》,可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印证。
-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为书名。魏启鹏、胡翔骅撰。是《二十世纪出土中国古医书集成》丛书之一。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内容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附录《病症词语索引》、《药物索引》和《治疗用语索引》。
-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为帛书名。1973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大致相同,缺文较甲本多,首尾较完整。此外,在叙述脉的顺序上略有差异。载于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中。
-
张家山汉简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为西汉医学简牍。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张家山汉简《脉书》是《阴阳十一脉》的传本之一,同时推测马王堆出士的针灸书实际上只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
-
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继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十一脉灸经》以后又一种反映汉代针灸医学发展水平的珍贵出土文物,该竹简共66枚,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依照从头到足的顺序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第二部分记载了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治病症等。
-
脉法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日:天地之变,无以脉诊。”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脉书》,经对比,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校勘。
-
五十二病方
撰人未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种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
-
足钜阳脉
足钜阳脉为古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太阳经相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足钜阳之脉系于踵,外踝娄中,出郄中,上穿臀,出厌中,挟脊,出于项上、上头角,下颜,挟頞,系目内廉。是动则痛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运,腘如结,腨如裂,此为踝厥,是钜阳之脉主治。
-
伤寒耳聋
《伤寒类证》:“伤寒耳聋有二证:其一未持脉时,令其咳而不咳者,此必耳聋无闻也,此为重发汗虚故也,治以黄芪建中汤;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气逆耳聋
《证治准绳·杂病》:“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此皆气逆而聋也。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风热耳聋
《医学六要·耳》:“风热耳聋,耳根连牙床肿痛,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清胃兼辛凉散之。”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大(太)阴脉
出内踝之上廉。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
-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为书名。考释部分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脉死候》、《脉法》、《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导引图》、《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以“语释”“校注”“按语”进行详细考证。书后有附录。
-
齿脉
齿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阳明经类似。齿脉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臑,穿颊,入齿中,挟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臑痛,为五病及□□□。”
-
嗌痛
嗌痛证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马王堆汉墓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名之为嗌中痛。孙一奎谓:“嗌即咽之低处也”(《赤水玄珠·咽喉门》)。并指出喉痹患者,必兼咽嗌痛;
-
马王堆医书考注
收录了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十五种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题记、《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
邪闭
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治法:常用补中益气、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等。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肩脉
肩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阳经类似。《阴阳十一脉灸经》:“肩:起于耳后,下肩,出臑外廉,出□□□,乘手背。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脱,臑似折。是肩脉主治其所产病: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
-
臂钜阴脉
臂钜阴脉早期经脉名。即手太阴肺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臂钜阴之脉:起于手掌中,出臂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
-
嗌肿
嗌肿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疼的病证。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痉。”参见咽喉肿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