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臂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为帛书名。1973年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根据。见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
-
十一脉灸经
又称《帛书经脉》。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原无篇名,整理者根据其内容记载十一脉而命名。分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又分甲本、乙本两种。书中主要介绍十一脉(缺手厥阴)的循行、分布、病候及灸法治疗。是现存最早的经脉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形成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依据。
-
马王堆医书考注
收录了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十五种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导引图》题记、《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
足少阳脉
足少阳脉为早期经脉名。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少阳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载:“足少阳脉:出于踝前;支之肩髆;其病:病足小趾次趾废,(月谷)外廉痛,(月谷)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头颈痛,产马,缺盆痛,瘘,聋,枕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
臂阳明脉
臂阳明脉为早期经脉名。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臂泰阳脉
其病:臂外廉痛。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臂少阴脉
《足臂十一脉灸经》:“臂少阴脉:循筋廉,出臑内下廉,出腋。其病:胁痛。手少阴为手少阴心经的简称。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张家山汉简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为西汉医学简牍。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张家山汉简《脉书》是《阴阳十一脉》的传本之一,同时推测马王堆出士的针灸书实际上只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
-
帛书经脉
内容记载十一脉,因名《帛书经脉》,或名《十一脉灸经》。《帛书经脉》有三种版本,近人又分别称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种本、乙种本两种)。成书年代早于《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为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根据。载于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五十二病方》中。
-
窭
窭指空穴。《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阳脉:出外踝窭中……”空穴即孔穴。空通孔。《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为书名。考释部分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脉死候》、《脉法》、《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却谷食气》、《导引图》、《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以“语释”“校注”“按语”进行详细考证。书后有附录。
-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
《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为书名。魏启鹏、胡翔骅撰。是《二十世纪出土中国古医书集成》丛书之一。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内容包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附录《病症词语索引》、《药物索引》和《治疗用语索引》。
-
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汉墓帛书》为书名。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等五种合为一卷;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有关经脉的最早文献,亦称《帛书经脉》,可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印证。
-
五十二病方
撰人未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包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种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
-
足厥阴脉
足厥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足厥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循大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