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骨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通过。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3~
-
屈骨
屈骨穴穴位解剖:横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锥状肌、腹直肌、腹股沟镰(联合腱)、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横骨穴系肾经与冲脉之会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与任脉之曲骨平,其所治症,为小腹满、目赤、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五脏虚竭等症。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
-
曲骨端
概述:曲骨端为经穴别名,即横骨(穴)。针横骨、关元泻之。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并有腹壁下动脉及阴部外动脉通过。横骨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
下横
下横为横骨穴之别名。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5~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
横谷
横谷即横骨。《琼瑶神书·卷四》:“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谷大赫亦。”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
-
屈骨端
概述:屈骨端为经穴别名,即曲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尿胞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曲骨
指耻骨联合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回骨
概述:回骨为经穴别名,“回”为“曲”之误,即曲骨。曲即弯曲,骨,指横骨。回骨穴穴位解剖: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大赫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
-
下极之俞
概述:下极之俞为人体部位名,指会阴部,或指长强。《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医宗金鉴》:“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长强穴·下极之俞:长强为经穴名,代号DU1。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
-
五十七痏
五十七痏(痏音wěi伟)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
-
水俞五十七处
水俞五十七处即水俞五十七穴。即肾俞五十七穴。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 内(内:《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均无此字)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
肾俞五十七穴
肾俞五十七穴指治疗水病的57个穴位。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又因肾为水脏,故也称水俞五十七处。王冰注:即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月吕)内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太冲、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等。
-
泉门
泉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大阴唇之前联合上缘处。主治不孕、漏下赤白、月经不调、闭经等。一般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妇人绝嗣不生,漏赤白,灸泉门十壮,三极止。穴在横骨当阴上际。”即女性耻骨联合下缘,阴唇前联合上缘处。
-
便痈
见《儒门事亲》卷四。《杂病证治准绳》:“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春夏重感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治宜和血散瘀为主。可选用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方。参见疝、血疝条。
-
缺盆骨
缺盆骨即柱骨。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柱骨
柱骨为人体骨骼名。1.柱骨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释骨》:“骨三节,植颈项者,通曰柱骨。”2.柱骨指颈椎。
-
楗
楗股骨处。《素问·骨空论》:“膝伸不屈,治其楗。”又:“辅骨上,横骨下为楗。”
-
腹第一侧线
腹第一侧线经穴名定位线。距腹正中线0.5寸,为足少阴肾经经过处。分布有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各穴。
-
腹脉法
腹脉法指腹部取穴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脐寸一,侠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腹脉法也。”
-
任脉病
任脉病为病证名。如:小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阴中痛、癞瘕积聚等。《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杂病源流犀烛·任脉病源流》用夺命丹、一捏金散治少腹引阴中切痛,用木香顺气散、和气汤治腹中有气上抢心等症。
-
枕
2.枕骨的简称。耳穴名·枕:枕(zhěnAT3occiput)为耳穴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主治病症:耳穴·枕主治头痛、头晕、哮喘、癫痫、神经衰弱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头横骨为枕。”
-
血疝
概述:血疝为病证名:1.瘀血内结少腹;《证治准绳·杂病》:“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春夏重感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可选用导水丸、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方。初起微热不红,寒热往来者,宜荆防败毒散,气郁而烦躁口渴者,宜山甲内消散;
-
血盆骨
血盆骨锁子骨的别名。出自《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柱骨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血瘕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血瘕,留着肠胃之外及少腹间,其苦横骨下有积气,牢如石,因而少腹急痛,阴中若有冷风,亦或背脊疼,腰疼不可俯仰。”《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血瘕,经行劳动感寒,留络不去,腰腹急痛,宜血瘕方或调经散。”八瘕即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
-
下横骨
下横骨为骨名,又名横骨、盖骨,即耻骨上支。
-
拄骨
拄骨解剖结构名。又名锁子骨、缺盆骨、(骨舌)骨。即锁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冲脉穴
概述:冲脉穴:1.冲脉交会穴;2.公孙穴。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会阴、阴交、气冲、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14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上、下巨虚)”;
-
一捏金散
《医学正传》卷四引《局方》:方名:一捏金散组成:玄胡索、川楝子(酒煮)、全蝎(去毒,炒)、茴香各等分。主治:脐腹大痛,及奔豚小肠气,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少腹绕脐下引横骨及阴中切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黄颡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颡鱼:拼音名:Hu nɡSǎnɡY 别名: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鰑丝、央丝来源:鲱形目鲿科(鮠科)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Rich.性平归经:肾经功能主治:祛风利水;小便不利;(《医林集要》)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
-
锁骨
概述:锁骨:1.人体部位名;2.耳穴名。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连接肩胛骨与胸骨,连接上肢与躯干。其功能是维持肩关节的位置,增大上肢活动范围和劳动效能。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足少阴肾经穴
足少阴肾经穴指属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
宗筋
宗筋指腹部正中及脐旁的大筋,其下方聚于生殖器,主要功能是约束骨节,使关节能正常活动。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谓阴髦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素问·痿论》:“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宗筋聚于前阴,故《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篇以宗筋代指阴茎及睾丸:“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
-
锁子骨
锁子骨即柱骨。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载:“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