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頄
頄为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頄。”。张景岳注:“目下曰頄,即颧也。”
-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五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
眼生长肉
眼生长肉病名。又名眼生肉线、眼祟。系指肝胆之火郁于睑部而致的疾病。《石室秘录》:“有人眼内长肉二条,长一寸如线香之粗,出于眼外,此乃祟也。”治宜清利肝胆之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也可用冰硼散调乳外搓。
-
声弘
声弘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弘。”系指脏腑之气充盛,声音宏亮而言。与之相反,脏腑之气虚弱则声怯。参见声怯条。
-
膏之原
膏之原十二原(穴)之一。即鸠尾。《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参见十二原穴条。
-
肝为泪
肝为泪生理学名词,泪为肝液所化,出于目,肝开窍于目,故称肝为泪。出《素问·宣明五气》。参五脏化液条。
-
甘伯齐
甘伯齐南北朝时期医家。其生平履贯欠详,所著有《疗痈疽金创方》十五卷,出于《隋书·经籍志》。
-
肺主声
肺主声生理学名词。指肺气鼓动声带而发声。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肺气壅塞,声音嘶哑,为金实不鸣;肺气大伤,声音嘶哑,为金破不鸣。《难经·四十难》:“肺主声。”虞庶注:“肺,金也。金击之有声,故五音皆出于肺也。”
-
跌仆
跌仆失足而摔倒。《素问·经脉别论》:“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王冰注:“跌,谓足跌;仆,谓身倒也。”
-
刘安
刘安(前179~前122)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封为淮南王。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好穷格物之理,博览群书,兼通医药。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淮南鸿烈》。此书涉及医药者甚多,多以医药理论及知识作为说理依据。“神农尝百草”之说即出于此。
-
太皞
太皞即伏羲。伏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祖先。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教民以渔猎、畜牧和医药。传说“九针”和“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皞。
-
倪朱谟
倪朱谟明末医药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通医学,为人治疾有良效。毕生搜集历代本草书籍,详加辨误及考订,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本草汇言》二十卷。全书共议药六百二十六种,然其中出于自家论说者甚少。书稿由子洙龙收藏,邑人沈琯(字西玙)校正刊行。
-
脾为涎
脾为涎生理学术语。即涎为脾脏所主。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五脏化液条。
-
肺为涕
肺为涕生理学名词。涕出于鼻,润泽鼻窍,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肺为涕。”王冰注:“润于鼻窍也。”
-
一味归经饮
《古方汇精》卷三:方名:一味归经饮组成:韭汁一小杯。主治:月经逆上,出于口鼻,以及吐血、咯血昏晕。用法用量:和童便温服。
-
紫光散
《济阳纲目》卷六十一:方名:紫光散组成:紫菀、知母、熟地(砂仁炒)、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天门冬(去心)。主治:咯血、吐血出于胃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
-
牛蛙效应
牛蛙效应:把一只牛蛙放在开水锅里,牛蛙会很快跳出来;但当你把它放在冷水里,它不会跳出来,然后慢慢加热,起初牛蛙出于懒惰,不会有什么动作,当水温高到它无法忍受的时候,想出来,但已经没有了力气。
-
阳极溶出伏安法
阳极溶出伏安法是指在一定的电位下,使待测金属离子部分地还原成金属并溶入微电极或析出于电极的表面,然后向电极施加反向电压,使微电极上的金属氧化而产生氧化电流,根据氧化过程的电流-电压曲线进行分析的伏安法。
-
虙羲氏
虙羲氏即伏羲氏。伏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祖先。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教民以渔猎、畜牧和医药。传说“九针”和“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