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夏夏季,夏令。一年四季(四时)之一,农历的四、五、六月,即从立夏日至立秋日前的九十余天。《素问·刺要论》:“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
白皮病
白皮病病原此病是由白皮极毛杆菌所引起的。白皮病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小时,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克或土霉素25克。
-
脉逆四时
脉逆四时为脉学术语。即脉象与四时季节应现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象相逆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
叫姑姑
《*辞典》:叫姑姑: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Ji oGūGū别名:莎鸡(《诗经》),纺织娘、叫哥哥(《虫荟》),大蟋蟀(《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螽斯科昆虫纺织娘的干燥全虫。原形态:体长约5~生境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炮制:拣去杂质,除去头、足及翅。
-
四塞
概述:四塞:1.自然界中四时阴阳之气失常;《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脉象与四时不相应·四塞:四塞指脉象与四时不相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
权衡规矩
权衡规矩脉学术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观权衡规矩,而知所主。”王冰注:“权谓秤权,衡谓星衡,规谓圆形,矩谓方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规,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矩,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衡,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权,言阳气居下也。”张志聪注:“观四时所应之脉象,知病之所主者何脏。”
-
四时之序
四时之序有两种说法:1.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2.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服菊方
处方:菊(春3月采苗,夏3月采茎,秋3月采花,10月采实,11月、12月采根)。制法:皆令阴干百日,各令2分治,合下筛,春,加实1分,苗2分;功能主治:祛百病,聪耳明目,轻身益气,颜色泽好,气力百倍,白发复黑,齿落复生。主用法用量:每服7丸,1日3次,饭后服。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附注: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
夏秋蚕
这个时期由于桑叶的老化,高温干燥或湿润、台风、降雹、干旱等恶劣条件,所以饲育上比春蚕需要更高的技术。夏秋茧丝纤度比春蚕细。夏秋蚕在过去是使用二化性品种的第二代,但是自从实行用盐酸浸渍的人工孵化法后,越冬卵被利用,就弥补了二化性品种在丝质上的缺陷,尤其由于利用一代杂种,所以强健性有所增大。
-
夏胜秋
夏胜秋五时相胜之一。夏属火,秋属金,按五行相胜理论,火克金,故夏胜秋。《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
迎风洒泪症
迎风洒泪症病证名。系指遇风即泪出之病证。《银海精微》:“迎风洒泪者何也?是亦脑冷迎风泪遂出,拭却还生,夏月即少,冬月即多,后若经二、三年间,不以冬夏皆有。此疾乃泪通于肝,肝属木,目乃肝之外候,为肝虚风动则泪流,故迎风泪出。”证治参见迎风冷泪条。
-
热痰嗽
热痰嗽病名。《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参见热嗽、伤暑咳嗽条。《病因脉治》卷二:“伤热咳嗽,…此即痰饮门热痰嗽。”
-
夏以时
夏以时明代医家。吉安(今属江西)人。初习书法,后改习医,于李时珍《本草纲目》颇有心得。性侠义,好助人,值岁荒,倾资赈饥民,活数百人。疫疠流行,倾资购药施之,不取酬谢,治多验,常以一剂即愈,故人称“夏一剂”。
-
敦敦
①诚恳忠厚貌。“敦”通“屯”。“屯”与“肫”、“纯”并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足太阴敦敦然。”②峭薄寡恩。《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金形之人。比于上商…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
-
垂直分布
垂直分布指从与地面高度或水层深度的关系所确定的生物分市,是生态分布的一个方面,为水平分布的反义词。在海洋,也可分为潮间带、潮下带、潮周带、渐深海带、深海带、超深海带。这些群落,呈成层分布,作为水中生态系统的成层结构来对待。
-
小悬钩子
别名:莓子、覆盆子[青海]来源: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石生悬钩子RubussaxatilisL.,以全株及果实入药。夏末果实近成熟时,摘取果实,于沸水中微浸,捞出,晒干。性味:全株:苦、微酸、平。功能主治:全株:补肝健胃、祛风止痛。用于急性、亚急性肝炎,食欲不振,风湿性关节炎。果:补肾固精。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家传异功丸
处方:泽泻1两2钱,猪苓(汤浸,去皮)3分,官桂半两(减半)茯苓3分,白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辰砂半两(另研)。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消暑生津。主暑热口渴。若小儿夏月心热,烦渴引饮,煎灯草、竹叶汤化下,遇渴投之。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九
-
千里梅花丸
处方:枇杷叶干葛末百药煎乌梅肉腊梅花甘草各3克制法:上俱为末。用蜡150克,先溶蜡开,投蜜30克,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治夏月长途,津少口渴。用法用量:夏月长途噙化1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
泰人
泰人(Thai)亚洲中南半岛泰国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佉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
-
缩砂圆
处方:缩砂仁一两,高良姜、天南星(汤洗七次.炮制: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中散滞,消饮进食。治胸膈噎闷,心腹冷疼,大能暖化生冷果食,夏月不可阙此。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圆至七十圆,生姜汤下,不拘时候。注意:夏月不可阙此。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夏绿林
夏绿林是指夏季生长绿叶,而冬季寒冷时期出现落叶的阔叶树构成的植物群落,这种季节变化多在温带北部附近。因此,林下一般明亮,灌木、小竹类、草本植物层等特别发达。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是超越高山森林限界线的岳桦(Betulaermanii)、马氏桤木(Alnusmaximowiczii)、松村花楸(Sorbusmatsumurana)等的群落。
-
水形之人
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类型,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其外貌特征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性格特征为“不敬畏,善斯绐人”。体质和发病情况为“能(耐)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
-
寒变
寒变夏日得病之总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喻昌注:“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
-
暹罗人
泰人(Thai)亚洲中南半岛泰国人口占多数的民族。又称暹罗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根据分布地区和方言,分为中部泰人、东北泰佉人、北部泰人和南部泰人4大支系。他们所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实际上混有当地流行的婆罗门教及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成分。还有专属于佛教的节日,如万佛节、吠舍佉节、守夏节、解夏节等。
-
一服散
概述:一服散为《朱氏集验方》卷五方,组成为大半夏三个,杏仁七个,罂粟壳、乌梅各二个,阿胶、甘草各一钱,生姜十片,苏叶十叶。治天行嗽,痰盛寒热,或鼻声重。处方:阿胶2片生姜10片大乌梅2个甘草3克紫苏10叶杏仁7个(去皮、尖)大半夏3个(泡)罂粟壳3个(炙)功能主治:治暴嗽。
-
鹅掌楸
拼音名: ZhǎnɡQiū别名:马挂木、双飘树来源:木兰科木兰属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以根、树皮入药。夏秋采树皮;秋采根,晒干。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用于风湿关节痛,风寒咳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鸡爪槭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爪槭:来源:为槭树科槭属植物鸡爪槭AcerpalmatumThunb.,以枝叶入药。夏秋采,晒干。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止痛,解毒。用于腹痛;外用治痈疖肿毒。外用煎水洗患处。
-
卷耳
拼音名:Juǎněr别名:婆婆指甲菜来源:石竹科卷耳属植物粘毛卷耳CerastiumviscosumL.,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全草,晒干。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表,降压,解毒。用于感冒发热,高血压;外用治乳腺炎,疔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苦壶卢蔓
《*辞典》:苦壶卢蔓:出处:《纲目》拼音名:KǔH L M 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茎。夏、秋采。功能主治:《稗史》:痳疮,煎汤浴之。附方:治小儿白秃:苦壶卢蔓同裹盐荷叶,煎浓汁洗三、五次。(《圣济总录》)摘录:《*辞典》
-
栗壳牛肝菌
别名:点柄粘盖牛肝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栗壳牛肝菌Suillusgranulatus(L.exFr.)Kuntze.,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生于松林内地上,形成菌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云南。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治疗大骨节病。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驴耳朵草
别名:狗舌头、狗舌头草、驴耳朵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驴耳风毛菊SaussureaglomerataPoir.,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腮腺炎,疖肿。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熬膏外搽。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骆驼蹄瓣
别名:蹄瓣根来源:蒺藜科霸王属植物豆叶霸王ZygophyllumfabagoL.,以根入药。夏秋采挖,晒干或蜜炙。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止咳祛痰,止痛消炎。用于支气管炎,感冒,牙痛,顽固性头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美舌藻
拼音名:MěiSh Zǎo别名:乌菜、鹧鸪菜、鲁地菜、岩头菜、蛔虫菜来源:红叶藻科美舌藻属植物美舌藻Caloglossaleprieurii(Mont.)J.Ag.,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晒干。性味:咸,平。功能主治:驱虫。用于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母猪藤根
《*辞典》:母猪藤根:出处:《陕西中草药》拼音名:MǔZhūT nɡGēn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母猪藤的根,夏、秋季挖,晒干或鲜用。性味:辛,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肺痈,疮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内服时忌酒。外用:捣敷。
-
蒲儿根
拼音名:P rGēn别名:猫耳朵、肥猪苗来源:菊科千里光属植物蒲儿根SeneciooldhamianusMaxim.,以全草入药。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性味:辛、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疖肿毒。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乌桕叶
《*辞典》:山乌桕叶:出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ShānWūJi Y 来源:大戟科植物山乌桕的叶,夏、秋采收。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痈肿。附方:①治毒蛇咬伤:山乌桕叶、紫背金牛等分。②治青竹蛇咬伤:生山乌桕叶四两,一半生嚼服;③治妇女乳痈:山乌桕叶适量,砂糖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
石萝藦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萝藦:别名:五来、水杨柳[广西]、南石萝藦、假了刁竹、满草来源:萝藦科石萝藦属植物石萝藦PentasacmechampioniiBent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洗净晒干。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肝炎,风火眼痛。
-
甜瓜根
《*辞典》:甜瓜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Ti n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根,夏、秋采挖,洗净泥土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甜瓜条。功能主治:《滇南本草》:煎汤洗风癞。摘录:《*辞典》
-
万寿菊叶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W nSh uJ Y 来源:菊科植物万寿菊的叶片,夏、秋采,鲜用或晒干用。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万寿菊条。化学成份:含山柰甙。性味:《南宁市药物志》:甘,寒,有臭气。功能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治痈、疮、疳、疔,无名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
-
炸腰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炸腰果:别名:镰叶解宝树来源:椴树科扁担杆属植物镰叶扁担杆GrewiafalcataC.Y.Wu,以全株入药。夏秋采集,洗净晒干研末。性味:苦、涩,寒。功能主治:止血。外用治外伤出血。
-
日月散
《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组成:秦艽8分,独活8分。主治:一切风病。用法用量:每服1方寸匕,酒调下,1日2次。还遂四时之四季作服之,春散,夏汤,秋丸,冬酒,四季煎膏。制备方法:上为散。
-
平肝止痢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白芍1两,当归5钱,栀子2钱,枳壳1钱,车前子2钱,甘草1钱。主治:夏、秋之间,肝克脾土,腹痛作泻,变为痢疾,宛如鱼冻,久则红白相间。用法用量:水煎服。
-
吐泻丸
《济阳纲目》卷二十二:组成:肉豆蔻5钱,滑石(冬、春1两2钱5分.夏2两5钱,秋2两)。主治:寒泻。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
-
玉女英
《百一》卷十:别名:滑粉散组成:绿豆粉4两(微炒),滑石半两(研)。主治:夏月痱子痒痛。用法用量:绵扑子扑之。制备方法:拌匀如粉。附注:滑粉散(《中医皮肤病学业简编》)。
-
细柳煎
《仙拈集》卷三引《要览》:方名:细柳煎组成:观音柳(冬用枝梗,春、夏、秋用枝叶)4-5钱。主治:痘并疹出不快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祛邪止痢散
《华氏医方汇编》卷一:方名:祛邪止痢散组成:上川连2钱,滑石(飞)4两,楂肉(炒)8两,煨木香4两,黑白丑4两。主治:夏、秋红白痢。用法用量:每服3钱,红痢用白糖,白痢用红糖,开水冲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祛瘴散
《准绳 疡医》卷二:方名:祛瘴散组成:苦花子(又名苦花椒)。主治:疔疮,瘴毒,蛇伤,热腹痛,热喉风。用法用量:擂水服。夏月冷服,冬月温服。
-
香薷解毒汤
《寿世保元》卷二:方名:香薷解毒汤组成:旧香薷3钱,厚朴(姜炒)1钱,白扁豆(炒)1钱,山栀(炒)1钱,黄连1钱,黄柏(炒)1钱,黄芩(炒)1钱。主治:夏月中暑危笃,而大便下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
-
梧桐酒
《仙拈集》卷三引《要览》:方名:梧桐酒组成:臭梧桐(春、夏取头,秋、冬取根)3个。主治:内外一切乳毒。用法用量:上揭烂绞汁,对陈酒热服。取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