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道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维道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外枢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外枢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五枢
概述:五枢为经穴名(WǔshūGB22)。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五为中数。或带脉下3寸处,横平关元取穴。
-
居髎
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
阴脱
概述:阴脱:1.子宫脱垂;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维系带脉,固摄胞宫;随证配穴脾虚—足三里,肾虚—太溪。
-
阴茄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痔
妇人阴中突肉,名阴痔。”辨证论治:有因肝郁或湿热者,阴户流黄水,宜解郁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肾虚明显者加照海;
-
阴突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挺
概述:阴挺:1.强中;病因病机:由于饵食金石丹药,火毒内盛,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所致。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重者则有鹅卵样物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见气短乏力,面色咣白、白带量多及腰酸畏寒、尿频等气虚、肾虚症候。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菌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挺出下脱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挺下脱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维宫
维宫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方,维道穴下1寸处;或于维道穴向内斜下2寸处取穴。主治子宫下垂。一般沿腹股沟韧带斜刺1.5~2.0寸;可灸。
-
维胞
维胞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之内下方凹陷处,平关元穴,或于维道穴向内斜下1寸处取穴。主治子宫脱垂、肠疝痛、肠功能紊乱。一般沿腹股沟韧带斜刺1.5~2.0寸;可灸。
-
足少阳经络现象
典型足少阳经络现象:吕某男5岁1982年初诊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病期四个月,沿右侧胆经出现脂肪萎缩,从风市至丘墟穴。但是,只要准确地在感传线上加压,均可阻滞感传和使耳前肌电消失。5.对16名受试者针刺阳陵泉时,有10人在下肢外侧显示一条低温暗带,其中8人的暗带分布部位与胆经在该处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
腰痈
腰痈病名。指生于软肋下近腰处带脉、五枢、维道等穴部位之外痈。出《外科启玄》卷五。证治详见外痈条。
-
带脉穴
概述:带脉穴:1.带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针经指南》载:“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