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足少阳经络现象
典型足少阳经络现象:吕某男5岁1982年初诊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病期四个月,沿右侧胆经出现脂肪萎缩,从风市至丘墟穴。但是,只要准确地在感传线上加压,均可阻滞感传和使耳前肌电消失。5.对16名受试者针刺阳陵泉时,有10人在下肢外侧显示一条低温暗带,其中8人的暗带分布部位与胆经在该处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
阳白穴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阳白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五枢
概述:五枢为经穴名(WǔshūGB22)。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五为中数。或带脉下3寸处,横平关元取穴。
-
子午流注推拿法
在流注推拿中,如该经脉或脏腑病变为实证,在主经上可逆推,在主穴上可重泻,其他经脉、经穴上可施以补法;临床上可以通过推拿手法以开穴通闭穴之法连通经脉。其中肺经、心包经、心经、肾经、脾经、肝经为里传表。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为表传里,气血流注从外行内,疾病的生变,~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鼻渊·胆腑郁热证
heatstagnationingallbladder-fu)是指胆腑郁热,以鼻涕量多色黄,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玉米须
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mm,直径约0.5mm,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长至3mm,质柔软。胆经功能主治:利尿消肿;
-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是指子午流注纳干法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其中本是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因为“原”穴是十二经出入的门户,故逢输必开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取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取胆经原穴丘墟。
-
目劄
脾虚肝旺证:目劄·脾虚肝旺证(frequentblinking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liverhyperactivity)是指脾虚肝旺,以双眼眼睑频频眨动,眼干涩,常喜揉拭,白睛微红,干燥无泽,形体消瘦,烦躁喜怒,饮食偏嗜,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目劄证候。目劄的治疗:胆经风热,欲作肝疳者,用四味肥儿丸加龙胆草。
-
米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炒红娘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气纳三焦
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金)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木)穴陷谷,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火)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胱经合(土)穴委中(如甲日于甲戌时开胆经井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戊寅时取胃经输穴,庚辰时取大肠经经穴,壬午时取膀胱经合穴,至甲申时重见甲,取三焦经荥(水)穴)。
-
米炒红娘子
米炒红娘子的炮制方法:宋代有糯米炒(《圣济总录》)。前胸背板前狭后宽,黑色;红娘子的性味归经:红娘子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胆经。红娘子的功效与主治:红娘子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全国中草药汇编》)红娘子具有破瘀、散结、攻毒的功效,主血瘀经闭;
-
胆怯
因胆虚所致心中畏惧、不敢见人之证。《石室秘录》卷三:“凡人胆怯不敢见人者,少阳胆经虚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肾水之不足。”治宜补肾以生肝木,方用熟地,山茱萸,芍药,当归,柴胡,茯神,白芥子,生枣仁,肉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有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寐者,宜温胆汤。”
-
石笔海胆
原形态:石笔海胆,体椭圆形,壳坚厚。反口面另有大小不等、短壮的大棘,顶上平滑呈现多角形,中棘为楔形,密集于壳的表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活时体色美丽,大棘一般深浅不均匀的浅褐色或灰褐色,也有带灰色或黑紫色,末端常有1-3条浅色环带,口面的大棘末端常为红色。性味:味咸;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石蟹
古生代节肢动物扇海科双刺静蟹及其近缘动物的化石·《中医大辞典》·石蟹:石蟹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性味归经:咸,寒。1.治尿路感染,白带。2.治目赤,角膜云翳,痈肿,漆疮,磨水点涂;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1g,滴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发生二氧化碳气;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湿热淋浊;
-
疏松卷柏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拼音名:ShūSōnɡJuǎnBǎi英文名:Rarefactiontamariskoidspikemossherb来源: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疏松卷柏的全草。孢子叶同型,披针形,有龙骨状突起,先端锐尖,略有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和林边。性味:微苦;胆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
-
香蕉弄蝶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原形态:香蕉弄蝶,成虫体长30-35mm,展翅展75-85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成虫产卵于香蕉、芭蕉叶上,以老熟幼虫在卷叶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性味:苦;寒归经: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聤耳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吹耳。治化脓性中耳炎。摘录:《中华本草》
-
小口小金发藓
拼音名:XiǎoKǒuXiǎoJīnFāXiǎn英文名:microstomiaPogonatum别名:小口杉叶藓、大蒴小金发藓来源:药材基源:为金发藓科植物小口小金发藓的全草。叶多集生于上部,紧贴茎上,似不卷曲,湿时倾立,阔披针形,基部卵圆半鞘状,上部阔披针状,短尖,叶缘具多细胞组成的锐齿;雌雄异株。孢蒴圆柱形,蒴盖有长喙;
-
玉芙蓉
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肉质茎中流出浆汁的凝结物·《中医大辞典》·玉芙蓉:玉芙蓉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②治小儿急惊风,捣绒敷脐;性味归经:微苦,平。治肝炎、肝硬化肝区疼痛,胁肋不舒,胃痛,下痢腹痛。"功能主治:治怔忡,便血,痔血,喉痛,疔肿。③治妇女干血痨:玉芙蓉、一点血、鹿衔草、蓝布政各一两。
-
平阳汤
主治:阳明胃经之疟,发疟之时,身先发热,头疼鼻干,渴欲饮水,目眴眴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光,厌听人声喧哗。各家论述:此方以人参、白术助脾胃之气,干葛、石膏泻阳明之火邪,贝母、橘红消阳明之痰食,麦冬滋肺经之炎,柴胡舒胆经之郁,茯苓泄太阳之滞。主治:素有阳明胃火,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
-
清上至圣丹
《石室秘录》卷二:方名:清上至圣丹组成:川芎1钱,细辛1钱,白芷1钱,柴胡1钱,芍药3钱,半夏1钱,甘草1钱。各家论述: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细辛3味以散之;又用赤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味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成也。
-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针刺狗足三里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后在胃经其他穴位上捻针时,亦出现有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在膀胱经或胆经距足三里很近的阳陵泉捻针,却不引起唾液分泌,说明条件反射有循经泛化现象。从大体解剖来看,泛化途径与神经干的分布无一致关系。
-
穴生穴
穴生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窍阴在胆经五输穴中属井金,下一个开穴应该是小肠经的荥(水)穴前谷,因为金能生水之故。再下一个开穴应是胃经的俞(木)穴陷谷,因为水能生木。每天开井穴之后,欲知以后各时辰开何经之穴,即可按经生经的原则推算。因为甲属胆木,木生火,小肠属火。
-
大翘子
概述:大翘子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肺、心、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热病心烦、口渴,斑疹,热淋,痈疽肿毒,瘰疬,丹毒,煎服:9~连翘茎叶:煎服治心肺积热。药理作用:本品水煎液可抗肝损伤,并有解热作用。注射剂对动物有降压、利尿及抗炎作用。
-
川芎苗
概述:川芎苗为中药名,出自《履 岩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蘼芜(蘼音mí迷)之别名。别名:芎 苗、川芎苗来源及产地: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苗叶。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多为栽培。性味归经:辛,温。入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治头风头眩,流泪,咳嗽。
-
马蒁
别名:马蒁、玉金来源及产地: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S.LeeetC.F.Liang或姜黄C.longaL.、郁金C.aromaticaSalisb.、莪术C.aeruginosaRoxb.的块根。还含蓬莪术呋喃烯酮(Curzerenone)、莪术二酮(Curdione)等以及微量的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去二甲氧基姜黄素。
-
胆经郁热
胆经郁热为病机。指情志内郁化热,或邪居少阳,热郁胆经,上扰心神的病理变化。
-
四叶胆
注解:四叶胆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龙胆之别名。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竹皮
概述:竹皮为中药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茹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凉。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
竹二青
概述:竹二青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学大辞典》,即《本草经集注》记载的竹茹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凉。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化学成分: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药理作用:本品可抗菌,抑制酶活性。
-
夏枯草茶
概述:春季肝气易旺盛上亢,尤其是脑力劳动、用眼过多者,常常出现头痛口苦、头晕目眩、眼赤目干、急躁易怒的情况,而中医常用夏枯草、菊花等清凉之品预防肝火上升。功效与作用: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胆经,能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菊花有防止心血管病,降血压、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等优点。
-
陵游
注解:陵游为中药龙胆的别名,见《神农本草经》。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草龙胆
注解:草龙胆为中药龙胆的别名,见《本草图经》。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苦龙胆草
注解:苦龙胆草为中药龙胆的别名,见《滇南本草》。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胆草
注解:胆草为中药龙胆的别名,见《药品化义》。酒龙胆色泽加深,略有酒气。龙胆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强中,惊风抽搐。用于肝胆实火所致的头胀头痛,耳鸣耳聋,以及风热目赤肿痛等。
-
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为十五络脉之一。指由脾脏分出之大络脉。本络脉病变,实证遍身疼痛;虚证周身骨节弛纵无力。凡上述病症和有瘀血凝滞症状者,均可取脾之大络的大包穴治疗。《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该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
-
纳支补泻
纳支补泻子午流注针法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二地支时间的针法。又称纳子法。即肺经寅时,大肠经卯时,胃经辰时,脾经己时,心经午时,小肠经未时,膀胱经申时,肾经酉时,心包经戌时,三焦经亥时,胆经子时,肝经丑时。经脉流注时刻已过,经气衰退后进针,随而济之,以补充其不足,是为补法,如肺经虚证,应于卯时针刺。
-
肩中疽
出《外科真诠》卷上。是指无头疽生于肩中廉(肩峰正中)者,属三焦、胆二经。肩中疽的病因病机:肩中疽因风邪热毒郁结三焦经、胆经而发。肩中疽的症状:证见肩中廉部位生有头疽,微肿痛痒。出《证治·疡医》卷三。又名疵痈、丁疽。生于肩前廉(肩峰前侧)的肩疽名乾疽;生于肩后廉(肩峰后侧)的肩疽名过肩疽。
-
天竺黄
概述:天竺黄为中药学,出自《开宝本草》。性味归经:甘,寒。治热痰壅盛,咳嗽气喘,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壅,癫痫,小儿惊风抽搐。鉴别:(1)取本品适量,炽灼灰化后,残渣申加盐酸与硝酸的等容混合液,滤过,滤液加钼酸铵试液,振摇,再加硫酸亚铁试液,即显蓝色。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
肝胆两益汤
处方:白芍1两,远志5钱,炒枣仁1两。功能主治:胆气怯,夜不能寐,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各家论述:此方白芍入胆,佐以远志、枣仁者,似乎入心而不入胆,不知远志、枣仁既能入心,亦能入胆,况同白芍用之,则共走胆经,又何疑乎。胆得三味之补益,则胆汁顿旺,何惧心肾之相格乎。
-
柴胡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二:柴胡清肝汤:处方: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制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功能主治:谋虑不决,郁火凝结少阳胆经而成夭疽、锐毒,生于耳后1寸3分高骨之后,左名夭疽,右为锐毒。主治:怒火上升,憎寒恶热,肝胆风热疮疡。
-
加减补肝祛疟汤
功能主治:足厥阴肝经之疟,初病令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如癃状,小便数,心气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先寒颤,后变热,面色苍白,善太息,甚者欲如死状,或头痛而渴,此疟由少阳胆经而传入厥阴肝经,两胁必胀。用法用量:煨姜3钱、大枣3枚为引。加车前子3钱,赤苓3钱;如饱闷,加槟榔1钱5分。摘录:《慈航集》卷下
-
加味柴陈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陈皮、白茯、枳壳、桔梗、杏仁、金沸草。功能主治:伤风,邪传少阳胆经,耳中气闭,咳嗽口苦。摘录:《医学传灯》卷上
-
酒煎汤
《卫生总微》卷十一:酒煎汤:处方:甘草半两(炙)。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一《梅氏验方新编》卷七:方名:酒煎汤组成:当归2钱,生耆2钱,柴胡1钱半,大力子1钱,连翘1钱,桂心1钱,升麻5分,川柏5分,甘草5分。主治:腿外侧生疽属胆经者。
-
清胆汤
《伤寒大白》卷三:清胆汤:处方:柴胡黄芩竹茹厚朴广皮甘草功能主治:治胆经火旺之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服。若左寸脉大,为胆涎沃心,加陈胆星、川黄连。摘录:《伤寒大白》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名:清胆汤组成:青蒿叶、青菊叶、薄荷梗、连翘、苦丁茶、鲜荷叶汁。用药禁忌:忌食腥浊。
-
曲花紫堇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曲花紫堇的全草。茎生叶l-4,疏生于茎上部,无柄,叶片长12-36mm,掌状全裂,裂片条形,稀狭倒披针形,宽1-3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m以上的山坡草地林下。性味:苦;胆经功能主治:清热毒;凉血止血。各家论述:《陕西中草药》:本品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利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