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蕊木
拼音名:Y nN nRuǐM 别名:梅桂、马蒙加锁来源:夹竹桃科云南蕊木KopsiaofficinalisTsiangetP.T.Li,以果、叶、树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功能主治:果、叶:清热消炎。主治咽喉炎。树皮:消肿。主治水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茶花末
概述:茶花末以茶花为主要原料,主治鼻流血不止。原料:茶花适量。用法:焙干研末,吹鼻内。主治:茶花末主治鼻流血不止。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西方子明堂灸经
《西方子明堂灸》为灸法专书。初刊于元至正末年(1368年)。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并绘有图。清代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附:冯氏校勘记1卷)。
-
敷鼻瓜蒂膏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敷鼻瓜蒂膏:别名:瓜蒂膏(《普济方》卷五十六)。处方:陈瓜蒂7.5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以羊脂和。功能主治:主治鼻中息肉。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圣惠》卷三十七:方名:敷鼻瓜蒂膏别名:瓜蒂膏组成:陈瓜蒂1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瓜蒂膏(《普济方》卷五十六)。
-
胃乐片
胃乐片说明书:药品名称:胃乐片药品汉语拼音:WeilePian胃乐片的主要成份:乌贼骨、甘草、乳香、没药等。胃乐片的功能主治:制酸止痛。用于胃痛、胃酸过多、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功效:《中医方剂临床手册》之胃乐片具有制酸,止痛之功效。用法用量:每服4-6片,1日4次。制备方法:制成片剂。
-
杜根藤
别名:大青草来源:爵床科杜根藤JusticaquadiofoliaWall.。生境分布:浙江。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口舌生疮,时行热毒,丹毒,黄疸。备注:据文献记载,过去上海曾以剑叶水蓑衣HygrophilalanceaMiq.作大青草。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下屏
概述:下屏(xiàpíngTG2lowertragus)为耳穴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定位:下屏穴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下屏穴位于耳屏外侧面下1/2处。主治病症:下屏穴主治鼻炎、单纯性肥胖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等法进行刺激。
-
垂果南芥
《全国中草药汇编》:垂果南芥:拼音名:Chu GuǒN nJi 来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pendulaL.,以果实入药。生境分布: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疮疡肿毒。用法用量:1~3钱,水煎服。
-
地梗鼠尾
拼音名:D GěnɡShǔWěi别名:白补药、田芹菜来源:唇形科地梗鼠尾SalviascapiformisHanc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性味:辛,平。功能主治:强筋壮骨,补虚益损。主治虚弱干瘦,头晕目眩。用法用量:全草1两,炖肉食。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顶羽菊
别名:苦蒿来源:菊科顶羽菊Acroptilonrepens(L.)DC.[CentaureapicrisPall.],以地上部分入药。生境分布:河北、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新疆。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痈疽疥疮,无名肿毒,关节炎。用法用量:适量煎水洗,或熬膏贴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耳背肝
概述:耳背肝(ěrbèigānP4liver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在耳背中外部。标准定位:耳背肝穴在耳背中外部。耳背肝穴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主治病症:耳背肝穴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胁痛等。
-
冰瓜雄珠散
概述:冰瓜雄珠散为方剂名,出自《疫喉浅论》卷下方。组成:西瓜霜二两,煅人中白、冰片各一钱,朱砂二钱,雄黄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白喉,疫喉。运用:若非白喉,减去雄黄。
-
朱砂消痰饮
概述:朱砂消痰饮为方剂名,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方。处方:胆南星五钱,朱砂(另研)二钱半,麝香(另研)二分。牛胆南星15克朱砂7.5克(另研)麝香0.6克(另研)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主治痰迷心窍,惊悸怔忡。临卧姜汤调下3克。
-
虫豆柴
拼音名:Ch nɡD uCh i别名:远志木蓝来源:豆科远志木蓝IndigoferaneopolygaloidesHu,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活血止痛。用法用量:1两,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刺葡萄
拼音名:C P Tɑo别名:山葡萄来源:葡萄科刺葡萄Vitisdavidii(Roman.生境分布:中南和西南地区。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小便。主治慢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用法用量:鲜根4两,水煎或泡酒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葫芦
别名:葫芦壳来源:葫芦科大葫芦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gourdaSer.,以果皮入药。生境分布:华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利湿消肿。主治面目浮肿,大腹水肿,脚气肿胀。用法用量:0.5~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地蔷薇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蔷薇:拼音名:D Qi nɡWēi别名:直立地蔷薇、茵陈狼牙来源:蔷薇科地蔷薇Chamaerhodoserecta(L.生境分布:东北、内蒙古、陕西、新疆。性味:苦、微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用法用量:全草适量煎水洗患处。
-
吊灯笼
《全国中草药汇编》:吊灯笼:拼音名:Di oDēnɡLonɡ来源:海桐花科吊灯笼PittosporumkobuskianvmGowda,以枝、叶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功能主治:疏风发表,民间作浴剂。主治伤风感冒,少数地区用治痢疾。
-
耳背脾
概述:耳背脾(ěrbèipǐP3spleen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在耳背中央部。标准定位: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主治病症:耳背脾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
耳背肺
概述:耳背肺(ěrbèifèiP2lung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标准定位: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主治病症:耳背肺主治哮喘、皮肤瘙痒症等。
-
屏尖
概述:屏尖(píngjiānTG1papexoftragus)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尖穴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屏尖穴位于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病症:屏尖穴主治发热、牙痛。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安眠1
概述:安眠1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失眠穴
概述:失眠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的交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失眠、脚底痛等。刺灸法:直刺0.3~一般直刺深0.3~
-
柏子散
处方:侧柏子25枚功能主治:主治赤痢。用法用量:研烂,冷熟水淘,纱帛滤去滓,入蜜再调,连进二服。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鱼腥、肉类。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
百日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日草:来源:菊科百日草ZinniaelegansJacq.,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功能主治: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
草木王
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草木王Cordycepssp.,以菌座和虫体入药。功能主治:主治各种毒蛇咬伤,伤口红肿,头眩,抽搐,复视,昏迷不醒人事。注意:有大毒,不能内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甘草麻桂汤
概述:甘草麻桂汤为方剂名,出自《症因脉治》卷三方。处方:甘草、麻黄、桂枝。功能主治:主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风热散
处方:川芎白芷石膏(煅)荆芥穗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散风清热。主治风热头痛。用法用量:每服3克,白开水送下。摘录:《仙拈集》卷二
-
敷药铁箍散
处方:芙蓉叶黄柏大黄五倍子白及功能主治:主治疮疖,痈疽。用法用量:上药为末,用水调搽患部四围。摘录:《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
醋栗
拼音名:C L 别名:狗葡萄、山麻子、灯笼果来源:虎耳草科醋栗Ribesmandshuricum(Maxim.生境分布: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化学成份:果实含有有机酸类:枸橼酸、苹果酸及酒石酸。性味:辛,温。功能主治:解毒。主治感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合魂丹
概述:合魂丹为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十方。处方:人参、莲子心各五钱,茯神三钱,炒酸枣仁、巴戟天各一两,熟地黄二两。人参5钱,茯神3钱,炒枣仁1两,熟地2两,莲子心5钱,巴戟天1两。功能主治:主治幻觉自身为两。心肾不交,觉自己之身分而为两,他人不见而已独见之。用法用量:水煎服。
-
芨柏散
概述:芨柏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真诠》方。处方:白及三钱,黄柏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主治飞灶丹,症见头顶红肿。用法用量:葱汁调敷患处。用葱汁调敷患处1昼夜。摘录:《外科真诠》方
-
黄豆和猪苦胆
处方:黄豆500克,猪苦胆1个。制法:洗净后混合浸泡2~3天,炒熟粉碎。功能主治:此方主治胃炎、胃溃疡及消化不良。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2~3克。摘录:《民间方》
-
内鼻
概述:内鼻(nèibíTG4internalnose)为耳穴名。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标准定位:内鼻穴位于耳屏内侧面下1/2处。主治病症:内鼻穴主治鼻炎、副鼻窦炎、鼻衄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军中一捻金散
概述:军中一捻金散为方剂名,出自《永类钤方》卷七方。组成:金樱叶、芋叶、桑叶各等分。制法:捣烂或阴干研末。用法用量:敷患处。功能主治:主治金疮出血。
-
耳背心
概述:耳背心(ěrbèixīnP1heart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在耳背上部。标准定位:耳背心穴在耳背上部。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主治病症:主治心悸、失眠、多梦等。
-
耳背沟
概述:耳背沟(ěrbèigōuPSgrooveofposteriorsurface)为耳穴名。标准定位:耳背沟在对耳 沟和对耳 上、下脚沟处。耳背沟位于对耳 上下脚及对耳 主干在耳背面呈“Y”形凹沟部。主治病症:耳背沟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刺激方法: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耳背肾
概述:耳背肾(ěrbèishènP5kidneyofposteriorsurface)为耳背穴位名。在耳背下部。标准定位:耳背肾在耳背下部。耳背肾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主治病症:耳背肾主治头痛、头晕、神经衰弱等。
-
风溪
概述:风溪(fēngxīSF1、2iwindstream)为耳穴名。标准定位:风溪穴在耳 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风溪穴位于耳舟部,指、腕两穴之间。主治病症:风溪穴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上屏
概述:上屏(shàngpíngTG1uppertragus)为耳穴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定位:耳穴·上屏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耳穴·上屏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病症:耳穴·上屏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屏间后
概述:屏间后(píngjiānhòuAT11posteriorintertragalnotch)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间后穴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的前下部。屏间后穴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前下部。主治病症:屏间后穴主治眼病。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等法进行刺激。
-
屏间前
概述:屏间前(píngjiānqiánTG21anteriorintertragalnotch)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屏间前穴在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屏间前穴位于屏间切迹前方耳屏最下部。位于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的前下部。主治病症:屏间前穴主治眼病。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等法进行刺激。
-
一光
概述:一光为经外奇穴名。出自《黑龙江医刊》。标准定位:一光穴位于项部正中线,第五、第六颈椎棘突之间。主治病症:一光穴主治支气管哮喘、大脑发育不全、癫痫、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直刺0.5~1寸。
-
红棉龙骨散
概述:红棉龙骨散为方剂名,出自《幼科金针》卷下方。组成:枯矾、龙骨各五分,麝香五厘,红棉灰(即干胭脂灰)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取少许,吹耳。功能主治:主治耳溃。
-
温汤
温汤释名亦名温泉、沸泉。种类甚多。有硫磺泉,比较常见;有泉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气味辛、热、微毒。主治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附方上列气味与主治,主要是就硫磺泉而言,其他温泉,大都无毒(含砒石的温泉除外),即可烹茶,洗浴亦好。
-
安胎四物饮
概述:安胎四物饮为方剂名,出自《妇科玉尺》卷二方。处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肉桂、厚朴、枳壳、槟榔。四物汤加肉桂、厚朴、枳壳、槟榔。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诸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白婆婆纳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婆婆纳:来源:玄参科白婆婆纳Veronicaincana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东北、华北。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消肿止血。主治痈疖红肿。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
外生殖器
概述:外生殖器(wàishēngzhíqìHX4externalgenitals)为耳穴名。标准定位:在对耳 下脚前方的耳 处。位于对耳 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 处。主治病症:主治睾丸炎、副睾炎、外阴瘙痒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当归红花饮
概述:当归红花饮为方剂名,出自《麻科活人全书》卷二方。处方:当归(酒炒)、红花、葛根、连翘、牛蒡子、甘草(一方有升麻;一方有白芍药、桔梗)。功能主治:主治疹出而复收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苞叶木
别名:沙达木、十两叶来源:鼠李科苞叶木ChaydaiacrenulataHand.-Mazz.,以全株入药。生境分布:广西、贵州、云南。性味:淡,平。功能主治:利胆退黄。主治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5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