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三十六腧
三十六腧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也。
-
上守机
上守机是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经气的往来盛衰情况,施以虚补实泻的手法。机,指气的动静。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上守神
上守神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明辨疾病虚实,治疗上辨证论治,以治神为主,补虚泻实,运用自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五俞
五俞即五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五输
五输即五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右主推之
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四末
概述: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手指和脚趾·四末:四末指手指和脚趾。《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
四关
概述:四关:1.两肘两膝四个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左右合谷、太冲四穴·四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五输穴·四关:四关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五输穴)。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释《标幽赋》。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披针
披针即铍针。见《外科正宗》。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其来不可逢
其来不可逢为刺法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施行补法,以防留邪。
-
其往不可追
其往不可追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已去,正气尚衰,切不可施行泻法,以防伤正。
-
取三脉者恇
取三脉者恇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阳气不足的病人,如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必致正气虚怯,而神志错乱。
-
取五脉者死
“取五脉者死”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精气虚弱的病人,如误泻五脏腧穴,必致阴虚而死。
-
若存若亡
若存若亡即或去或留。若:或。意谓针刺时,应根据气的行止,决定留针与否与留针久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若得若失
若得若失指针刺效果。使患者感到补者有所得,泻之有所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易陈而难入
易陈而难入意谓谈论理论比较容易,要在技术上达到精妙深入的地步很难。陈:陈述、宣扬。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放而出之
放而出之指出针时摇大针孔,使邪气得出。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宛陈则除之
宛陈则除之为治则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通“郁”。宛陈是郁久陈积的意思。指对气血郁久,积瘀经络的病症,宜用针刺出血法,以活血祛瘀通络。
-
荥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追而济之
追而济之即随而济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逆而夺之
逆而夺之即迎而夺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迎,意为逆。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神客在门
“神客在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神,指正气;客,指邪气。正气行其经脉,出入有门,邪气亦从这些门户入侵机体,故日“神客在门”。
-
神属勿去
神属勿去意指针刺时应该凝神静气注视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不要精神分散。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粗守关
粗守关意谓水平低劣的医生,只能守着四肢关节的穴位进行治疗,不会从整体考虑。关,指关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提针
提针即鍉针。出《医说》卷三十七。古代九针之一。临床用于按压经穴,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气。”
-
三焦之原
概述:三焦之原:1.“肾间动气”;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微
《素问·八正神明论》:“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灵枢·禁服》:“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⑧指微脉,搏劝微弱无力之脉象。《灵枢·热病》:“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
亡
亡㈠(Wáng,音王)①消亡,消失。《素问·疟论》:“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灵枢·通天》:“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犹言“去”,指去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
悬阳
概述: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4.提举阳气。鼻部·悬阳:悬阳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目·悬阳:悬阳指目。刘衡如注:“目为悬阳。”张景岳注:“凡刺之时必先举阳气为主,故曰悬阳。”
-
徐而疾则实
徐而疾则实为针刺补法的要领,与泻法“疾而徐则虚”对称,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①意指缓慢地进针,迅速地出针,能使正气实,即为补。后世刺法于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即出于此。②指出针的方法。即补法要缓慢地出针,并迅速按住穴位。《黄帝内经素问·针解篇》:“‘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
-
徐疾补泻
徐疾补泻(slow-rapid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是指通过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速度快慢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后世刺法,补法用“三进一退”或“二进一退”,泻法用“一进三退”或“一进二退”,乃从此法脱化出来。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小针
小针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和《小针解》,意同微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圆针
圆针(round-pointneedle)为针具名。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员利针
员利针即圆利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未,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说明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
-
员针
员针即圆针。员,古通圆。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引针
引针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即针刺完毕,慢慢将针上提,然后退出皮外。《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
阴中之至阴
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背俞为脾俞,募穴为章门。
-
阴有阳疾
阴有阳疾指阳热病候在阴分。《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张志聪注:“热在阴分也。”
-
子
子⑴生殖,生育。《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㈣指核仁类颗粒状器物。《素问·三部九候论》:“瞳子高者,大阳不足。”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⑾植物的种子。
-
重竭
重竭治疗学名词。指正气已虚,因误治再次耗伤正气,使之枯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
-
直刺
直刺(perpendicularinsertionofneedle)是指针体和腧穴皮肤约呈90°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指直刺,针无左右。”直刺
-
针害
指因针刺治疗不当而使患者组织或器官受到伤害。《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故针刺时,除选择适宜而质优的针具外,对重要血管神经及脏器附近的穴位,应特别注意针刺手法,避免进针过深,刺激过重,防生意外。
-
针
从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的参证可知,我国古代所用的医针有石针(砭石)、竹针和金属针。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葬中发掘出医用金针四枚、银针五枚,形状与《内经》中所载的九针中的圆针、锋针、圆利针相似。针刺·针:针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