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下陵三里
下陵三里为足三里之别名,又称下陵。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
上守机
上守机是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经气的往来盛衰情况,施以虚补实泻的手法。机,指气的动静。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上守神
上守神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明辨疾病虚实,治疗上辨证论治,以治神为主,补虚泻实,运用自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五俞
五俞即五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五输
五输即五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不得气
不得气为针灸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参见“针刺感应”:针刺感应为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
气下乃止
气下乃止是指气至邪退即停止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
-
气至而去之
气至而去之为针刺术语。意谓针刺得气以后,即可起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
六腧
六腧指六腑所属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等6个特定穴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
左持而御之
左持而御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左手的作用主要是护持针身,使之不得弯曲,以利右手将针顺利刺入。参见右主推之: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右主推之
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龙头
概述:龙头:1.经外奇穴名;鸠尾为经穴名(JiūwěiCV15)。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四末
概述: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手指和脚趾·四末:四末指手指和脚趾。《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
四关
概述:四关:1.两肘两膝四个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左右合谷、太冲四穴·四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五输穴·四关:四关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五输穴)。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释《标幽赋》。
-
外门
外门指针孔。《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盖其外门,真气乃存。”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尾陊
尾陊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披针
披针即铍针。见《外科正宗》。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
-
其来不可逢
其来不可逢为刺法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施行补法,以防留邪。
-
其往不可追
其往不可追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谓邪气已去,正气尚衰,切不可施行泻法,以防伤正。
-
取三脉者恇
取三脉者恇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阳气不足的病人,如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必致正气虚怯,而神志错乱。
-
取五脉者死
“取五脉者死”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精气虚弱的病人,如误泻五脏腧穴,必致阴虚而死。
-
若存若亡
若存若亡即或去或留。若:或。意谓针刺时,应根据气的行止,决定留针与否与留针久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若得若失
若得若失指针刺效果。使患者感到补者有所得,泻之有所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易陈而难入
易陈而难入意谓谈论理论比较容易,要在技术上达到精妙深入的地步很难。陈:陈述、宣扬。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放而出之
放而出之指出针时摇大针孔,使邪气得出。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宛陈则除之
宛陈则除之为治则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通“郁”。宛陈是郁久陈积的意思。指对气血郁久,积瘀经络的病症,宜用针刺出血法,以活血祛瘀通络。
-
荥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追而济之
追而济之即随而济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逆而夺之
逆而夺之即迎而夺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为刺法术语。与“随而济之”相对,为迎随泻法的原则。迎,意为逆。指泻法要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
-
扁针
扁针为古针具名。《医宗金鉴》:“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入始全身。”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神客在门
“神客在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神,指正气;客,指邪气。正气行其经脉,出入有门,邪气亦从这些门户入侵机体,故日“神客在门”。
-
神属勿去
神属勿去意指针刺时应该凝神静气注视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不要精神分散。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圆头针
圆头针即圆针。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可作按摩之用,用以按摩体表,治疗筋肉方面的病痛。
-
推针
推针即鍉针。鍉针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临床用于按压经穴,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气。”
-
粗守关
粗守关意谓水平低劣的医生,只能守着四肢关节的穴位进行治疗,不会从整体考虑。关,指关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提针
提针即鍉针。出《医说》卷三十七。古代九针之一。临床用于按压经穴,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气。”
-
骭鹃
骭鹃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䤵针
䤵针即铍针。䤵同铍,古代九针之一。《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铍针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后人又称剑针、䤵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说明其针形如宝剑,针尖如剑锋,两面有刃,长四寸,宽二分半。主治痈疽脓疡,可以切开排脓放血。
-
满则泄之
满则泄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满”是指邪气盛满。“泄”与“泻”同义。参见盛则泻之:盛则泻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实证宜用泻法,以祛除邪气,促进疾病向愈。
-
豪刺
《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豪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古代九针之一,为临床所常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日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
-
氂
氂是指长、强之毛。《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
箭头针
箭头针即镵针。《针灸大成·卷四》:“镵针…九针之一。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𩩲𩩲
^^为鸠尾之别名。《经穴汇解》云见《针灸聚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现代多用以治疗心绞痛、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精神病、胃痉挛、急慢性胃炎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
-
髎穴
概述:髎穴同窌穴。2.五输穴中的输穴;3.五脏之背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腧穴: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镵针
镵针(shearneedle)为古针具名,九针之一,针头大,针尖锐利如箭头。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三焦之原
概述:三焦之原:1.“肾间动气”;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