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为书名。元·窦杰撰。一卷。刊于贞元元年(1295年)。内载《针经标幽赋》《针经直说》《流注八穴》《手指补泻法》等。其中《针经标幽赋》流传颇广,影响较大。现有《针灸四书》本。
-
爪切
《针灸大成》:“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参见爪法、切法:爪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时用拇指指甲爪掐穴位以便于准确进针的方法。为《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
-
爪切进针
爪切进针为进针方法之一。即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住穴位,右手持针沿着指甲旁迅速刺入,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针刺前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切按穴位处皮肤的方法。《针灸大成》:“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在《针经指南》十四法中,爪与切分为二。
-
左右转
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左右转参见捻转补泻:捻转补泻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四根三结
四根三结即根结。见下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标本为经络的分部关系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
-
交经八穴
概述:交经八穴即八脉交会穴。出《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八脉八穴等。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遥阴蹻脉)。
-
李浩
李浩为金代针灸家。李源之子。参见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汉卿
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杰
窦杰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五大
五大为人体部位名。亦称五体,指头和两手两足。《针经指南·标幽赋》:“似续而交五大。”《针灸大成》卷二:“二陵、二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注:“五大者,五体也。”
-
爪摄
爪摄为针刺辅助手法名。指针刺入后,用大拇指指甲于所针穴位上下掐按的方法。多用于滞针或针感迟钝时。《针灸大成》:“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甲上下切,使气血自得通行也。”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正经
概述:正经:1.十二经脉;2.本经脉。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对而言。《针经指南》:“正经十二。”本经脉·正经:正经指本经脉的意思。《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
-
针摇
针摇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计六次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日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施以催气、行气、补泻等各种手法。出《针经指南》。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切法
概述:切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的一种。《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有二法:掐法:《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
-
气至病所
出《针经指南·寒热补泻》:“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指针下的得气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使传导到病变部位,即气至病所)。它能提高疗效。
-
流注八穴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出《针经指南》。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灸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窦默
窦默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因元兵南下而避兵河南,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遂谙针灸术。所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窦太师流注》、《标幽赋》、《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针灸专著。另有《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为其后代所辑。
-
窦桂芳
窦桂芳为元代针灸家。建安(今属福建)人。针灸著述颇丰,有《针灸四书》,即《子午流注针经》、《灸膏肓腧穴》、《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下针十四法
下针十四法指十四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出《针经指南》。后《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扪为穴闭;《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八脉八穴
八脉八穴即八脉交会八穴。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八脉交会(八)穴
八脉交会(八)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八脉八穴。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
-
五体
《针经指南·标幽赋》:“似续而交五大。”《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五种体质·五体:五体指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及婴儿等五种体质。《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
-
针灸四书
元·窦桂芳辑。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盘法
概述:盘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本法多用于腹部或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有促使针下得气的作用。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
-
扪法
概述:扪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弹法
概述:弹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后世医家发展为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针经指南》:“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弹法推拿手法名·弹法:弹法为推拿手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
捻法
概述: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参见左右转: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
针灸杂说
元·窦桂芳撰。附刊于《针经指南》后。参见《针灸四书》:《针灸四书》为书名。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窦子声
窦子声即窦汉卿。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太师
窦太师为窦汉卿晚年仕元,封太师,因称。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窦文正(贞)公
窦文正(贞)公为窦汉卿的谥号,窦汉卿谥号为文正公,因称。窦汉卿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名杰,字汉卿,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属河北)人。从名医李浩学“铜人”针法,后北归大名(今属河北),讲求理学。晚年仕元,封太师,谥号文正公。著有《针经指南》《铜人针经密语》等书。《标幽赋》是他的名作。
-
横络
横络指络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络脉之小者。《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干……”
-
循法
概述:循法(mildpressingalongchannelcoursemildpressingalongmeridiancourse)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临床应用: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进针后循按可迅速得气。
-
右左转
右左转刺法用语。指针刺的捻转方法。一般用右手持针,当大指向前,食指退后,称为左转或外转;大指向后,食指向前,称为右转或内转。《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后世结合捻转提出多种补泻手法。参见捻转补泻条。
-
标幽赋
《标幽赋》为针灸歌赋名。金元间窦汉卿撰。始载于《针经指南》。题意为用浅显易诵的语句表述《针经》中较为深奥的内容。包括经络、气血、刺法、配穴等。这是一篇影响较大的针灸歌赋,后为《针灸大成》等书所收载,并有多种注释。
-
丝络
丝络比横络次一级的络脉。丝络指络脉之细如丝者。出《针经指南》。《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络脉之较小者。《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千,有孙络不知其纪。”
-
摄法
概述:摄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以押手指甲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以催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作用与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较强。
-
捻转法
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作前后转动。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参见捻法: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
九宫尻神
九宫尻神古代针灸宜忌学说之一。见《针经指南》。系以九宫八卦为依据,按病人年龄来推算人神所在部位,从而避忌刺灸。一岁起坤宫,避忌外踝;二岁当震宫,避忌齿、指、腨;三岁当巽宫,避忌头、口、乳;六岁当兑官,避忌膊、手;七岁当艮宫,避忌项、腰;此为行年尻神所在部位,不宜刺灸。
-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意指应结合男女、肥瘦、四时等因素以掌握进针深浅,并适当捻转以达到气至。
-
候气
概述:候气:1.针刺术语;3.诊候脉气病候。指当针下不得气时,医者采取留针或间歇运针以待气至的方法。《针经指南·标幽赋》:“次察应至之气…如仍不得气,可予手法刺激,如提插、捻转,或改变针刺方向等以使得气。《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可刺之。”
-
动法
动法为刺法名。指入针后,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
-
带脉穴
概述:带脉穴:1.带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针经指南》载:“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