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禁
即甲乙日,无刺头;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五味
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五味所入:五味所入简称“五入”(见《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三焦的决渎功能是联合许多脏器而发挥其作用的,其中尤以肾、脾、肺等关系更为密切,如这些脏的功能障碍,可使三焦不通利、气化失常而产生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日常所食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属。
-
(月囷)肉
(月囷)肉同“(月囷)”。《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灵枢·师传》:“本脏以身形支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
-
大汗出
大汗出为症状名,即大量出汗之意。《古今医鉴·自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五夺不可泻
五夺不可泻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夺:指人体元气因病邪侵犯而受到严重损伤,以致出现大虚的证候。五夺,是指形体极度消瘦、大失血、大汗出、大泻痢和新产妇及产后大出血。在上述情况下,针灸时均不宜施行泻法。
-
产
产妇女生育。《灵枢·五禁》:“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
五夺
五夺是指因极度羸弱、大汗、大泄、大失血或产后大出血五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
新产
新产分娩刚过。《灵枢·五禁》:“新产乃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
大汗
大汗为症状名,即大汗出。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
-
血衃
血衃为病证名。指大便所下呈紫黑色的血块。《黄帝内经灵枢·五禁》:“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乃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王冰注:“衃血,谓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衄而不止,衃血流,取足太阳。”
-
五逆
概述:五逆:1.针刺宜忌;内证之五逆:五逆为内证之五逆。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因外伤或痈疽疮疡等病因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五组逆证。
-
九宜
九宜指九针之宜。即根据九针的不同形状和适应病症,而正确使用九针的方法。《灵枢·五禁》:“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
五逆不刺
五逆不刺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证,禁用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张介宾注:“凡此五逆者,皆阴虚之病。故《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皆不可刺者也。”
-
五过
包括不细心问诊,不注意病人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经过,不详细分析脉症,诊脉又不能掌握关键,不进行分析比较,粗枝大叶,诊断不明,盲目治疗,引致不良后果。针刺补泻过度之称·五过:五过指针刺使用补泻手法不可过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类经》:“补之过度,资其邪气;
-
破
挑针手法名词·破:破为挑针手法名词。见叶氏《七十四种疔疮图说》。《黄帝内经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