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医宝鉴
《东医宝鉴》为书名。朝鲜·许浚撰。书中有针灸篇专论针法、灸法、经穴、奇穴等。作者选摘我国明以前医籍予以分类编纂而成。全书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类,各类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证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其中的汤液篇论述本草,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腧穴。解放后有影印本。
-
胃胀
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头运眼花
《景岳全书·杂证谟》:“但忽运而忽止者,人皆谓之头运眼花。”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王宫
概述:王宫:1.鼻;鼻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頞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鼻孔内有鼻毛。手太阳经,支者“抵鼻”。足阳明之筋,“下结于鼻”;足太阳之筋,“结于鼻”。《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王官在于下极。”出《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
血虚腹痛
阴虚阳旺者,知柏四物汤、归芍地黄丸等方。《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心胀
心胀为病证名。因寒邪犯心所致烦满短气而卧不安的病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小儿涎喘
小儿涎喘为病证名,指小儿涎盛而喘急,为痰涎上壅于肺所致。其症以肺脾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正气虚而邪气盛者为多。《东医宝鉴》:“顽涎者,脾肺所出也,涎则流溢于咽喉,如水鸡之声,喘嗽烦闷,宜抱龙丸。”发作时以豁痰为主,用二陈汤加苏子等品;未发作时以理脾为主,用六君子汤加减。
-
小肠胀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
-
瘀血胃脘痛
瘀血胃脘痛病证名。《症因脉治》卷一指出此病证有“遇夜痛甚,逢冷即痛,按之有形”的症候特点。高鼓峰《医宗己任篇》:“血痛者,胸膈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主之。”《医学三字经》卷一:“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失笑散。”参见血心痛、胃脘痛条。
-
中丹田
中丹田指心窝部,相当膻中穴部位。一说中丹田为心下脐上脾宫正位或脐中。中丹田为气功内丹术术语。《抱朴子内篇·地真》:“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东医宝鉴》引:“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以眉间(印堂)称上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中丹田在心下;
-
正头痛
概述:正头痛为病证名。有内伤头痛,可由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肝阳、伤食、瘀血致痛等。从经络分,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厥阴头痛、少阴头痛)等。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痛、脑风、巅顶痛、久头痛等。
-
胀病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载有五脏六腑胀病症状。胀病的病因病机:其病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过度,致脾土受伤,转输失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水湿痰瘀积滞不化而成。胀病的分类:《东医宝鉴·胀满》论胀病有七,即指寒胀、热胀、谷胀、水胀、气胀、血胀、蛊胀等。
-
XX(é噎)
XX(é噎)其义有二。①同“噎”,系XX之伪字。②咳逆之古称。见《东医宝鉴》。参见呃逆条。
-
伤食腹痛
《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食在上脘,宜消不宜下,保和丸、枳术丸。
-
胃虫病
胃虫病病名。证见呕吐、哕逆、嘈杂、嗜食泥炭、生米等异物。《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胃虫,状如虾蟆,…若府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东医宝鉴·虫》:“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哕逆,嘈杂,爱吃泥炭、生米、茶、盐、姜、椒等物。”
-
头眩
头眩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头目不清利
宜川芎丸、防风散、川芎散、沃雪汤、清神养荣汤。”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天柱骨倒
见《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小儿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的证候。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
-
天泾
天泾经穴别名。出《东医宝鉴》。即天泉。见该条。
-
痰饮胁痛
痰饮胁痛病证名。《金匮要略》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的记载。《东医宝鉴·外形篇》:“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咳嗽、气急引胁痛。”孙一奎治此病证,主张用导痰汤(见《赤水玄珠》卷四)。悬饮胁痛(胸膜积水)可用十枣汤、控涎丹。参见停饮胁痛条。
-
痰饮胃脘痛
痰饮胃脘痛病证名。指胃痛因痰饮而发。《东医宝鉴·胃脘痛》:“痰饮胃脘痛。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背胁抽掣作痛。宜用小胃丹、控涎丹、三花神祐丸、芎夏汤、加味二陈汤、加味枳术丸。”参见痰积脘痛条。
-
食后昏困
食后昏困证名。又称饭醉。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欲睡。《东医宝鉴·杂病篇》:“食后昏困,宜用参芪汤、升阳补气汤。”参见饭醉条。
-
湿晕
概述:湿晕为病证名。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芎术除眩汤、三因芎辛汤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湿热眩晕
概述:湿热眩晕为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感受湿热时邪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湿厥头痛
《灵枢·厥病》有“厥头痛”之病名,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谓:“因于湿,首如裹”。湿厥头痛指湿邪蒙蔽于上,清阳不长而致病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湿厥头痛,冒雨伤湿,头重眩痛,阴雨则甚。”脉多濡滑或沉滑,苔白腻。宜温阳化湿,用芎辛汤、芎术除眩汤等方。参见头痛、寒湿头痛条。
-
神庐
神庐鼻之别名。出《东医宝鉴》。“神庐者,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户也。”详鼻条。
-
上丹田
上丹田我气功所称的体表部位,指两眉间当印堂穴的部位。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部位在两眉间,《东医宝鉴》引:“上丹田,藏神之府也。”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抱朴子内篇》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在两眉间;
-
伤暑腹痛
伤暑腹痛为病证名。《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五味过伤
五味过伤为伤食之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健脾消导之法最为常用。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湿腹痛
伤湿腹痛为病证名。指因受湿邪所致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伤风腰痛
概述:伤风腰痛为病证名。风腰痛因风邪伤于肾经所致的腰痛如掣,或左或右,痛无定处,或连肩背,或牵引两足,或见寒热,脉浮。可用独活寄生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方。风腰痛有风寒腰痛、风热腰痛、风湿腰痛之分。《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凡腰痛病有五…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
-
山根
2.经外奇穴名;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山根穴的定位: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
热晕
热晕病证名。由火热炎上所致的眩晕。主证头目眩晕,烦渴引饮。《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气郁胁痛
气郁胁痛为病证名。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参见肝气胁痛:肝气胁痛为病证名。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
-
气郁眩晕
《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眩晕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气腰痛
气腰痛为病证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指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的腰痛。参见气滞腰痛:气滞腰痛为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卷三。因忧思或闪挫跌仆而气滞不行所致。症见腰痛连腹胁胀满,其痛如刺,或痛处走注不定。治宜行气调气。可用沉香降气汤、七香丸、乌药顺气散等方。
-
气虚腹痛
气虚腹痛为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医宗必读》卷八:“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为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症因脉治·腹痛》则概括腹痛为内外二因,以风气、寒气、暑湿、燥火、痧胀等为外感,热积、食积、酒积、血滞、气凝、寒积、痰积、虫积、血虚、气虚等为内伤。
-
七癥
七癥指七种癥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癥瘕证治》有蛟龙、鱼、鳖、肉、发、虱、米等七癥之名,“夫癥者,坚也,坚则难破。然七癥八瘕之名,经论亦不详出。《《东医宝鉴·杂病篇》:“癥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脬痹
脬痹病名。即胞痹。见《东医宝鉴》卷四,详胞痹条。
-
内伤胃脘痛
宜用小胃丹,控涎丹,三花神祐丸,芎夏汤,加味二陈汤,加味枳术丸。”如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用清上饮或抚芎、香附、百草霜等药。”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目转耳鸣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衰弱,脏腑阴阳失调等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相当于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耳源性眩晕、颅内血管性病变、药物中毒及晕动病等。
-
米癥
概述:米癥为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病因病机:由好吃生米,食多不消,兼挟痰瘀积聚而成。症状:主要症状为脘腹结块固定不移,常思食生米,其他饮食难进,呕吐清水等。《东医宝鉴·杂病篇》:“癥名有七,蛟、龙、鱼、鳖、獭、狐、蛇是也,亦曰蛇、蛟、鳖、肉、发、虱、米也(《备急千金要方》)。”
-
久喘
概述:久喘为病证名,出自《东医宝鉴·喘证》。《丹溪心法·喘》:“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医学入门·喘》:“久病气短,不能接续,似喘非喘者,单人参汤。”亦可用人参润肺丸等培固元气、补肺平喘。积年肺气为古病名。多因风寒癖饮积肺,气道壅阻所致。治宜温肺散寒,化饮平喘,用九宝散等方。
-
惊搐五证
惊搐五证惊搐五种证候的鉴别。见《东医宝鉴》。身热力大者为急惊;身冷力小者为慢惊;仆地无声,醒时吐沫者为痫;头目仰视者为天吊;角弓反张者为痉。
-
脊强
脊强证名。多由督脉受病,或风寒外袭,湿凝瘀滞所致。治宜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温阳补肾诸法。《类证治裁·肩背手臂痛》:“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郁不行,羌活胜湿汤。”《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二:“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腰脊强俯仰不利,宜乌沉汤。”本症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后期。
-
葛绣春
葛绣春清代医生。字锦园。江苏高邮人。辑有《东医宝鉴辨正注》。
-
肝合胆
肝合胆为脏腑相合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
风晕
《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伤风眩晕,必恶风自汗,或素有头风而发。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五味所伤
五味所伤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偏嗜五味对五体(皮、肉、筋、骨、脉)的伤害。《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五味过伤为伤食之一。《医便·饮食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则随其脏腑各有所损,故咸多伤心,甘多伤肾,辛多伤肝,苦多伤肺,酸多伤脾。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