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痫证
治疗痰火内盛型痫证的单方验方:石膏朱砂散(苏通臣等《河北中医》1988.6)处方:生石膏30克,朱砂12克,白矾9克,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克,每日2~《临证指南医案·癫痫》:“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积痰,厥气内风,猝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
-
三痫
概述:三痫为病名,出自《幼幼集成》。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小儿惊风:惊痫指小儿惊风。惊风、痫证各种病证:惊痫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病证(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风惊食三痫
概述:风惊食三痫为小儿痫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痫。1.风痫指痫证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治宜用麻黄饮、茯神汤、钩藤丸、丹砂丸等。《诸病源候论》痫候:“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
-
五痫
古代对各种痫证的统称。即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医林绳墨》卷六以痫症因怒而起,怒不得越,痰涎壅盛,口多喊叫,面青目瞪,右胁作疼而中气作闷者为肝痫。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痫:五痫指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等五种。风痫:风痫指痫证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
-
羊痫风
阳痫:阳痫(yangepilepsy)为病证名。痫病·心肾两虚证:痫病·心肾两虚证(epilepsy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heartandkidney)是指心肾阴虚,以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 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阴痫证候。
-
惊痫
惊痫①唐以前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参见急惊风条。
-
劳宫
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或艾条灸3~
-
掌中
2.经穴别名。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劳即劳动,宫即中央,手司劳动,劳指手,此穴在手的掌部中央,故名劳宫。有指掌侧总动脉。劳宫穴主要用于心神、脾胃及热病: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腿肚
人体部位名·腿肚:腿肚指腓肠肌部分。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筑滨
筑宾是阴维脉的郄穴。筑滨穴主治病证: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筑宾
筑宾穴主治神志和少腹部等疾患,如癫疾,征症,疝气,不孕,呕吐涎沫,腹痛,脚软无力,足腨痛,足踹内痛,癫狂,痫证,呕吐,小腿内侧痛,现代又多用筑宾穴治疗肾炎,膀胱炎,睾丸炎,盆腔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腓肠肌痉挛,并可用于肾炎,精神病,肾炎,神经性呕吐,小儿胎毒等。
-
前谷
所属部位:指前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前谷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前谷穴主治癫狂,痫证;
-
风癫
发病时仆地吐涎沫,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声如羊鸣,食顷方解。1.五癫指阳癫、阴癫、风癫、湿癫、马癫。《景岳全书》卷三十四:“马痫、牛痫、猪痫、羊痫、鸡痫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外台秘要》卷十五:“五癫病者,腑脏相引,盈气起寒厥,不识人,气争,瘈疭吐沫,久而得苏。”2.癫证与痫证的合称。
-
痰痫
《奇效良方》卷六四:“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能闻,其目不能视,如狂。”后人一般将痫证发作时有痰声漉漉者,称之为痰痫。参见痫、五痫条。
-
舌厌
舌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瘖门
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灸法:禁灸。哑门配涌泉、关冲、风府,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针灸甲乙经》:项强,刺喑门。瘖门穴研究进展: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
-
横舌
横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喑门
喑门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心痫
心痫为病证名。《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赤目瞪,吐舌啮唇,心烦气短,其声如羊者曰心痫。”多因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此外,医书中也有把神识昏乱、狂叫奔走的病证称为痫病(见《万病回春·痫证》)。五脏痫为病名。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的总称。
-
厌舌
厌舌穴主治病证: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灸法:禁灸。
-
譩譆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哀痛声,即噫嘻。
-
譩𫍻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噫嘻,哀痛声,即噫嘻。
-
五胠俞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
噫嘻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噫嘻,哀痛声,即噫嘻。
-
虚痫
本虚标实的痫病。《张氏医通》卷六:“痫证往往生于郁闷之人,多缘病后本虚,或复感六淫,气虚痰积之故。”“古人虽分五痫,治法要以补肾为本,豁痰为标,随经见证用药。”“脉浮滑洪数为风痫,细弦微缓为虚痫。”
-
风痫
痫证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风痫指痫证发作由本虚蓄热,风邪乘袭,或肝经有热引起者。病间作也,其候多惊,目瞳子大,手足颤抖,梦中叫呼,身热瘈疭,摇头口噤,多吐涎沫,无所觉知是也。”治宜用麻黄饮、茯神汤、钩藤丸、丹砂丸等。《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痫瘥后而肿满者,是风痫。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眉冲
眉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眉冲穴在头部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眉冲穴的位置(血管)眉冲穴的位置(肌肉)眉冲穴的取法: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与攒竹垂线之交点处取穴。艾条温灸5~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
五色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色丸:组成:朱砂末五钱,水银、雄黄末、珍珠粉各一两,铅三两。《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黄芩2钱,大黄2钱,黄连2钱。一份轻粉为衣,名白丸子;《幼幼新书》卷二十四引《张氏家传》方之五色丸:方名:五色丸组成:朱砂、青黛、白定粉、光墨、密陀僧。
-
小儿惊痫
是指以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吐舌,苔薄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为常见症的小儿癫痫证候。《证治准绳·幼科》:“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所人为之,其病在心,心主惊,验其症,忽然叫声发搐。”
-
小儿急慢惊风
小儿急慢惊风为病证名,即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统称。《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六卷载有治小儿急惊风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谓:“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五脏病证候
五脏病证候为痫证五脏分类。出《备急千金要方》。肝痫,面青,目反视,手足摇。心痫,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脾痫,面黄,腹大,喜痢。肺痫,面目白,口沫出。肾痫,面黑,目正视,不摇如尸状。
-
四证八候
“四证八候”之四证者,即惊风痰热;搦者,十指开合;窜者,目直似怒;是为小儿惊风的证候特征。唐以前将本病归入痫证中,《太平圣惠方》才定惊风之名。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慢惊以回阳救急,逐寒荡惊,温中健脾为主。
-
宁心开窍
宁心开窍为治法。指用具有宁心定志、开窍醒神作用的方药治疗神昏病证的治法。通常以重镇安神、化痰开窍与平肝息风三类药物组方,达到既开窍醒神,又宁心安神以及息风镇痉的目的。多用于治疗痫证、小儿惊风等病证。如五痫丸。
-
羊痫
概述:羊痫为病证名。六畜痫之一。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症状:痫证作声似羊叫者。《小儿药证直诀·五痫》:“羊痫,目瞪吐舌,羊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羊痫之扬目、吐舌,作羊声者,则应乎肺。”
-
痰浊内闭
痰浊内闭病证名。简称痰闭。①泛指痰浊引致的闭证。临床多见痰火内闭和痰风内闭二种。②指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痫证等精神神经病变。③温热病中湿热相挟酿成的闭证。《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又“此津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闭心包也。”
-
牛癫
牛癫为病名。即牛痫。痫证发因发作时吼声如牛鸣故而得名。《圣济总录》卷十五:“牛癫若牛鸣。”《辨证录·癫痫门》:“痰气太盛,一时跌仆,口作牛马之鸣者,世人所谓牛马之癫也,其实乃虚寒之症,痰人心包也。”
-
惊风
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外感热病者多伴壮热面赤,口渴烦躁;针灸治疗:体针:急惊风取水沟、印堂、十宣、合谷、太冲等穴为主。慢惊风可 取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筋缩等穴。酌用灸法。耳针:取下脚端、神门、脑、缘中、心等穴。中强刺激。
-
虫痫
虫痫为病证名。因寄生虫(如囊虫等)引起的痫证。多见于小儿。《本草纲目》:“胃寒,虫上诸证,危恶与痫相似,用白芜荑,干漆烧存性等分为末,米饮调服。”或用囊虫丸。
-
蝙蝠散
《医学入门》卷七:蝙蝠散:处方:大蝙蝠1个,朱砂3钱。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银海精微》卷上:方名:蝙蝠散组成:蝙蝠肝1个,石膏1两,黄丹2两,石决明(煅)2两,白蒺藜(炒)2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汤送下,无蝙蝠肝,用羊肝1片,切作4块,以药1-2钱掺肝内,以麻线缚定,入罐内用米泔水煮熟,次早食肝喝汤;
-
加减导痰汤
《寿世保元》卷五:加减导痰汤:处方:南星(姜制)半夏陈皮(去白)白茯苓(去皮)栝楼仁枳实(麸炒)桔梗山栀子黄芩黄连(姜炒)各3克甘草木香(另研)辰砂(为末)各1.5克制法:上锉一剂。治痫证痰火盛者。用法用量:加生姜煎,入竹沥、姜汁,磨木香末,调辰砂末同服。主治:痰泻。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龙马自来丹
处方:马钱子240克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香油500克制法:将香油入锅内熬滚,人马钱子炸之,待马饯子微有响爆之声,取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治痫证。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宁神丹
处方:天麻人参陈皮白术归身茯神荆芥僵蚕(炒)独活远志(去心)犀角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半夏南星石膏各30克甘草(炙)白附子川芎郁金牛黄珍珠各9克生地黄黄连各15克金箔30片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主治:远年近日,咳嗽喘满,不得眠卧,或因风寒入腠理,不得眠者。
-
鬣羚角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石崖上,善跳跃,独栖,性刚强。性状:鬣羚角长约20cm,粗短而尖,角基部粗,环棱紧密,中部环棱较疏,尖端光滑无棱,微弯曲。性味:味咸;性凉归经:肝;或烧存性研末,3-6g。各家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之功能。主治痫症、中风、小儿惊风、温热病等。
-
五痫再生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组成:白附子1斤,法夏4斤,南星2斤6两,皂角4两,蜈蚣16条,天虫2斤2两,乌蛇2斤半。主治:痫证。主治:风痫。用法用量:头1次用黄酒半斤,将大黄拌浸晒干,2次童便4两,3次韭汁4两,4次姜汁4两,5次米泄,6次侧柏叶,7次藕汁,8次人乳浸,晒干,共为细末,水打小丸,雄黄为衣。
-
万应保赤丹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万应保赤丹组成:巴豆霜3钱,胆星1两,神曲1两5钱。功效:下痰化滞,开窍安神。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痫证疳疾,寒热泻痢,痰涎壅滞,腹痛胃呆,大便酸臭;并治大人痰热积聚,痰饮气急。制备方法: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如小绿豆大,朱砂1两为衣。用药禁忌:只宜于寒湿痰滞,身体壮实之小儿。
-
三痫丹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引钱乙方之三痫丹:别名:全蝎五痫丸、五痫丹组成:蜈蚣一条,胆南星二钱,全蝎、防风、白附子、远志、芦荟、延胡索、朱砂各一钱,麝香一字,金箔、银箔各三片。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上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金、银箔为衣。煎荆芥、薄荷汤调下,不拘时候。
-
足少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
-
虫病似痫
虫病似痫为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指蛔虫扰窜胆胃而致剑突下攻痛,伴有口噤或哭叫等类似痫证的临床表现。《幼科发挥》:“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一般可服化虫丸。类似胆道蛔虫病。用牛黄丸,苦楝根皮煎汤服下;亦可用乌梅丸煎汤服。
-
暴痫
暴痫病证名。骤然发作的痫证。《千金要方》卷五:“小儿暴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腹中雷鸣,灸太仓及脐中上下两旁各一寸,凡六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