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震亨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朱丹溪
罗和悌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精通李杲、张从正的学术理论,可以说是集众家之所长,又将《内经》、《难经》等书详细讲解给朱震亨,并每日让他在一旁看他治病,几年之后,朱丹溪学成回到乡里,一举治好了老师几十年无人能治好的病,名声大震。
-
王畸叟
王畸叟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为书名。明·刘纯撰。书中卷三为经络专篇,内容包括十二经脉、八脉交会八穴、经脉流注、周身经穴等。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
-
养阴派
养阴派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在治疗中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参见朱震亨条。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是金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与元代朱震亨四位著名医家的合称。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降火”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
朱彦修
朱彦修即朱震亨。字彦修,又称丹溪。根据《内经》论证“相火”有常有变,认为人体有赖于“相火”以温养脏腑和推动功能活动,但“相火”易于妄动,一旦相火妄动就会耗伤精血发生病变。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方剂。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书。
-
王履
王履(1332~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喜爱医学,后拜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为师。
-
龟版
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GuīBǎn别名:龟甲、神屋(《本经》),龟壳(《淮南子》),败龟甲(《小品方》),败将、败龟版(《日华子本草》),龟筒(《本草衍义》),龟下甲(朱震亨),龟底甲(《药品化义》),龟腹甲(《医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药材学》)。上为末,姜汁和丸,或酒糊丸。
-
王安道
王安道即王履。如提出“感天气恶毒异气”的病因观点,肯定了温病的临证特点。在医理上,重视心肾和“真阴真阳”之论,继承并发挥了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吸收了刘完素的治病以泻火为主的思想,提出治疗温病当以除热为主,奠定了温病治疗中的清热养阴法则,对其后温病学家,如叶天士等很有影响。
-
丹溪心法
概述:《丹溪心法》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旧题元代朱震亨撰,明代程充校订。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丹溪心法附录
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金匮钩玄
概述:《金匮钩玄》为综合性医书,三卷。元·朱震亨撰。明·戴元礼校补。二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法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格致余论
概述:《格致余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朱氏精《内》、《难》、《本经》并对张仲景、李东垣的外感内伤的学术思想有较深的研究。根据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人体阳易动而阴易亏。故着重阐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理。临床强调观察色,切脉问证,尤重脉诊。朱氏创用的方剂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迄今仍为临床常用效方。
-
诊家正眼
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
-
赵道震
赵道震明初医家。字处仁,金华(今属浙江)人。精于医术。精研古代医书,曾学医于名医朱震亨,得其传。1389年迁居安徽定远县。永乐四年(1406年)参与并督管编修《永乐大典》中有关运气方面的内容,卒年84岁,著《伤寒类证》,已佚。
-
推求师意
《推求师意》医论著作。明·戴思恭撰于1443年。书中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病理、证脉、治法等,均本其师朱震亨之学,予以推求发挥,对于朱氏的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本书原无刊本。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题名《推求师意》,并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入《汪石山医书八种》。现有明刻本、清刻本、石印本等。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著作。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
-
丹溪心法附余
《丹溪心法附余》为综合性医书。二十四卷。明·方广类集、重编。刊于1536年。方氏鉴于程用光重订的《丹溪心法》,赘列了一些与朱震亨学术理论相矛盾的“附录”,遂删削其“附录”部分,另以诸家方论缀于《丹溪心法》各门之后,所选诸论大多能与朱氏学术经验互相发明、补充者。刊本颇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为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二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各科病证。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
-
产宝百问
《产宝百问》为产科著作。五卷。原题元·朱震亨纂辑,明·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现存四种明刻本、及日刻本、清刻本。
-
风搐
治疗:治宜平肝息风或涌吐风痰。《罗氏会约医镜·杂证》:“风搐证者,…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病因病机: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治疗: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戴思恭
戴思恭明代医家(1324-1405年)。尝于少时随父至义乌谒朱震亨,颇受重视,并以医术授之。后于洪武间尝为太医院御医、授迪功郎,颇受恩泽。后又于永乐间奉召入宫,未久归里,尝嘱儿孙辈“积善守法”。所著《证治要诀》、《推求师意》、《证治要诀类方》等行世。另有《订正丹溪先生金匮钩玄》、《类证用药》,则未见行世。
-
谢昌仁
谢昌仁,1919年8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本草备要》、《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发展中医,应重视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基本特点的研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
甘草头
《*辞典》:甘草头:出处:《纲目》拼音名:GānCǎoT u别名:疙瘩草(《甘肃中药手册》)。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功能主治:行瘀血,消肿毒。①朱震亨: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附方:治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世医得效方》)摘录:《*辞典》
-
小儿木舌
小儿木舌为病名,小儿舌肿硬而不灵活,《幼幼新书》又名初生木舌。《圣济总录》:“小儿木舌者,以心气蕴热,热气随脉上至于舌,则舌木胀起,渐渐肿大,满口塞喉,若不急治,便至危殆。”又名舌黄鹅口、死舌。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王节斋
王节斋即王纶。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另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加上个人经验,编成《明医杂著》(撰于1502年)。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
王汝言
王汝言即王纶。因父病而学医,成化二十年(一说弘治年间)举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另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加上个人经验,编成《明医杂著》(撰于1502年)。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
丹溪纂要
《丹溪纂要》即《丹溪先生医书纂要》。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各科病证。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
-
平治荟萃
《平治荟萃》为书名。即《金匮钩玄》。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2以内科杂病为主,兼述喉症及外科一些病证;卷3为妇人、小儿病证。分证论治,条理赅括,词旨简明。朱氏以补阴为宗,复长于治郁,书中较充分地反映了朱氏这方面的学术经验。又《薛氏医案》收入本书,改名《平治荟萃》。建国后有排印本。
-
四大家
四大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1.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2.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后世一般所说的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
死舌
死舌为病名。《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焦氏喉科枕秘》:“木舌皆由心火盛,舌如木硬紫多疼,壮热憎寒言謇涩。”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纹色
纹色(colorofvenule)是指小儿指纹的颜色。见《四诊抉微》卷三。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脉纹的颜色一般能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淡红者为虚寒;纹色青紫,多见于肝热生风,或伤食痰阻,亦主惊,主痛,主抽搐,多实证;指纹色淡,多见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虚证。
-
王纶
王纶(15世纪中至16世纪初)为明代官吏兼医家,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属浙江)人。并在宦余为人治病,常有良效。他根据古代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等名医著作,删筛编纂成《本草集要》;另把朱、李学说结合起来,加上个人经验,编成《明医杂著》(撰于1502年)。他的著述对薛己等有相当影响。
-
小儿虚热
小儿虚热为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为小儿诸热之一。元气不足者,宜甘温除热,用调元生脉散(人参、炙黄芪、麦冬、五味、炙甘草)。症见畏寒自汗,面色(白光)白或潮红,烦躁气短,或身痛乏力,懒言少语,或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小便短黄或清白。应以回阳救逆为治,用四逆汤及生脉散合煎频服。
-
项昕
项昕元代医家。原籍永嘉(今浙江温州),后徒居余姚。幼好方术,后专攻医书。少时即能诵《素问》、《难经》、《脉经》等医著。曾得韩明善所藏方论,并从陈白云学医,与名医朱震亨、葛可久等论医学。又向太医院使张廷玉学导引按摩,尽得其传。撰《脾胃后论》,以补李杲《脾胃论》之不足。另撰《医原》,已佚。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章楠
章楠清末医家。浙江会稽人。少多病,潜心研究医理二十余年,曾游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遂精医术,以医闻名。于温病证治颇有研究,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张景岳等,善于撷取精粹,并提出评论。著有《医门棒喝》四卷(1825年)。
-
局方发挥
《局方发挥》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元·朱震亨约撰于14世纪中。作者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只列各方主治症候,不载病原;全书针对局方配伍原则与辨证论治等共提出三十多个问题,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指出《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偏向,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1949年后有影印本。
-
活法机要
《活法机要》为综合性医书。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本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现存较早的刊本有明吴中衍校刻本,《济生拔萃》本、《医统正脉》本等。
-
传忠录
《传忠录》为医论著作。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
天疮
痘疮为病名,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
-
手筋色
手筋色即纹色。见《四诊抉微》卷三。又名手筋色、虎口脉色。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脉纹的颜色一般能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淡红者为虚寒;纹色青紫,多见于肝热生风,或伤食痰阻,亦主惊,主痛,主抽搐,多实证;指纹色淡,多见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虚证。
-
湿痰痿
湿痰痿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张氏医通·痿痹门》:“痿,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肿。”由于痿证多有“阳明热,宗筋失养”(见《简明医彀》卷三)之病理,故此病当以燥湿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朱震亨用二陈汤加苍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施治(见《丹溪心法·痿》)。
-
舌黄鹅口
舌黄鹅口即木舌。《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焦氏喉科枕秘》:“木舌皆由心火盛,舌如木硬紫多疼,壮热憎寒言謇涩。”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钱国宾
钱国宾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临证多有奇效。著有《女科百病问答》四卷、《女科百病补遗》一卷、《备急良方》一卷及《寿世堂医案》。然考其《女科百病问答》与题为朱震亨纂辑之《产宝百问》内容相同。
-
木舌胀
木舌胀为病证名。《儒门事亲》:“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肿。又名舌黄鹅口、死舌。舌体肿大,板硬如木。《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木舌
又名舌黄鹅口、死舌。《中医药学名词》(2010):木舌(rigidswollentongue)是指舌体肿大塞满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转动的舌象。用凉膈散加减。热毒深重。舌肿硬痛,不能言语者,宜清心凉血解毒。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久泻滑肠
概述:久泻滑肠为病证名:1.小儿泄泻,迁延不愈不能禁约的证候;2.慢性腹泻,直肠黏膜脱出者。多由久泻不止,或误用攻下,致脾胃阳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涩所致。症见泄泻不禁,完谷不化,面 神疲,四肢不温,口淡食少等。针灸:取足三里、内庭、天枢等穴。治宜益气固肠,升提敛气,用补中益气汤、诃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