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下
陷下①脉搏低沉。《灵枢·禁服》:“人迎…指病邪由浅表向深部、内部传变。《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③运气术语。指气运变化不利于人体之时(如主气胜过客气,下胜上则发病急而重)。《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⑤腧穴所在的凹陷处。
-
陷下则灸之
陷下则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陷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中气下陷,一是指脉象沉下。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指虚寒病证,脉陷下不起者,是气虚血滞,宜用灸法以温经散寒。
-
五陷
五陷,指痘疮已出,由于调治失宜,以致毒气内陷,其浆不成的五种严重情况。临床分为紫陷、黑陷、白陷、灰陷、血陷。清·周冠《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用清瘟败毒饮。为气血两虚所致,宜大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味。紫陷属血热必气粗,身热,口渴,烦躁,治宜凉血为主;
-
掌骨伤
掌骨伤折之病证。见《伤科汇纂》卷六。其病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可见一骨或数骨伤折,以第一和第五掌骨骨折为多见。症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其折端处有陷下或突起畸形,触摸时可闻及骨声,手指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
-
白马毛散
处方:白马毛2两,龟甲4两,鳖甲18铢,牡蛎1两18铢。功能主治:带下。各家论述:1.《医方考》:气陷于下焦则白带;白马得干之刚,毛得血之余,血余可以固血,干刚可以利气,固血则赤止,利气则白愈,此用马毛之意也。惟牡蛎咸寒入肾,有软坚止漏之能,可抵禹余粮、磁石之功,其主赤白带下亦《本经》之旨。
-
柴胡复生汤
处方:藁本川芎各1克白芍药1.2克蔓荆子羌活独活白芷各1克柴胡1.8克炙甘草薄荷桔梗各1.2克五味子20粒苍术茯苓黄芩各1.5克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清热和血。主风湿热邪上攻,目赤羞明,泪多眵少,脑巅沉重,睛珠痛应太阳,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敢久视,久视则瘦疼,翳膜陷下者。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热服。
-
升麻托里汤
别名:内托升麻汤(《东垣试效方》卷三)。处方:黄柏0.6克肉桂0,9克黍粘子1.5克黄耆炙甘草当归身各3克连翘升麻葛根各5克制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功能主治:治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疮,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用法用量:用水3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后稍热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
温胃调气汤
《陈氏幼科秘诀》:方名:温胃调气汤组成:苍术、厚朴、半夏、香附、山楂、神曲、麦芽、藿香、干姜、茯苓。加减:服此不止,若见是冷,可加木香、丁香、厚朴,次第加之;若是伤食,以枳实、青皮、槟榔次第加之;用前药又不止,是胃气因吐而虚,面青白唇淡,精神少,可加人参,此症必眼眶陷下,方可用参。
-
扶栘木皮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F Y M 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唐棣的树皮。生境分布:分布河南、山西、湖北、四川、浙江等地。果实中含较多的维生素C。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去风血脚气疼痹,腕损瘀血,痛不可忍。附方:治妇人白崩:扶栘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煅)各-两。
-
上热下寒针方
上热下寒针方指“上热下寒”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下于经络者,针而灸之,气下而止,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
小儿死症
小儿死症为证候名,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证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并非都属死症。
-
因形而生病
因形而生病病因学术语。指人体五行与气运五行属性不合,相克或相侮而引发疾病。《灵枢·五变》:“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
-
紫陷
紫陷五陷之一。《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症见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升降浮沉
若泻痢初起而系积滞所致者,则用消积导滞、沉降攻下之大黄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大凡质轻的药物,如花叶之类多主升浮,质重的药物,如种子、矿石、贝壳之类多主沉降。旋复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诸花均升,复花独降”之说,牛蒡子是种子类,反主升浮,能疏风诸热。
-
攀索叠砖
攀索叠砖正骨方法之一。方法为:用绳横结挂于高处,下左右各叠砖三块,使患者立于砖上,双手攀绳,医者按扶患部,助手抽患者足下一砖,令患者直身挺胸,少顷再各抽一砖,如法三次,最后其足着地,之后,外加竹帘围裹固定,仰卧,腰以下以枕垫之,勿左右移动,该法可使气舒瘀散,椎骨陷者能起,曲者复直。
-
饥不欲食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证治准绳·杂病》:“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腧,调其虚实是也;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带下丸
处方:马毛2两(伏火1宿,白马毛治白带,赤马毛治赤带),龟甲4两(醋炙),鳖甲2两(醋炙),牡蛎2两(火炙)。功能主治:妇人赤白带下。各家论述:气陷于下焦则白带,血陷于下焦则赤带。马得干之刚,毛得血之余,血余可以固血,干刚可以利气,固血则赤止,利气则白愈,此用马毛之意也。
-
起死救儿丹
《辨证录》卷三十四:方名:起死救儿丹组成:人参3钱,玄参1两,金银花1两,白术2钱,当归3钱,麦冬3钱,甘草1钱,荆芥2钱,天花粉2钱,茯神3钱。主治:小儿痘疹5-6日后,色变纯黑或炭灰之色,头顶陷下不起,饮食到口即吐,所谓坏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盖药不重,火毒难消,参不多则阴阳难复矣。
-
增益四物汤
《竹林女科》卷三:方名:增益四物汤组成:熟地黄3钱,当归3钱,白芍2钱,川芎1钱,升麻1钱,白芷1钱,血余炭5分(另入)。主治:产后月余,恶露淋漓不止,已为陷下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朱氏集验方》卷十二:方名:增益四物汤组成:川芎、当归、地黄、甘草、芍药、防风、荆芥、金星凤尾草各等分。
-
烂疔·湿火炽盛证
2日后肿胀剧烈,可出现水疱,皮肉腐烂,持续高热,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烂疔证候。热毒炽盛,正邪剧争,故寒战高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火蕴结之象。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诸病源候论·丁疮候》云:“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烂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
-
七诊
概述:七诊为诊法术语:1.脉象言;《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一候之中见七脉之一者,均为病脉。切脉七法·七诊:七诊指切脉七法:静心以存神;稍重按于肌肉之间,以探其胃气;上寻鱼际,下寻尺泽,以求其终始(见《脉诀》)。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加味化毒饮
处方:汉防己3两,当归3两,忍冬花3两,白鲜皮3两,连翘3两,羌活3两,川芎3两,牙皂5钱。功能主治:下疳疮腐烂陷下有凹,或包皮肿如鸡肫,或肌肤见形如斑如疹,将发疮者。用法用量:上切片,分作7帖,每帖加奇良4两,猪胰子1枚,水4碗,煎至2钟,分2次服,渣再煎1钟服,7帖后不效,当服化毒丸收功。
-
健肾汤
万文谟方:健肾汤: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枸杞30克,山萸肉15克,淫羊藿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泽泻30克,苡米根30克,黄柏9克,益母草30克,红花6克,炙甘草9克,干蟾6克。功能主治:调补脾肾,清利湿热。主脾肾两虚,下焦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金樱丹
制法:上将菟丝子以下为细末,入柏子仁匀;主男子去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五劳七伤,三尸百疰,肌肉陷下,形色俱脱,传尸骨蒸,虚劳至损,诸风变易,瘦劣难痊;妇人崩漏无停,色肉衰朽;伤寒累经劳复,疮漏方在淹延,大衄不定,下血过多,心气不足,健忘成狂,目血衰虚,昏暗作瞑,阴阳衰废,饮食忘思。
-
柯树皮
《*辞典》:柯树皮: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KēSh P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柯树树皮的韧皮部。叶互生,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花雌雄同株;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丛林间。性味:《本草拾遗》:味辛,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争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须臾又一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