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邪
概述:实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五邪之一·实邪:实邪为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
结胸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结胸之一。又称寒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
结胸证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结胸之一。又称寒结胸。辨证论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伤寒发黄
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又:“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以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外感结胸
外感结胸为病证名。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本病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
-
心下痛
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
舟车神佑丸
概述:舟车神佑丸为方剂名,即《袖珍方》卷三引《太平圣惠方》记载的舟车丸的别名。方解:方中甘遂、芫花、大戟攻逐脘腹经隧之水,为主药;大黄、牵牛子荡涤泻下为辅,主辅相配,使水热实邪从二便分消下泄;再以青皮破气散结,陈皮理气燥湿,木香调气导滞,使气畅水行;轻粉走而不守,遂水通便,共为佐使。
-
大结胸证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症状及治疗:《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
小结胸证
是指热与实邪相结较轻,痰热结聚于心下,以心下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轻证。病因病机: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者。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实呕·暑湿证
定义:实呕·暑湿证(excessivevomitingwithsummerheat-dampsyndrome)是指暑湿犯胃,胃气上逆,以头重眩晕,恶心呕吐,五心烦热,胸闷腹胀,尿黄不畅等为常见症的实呕证候。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实呕证治》:“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治宜祛邪和胃。
-
虚中夹实
如干血痨病人有消瘦、肌肤枯糙、手足心烦热、不思饮食等虚证,且兼有经闭、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等血瘀实候。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胁下偏痛
胁肋部偏侧疼痛。由阴寒实邪结聚而成。《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寒,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医宗金鉴》正误存疑篇以胁下偏痛之“偏”字,当为“满”字。“按胁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
-
小结胸
是指热与实邪相结较轻,痰热结聚于心下,以心下胀满,按之则痛,脉浮滑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轻证。病因病机:痰热互结心下,按之则痛者。症状及治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正虚邪实
概述:正虚邪实指虚证、实证同时出现。病机·正虚邪实:正虚邪实为病机。疾病治疗不当,或邪气过盛,使正气已虚而邪实仍在。原来体质比较虚弱的人,感受实邪,出现正虚邪实的证候。《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常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需扶正祛邪。
-
实者泻其子
实者泻其子为治则。《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如肝有实火,症见头痛、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小便黄赤、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脉弦数,采用泻心火有助于平泻肝之实火,应泻本经(肝木)子穴行间(火),兼泻心经(子经)火穴少府。
-
实胀
证以先胀于内,后胀于外,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气色红亮,声音高爽为特点。用木香、沉香、砂仁、枳实、厚朴、苍术、大腹皮以治脾;木通、防己、茯苓、车前、泽泻、猪苓以利小便;麻黄、防风、羌活、葛根以发汗。如气壮能食,年少新病,大黄芒硝皆可应用(见《张氏医通·鼓胀》)。《证治汇补·胀满章》:“实胀宜下。
-
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到清泻实邪的目的。如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痰、逐水等泻法,包括针刺中的泻法。
-
实哮
实哮证名。因寒邪、郁热、暑热、水饮、胶痰等实邪所致的哮吼。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因所感病邪与证状的不同,可相应采用散寒宣肺、涤痰化饮、清热降气等法。详见冷哮、热哮、水哮、痰哮等条。
-
盛聚
盛聚指实邪积聚,如痰浊瘀血等。《灵枢·厥病》:“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
-
留针
概述:留针(retentionofneedle)是指进针后将针体留在人身体内。针刺入穴位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刺法的特点将针留置适当的时间再予出针。若不得气时,亦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即通过留针以候气。毫针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便改变体位,以防发生弯针等意外。
-
肺与大肠俱实
肺与大肠相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为实邪所闭,失其肃降,影响大肠的传导;或热结大肠,影响肺气肃降,出现表里俱实证。《千金要方》卷十七:“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
大实有羸状
大实有羸状为病证名,指实邪结聚的病证,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如腹中聚积,按之则痛,面色红,气粗,脉来有力的实证,严重时反见嘿嘿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头目昏花,或泄泻不实等羸弱症状。如热结胃肠、痰食壅滞、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外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伏或迟涩等证。
-
复方大陷胸汤
处方:大黄10~20克川朴15~24克枳实10克芒消10~15克(冲服)甘遂末0.9~1.5克(冲服)功能主治:泻热通下,行气逐水。治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因腹腔炎症所致之肠麻痹。用法用量:加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口服。注意:体虚无实邪者禁用。摘录:《急腹症方药新解》
-
从虚去实
“从虚去实”意谓泻法可以虚衰实邪。虚,指泻法。《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从虚去实,泻则不足。”
-
枳实芍药散
处方:枳实(烧令黑,勿大过)芍药各等分制法:上二味,杵为散。功能主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1日3次,以麦粥送下。各家论述:《金匮要略本义》:产妇血流不快,积于腹中作痛,心烦胁满不得卧,此为实邪。加以芍药走血分,而血癥可散矣;以麦粥下之者,即大麦粥取其滑润宜血,且有益胃气也。
-
正邪
正邪为五邪之一。五邪指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
-
本虚标实
“本虚标实”的“本”的性质为虚,“标”的性质为实。有四种情况:1.原来的旧病为虚证,而后发的新病为实证。2.病人的体质虚而感受实邪。3.因体质虚而致气血郁结,气化无权。如气虚而致血瘀,或脾肾虚而致痰饮、水肿、饮食积滞等。4.病的本质属虚,但表现出类似实证的假象,即“真虚假实”。
-
真实假虚
真实假虚是指实邪结聚为病,反而出现类似虚证的假象。虚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减退,可见各种虚弱不足的证候。
-
因虚致实
因虚致实是指疾病本来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虚性病变,因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水液运行障碍,产生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等实邪留滞的病理变化。
-
由虚转实
由虚转实为病机。疾病本属正气虚为主的虚证,但因脏腑机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障碍,从而产生水饮、痰浊、瘀血等实邪的病理过程。
-
怒郁
继则郁怒化火,烦热吐衄;《景岳全书·杂证谟》:“怒郁者,方其大怒气逆之时,则实邪在肝,多见气满腹胀,所当平也。暴怒伤肝者,用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汤等方;郁怒化火者,用化肝煎;肝脾受伤者,选用五味异功散、大营煎,归脾汤等方。参见三郁、七情郁症、内郁条。
-
肝胆俱实
肝胆俱实病证名。指肝胆二经俱有实邪壅滞,横逆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千金要方》卷十一:“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若胃胀呕逆,食不消,名曰肝胆俱实也。”
-
恶心
胃有痰湿者,宜燥湿化痰,二陈汤、平胃散;脾肾虚寒者,宜温补脾肾,用理阴煎、温胃饮等。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
-
大结胸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症状及治疗:《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
丁香柿蒂竹茹汤
别名:丁香柿蒂汤处方: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各家论述: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摘录:《医方考》卷三
-
度瘴发汗青散
别名:度瘴散处方:麻黄2两半,桔梗1两,细辛1两,吴茱萸1两,防风1两,白术1两,乌头1两6铢,干姜1两6铢,蜀椒1两6铢,桂心1两6铢。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度瘴青散乃治山岚瘴气之方,虽用麻黄、辛、防、桔透表发汗,全赖乌、桂、椒、姜、萸、术温中散邪,专为面赤戴阳而设。
-
五邪刺
五邪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刺痈者用铍针”,以消散排脓;“刺寒者用毫针”,徐往徐来刺之,以温益阳气。刺大邪(实邪)用锋针以泻其有余;刺小邪(虚邪)用员利针以补其不足;
-
助消化药
概述及分类助消化药是指一类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4)中成药的消导剂与泻下剂都是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相关药品淀粉酶、多酶片、复方淀粉酶、复方胃蛋白酶、复方消化酶、复方消化酶(Ⅱ)、复方胰酶散、含糖胃蛋白酶、康胃素胶囊、乳酶生、胃蛋白酶、胰酶、胰酶肠溶胶囊
-
输刺
概述:输刺为古刺法名:1.九刺之一;亦有指取用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脏俞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以少取穴,直入直出而深刺,以输泻邪热。五刺之一·输刺:输刺为古刺法名。肾主骨,本法能与肾气相应,故本法可应用于治疗与肾有关的骨痹等疾患。
-
芎黄汤
别名:小芎黄汤(《医学入门》卷八)。用法用量:每服5-7钱,水1盏半,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御药院方》卷一:组成:荆芥穗3钱,全蝎5个(炒),大川乌头2个(炮,去皮脐,切碎,炒黄色),川芎半两,细辛(去苗叶)1钱半,雄黄(研,水飞)1钱。主治:偏正头痛,外伤风鼻塞声重,清涕多嚏者。
-
鹿葱
出处:《群芳谱》载有鹿葱,并将其与萱花对比异同,认为鹿葱色颇类萱,但无香,叶与花茎亦不同。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约7cm,宽约1.8cm,边缘基部微皱缩;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野生于山沟、溪边阴湿处。性味:辛;有小毒功能主治:解毒;主咽喉肿痛;小便不利;注意:体虚无实邪及孕妇禁服;萱一茎实心,而花五六朵节开;
-
参茸蛾补肾助阳胶囊
参茸蛾补肾助阳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参茸蛾补肾助阳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补气助阳,益精生髓。阴虚火旺、外感实邪未解及下焦湿热内蕴者禁服。2.本品宜饭前服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