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邪
真邪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真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④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抗病力和必需的营养物质等。《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灵枢·经水》:“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
攻
概述:攻:1.灸治;即言病情深重,采用灸法已无法治愈,采用针刺也达不到病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攻伐·攻:攻指攻伐。针刺·攻:攻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
下
王冰注:“下,谓下焦肝肾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2]指用泻下攻逐的药物以通利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灵枢·通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
-
淖泽
淖泽①浓厚滑润《素问·离合真邪论》:“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灵枢·五变》:“肉不坚而淖泽。”③指稠厚精微物质的蓄积。《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④喻脉象按之如泥柔软模糊。《灵枢·刺节真邪》:“脉淖泽者,刺而平之。”
-
弹法
概述:弹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后世医家发展为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针经指南》:“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弹法推拿手法名·弹法:弹法为推拿手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
切法
概述:切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的一种。《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有二法:掐法:《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
-
横络
横络指络脉。《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或指络脉之小者。《针经指南》:“络有一十五,有横络三百余,有丝络一万八干……”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历节风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水谷之气
水谷之气简称谷气。泛指饮食营养。《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筋瘤·寒湿凝聚证
定义:筋瘤·寒湿凝聚证(tendontumorwithpatternofcold-dampnesscongelationandaggregation)是指寒湿凝聚,以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弦细为常见症的筋瘤证候。治法:筋瘤·寒湿凝聚证治宜暖肝散寒,益气通脉。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石瘤。
-
筋瘤·劳倦伤气证
定义:筋瘤·劳倦伤气证(tendontumorwithoverstraininjuringqipattern)是指劳倦伤气,以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缓无力为常见症的筋瘤证候。治法:筋瘤·劳倦伤气证治宜补中益气;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石瘤。为浅表静脉病变。
-
筋瘤·血瘀气滞证
定义:筋瘤·血瘀气滞证(tendontumorwithpatternofbloodstasisandqistagnation)是指血瘀气滞,以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质有瘀点,脉细涩为常见症的筋瘤证候。辨证分析: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故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色青紫;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又名石瘤。
-
五节刺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刺府输去府病。”篇中列举对“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热症取天府、大杼、中膂俞,及补手足太阴穴以出汗,说其效验有如脱除衣服之快,故名彻衣(该篇还指出恶寒无汗,内外皆热,咽干欲饮的热性疾患,因奇输“未有常处”,可取用天府、大杼、中膂俞等穴治疗。
-
宛
宛㈠音碗(wǎn)。宛转,屈曲。《灵枢·刺节真邪》:“倾侧宛状。”㈡音玉(yù)。通郁,郁结。《素问·汤液醪醴论》:“去宛陈莝。”⑶音义同腕。《灵枢·杂病》:“刺宛骨下。”
-
外经
外经指经脉行于体表和四肢的外围部分。外经指经脉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与内行于脏腑的部分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行于四支(同肢)及皮肤者,以为外经也。”
-
虚脉
2.实热证用刺络法,以泄其热;指寸关尺三部脉象中取均无力,重按有空虚感的脉象。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主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痛豁豁然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类经》卷二十一:“当视其在下虚陷之经,取而补之。”
-
泻
《奇效良方·泄泻门》:“泻者,一时去水如注泄。”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满溢:泻指满溢。《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
-
小邪
概述:小邪:1.邪气轻浅的病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此处小邪,后世注家有多种解释:《金匮要略直解》:“ 饪即小邪,故从口入。”而《医宗金鉴》则认为小邪系指七情内伤。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息道
息道呼吸的通道。即由气管、喉、鼻道等连成的呼吸道。《灵枢·刺节真邪》:“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
-
淫邪
《素问·上古天真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②指阴阳逆乱之气。《素问·八正神明论》:“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③过盛的病气。《灵枢·九针论》:“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④泛指各种致病邪气。《灵枢·病传》:“正气横倾,淫邪泮衍。”
-
正风
正风为气象学名词。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亦称正气。《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推阖
推阖按压封闭。针刺时按压所刺穴孔,不使经气外泻的手法。《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
-
实风
实风指与季节当令相合的剧烈之风。如春东风、夏南风、秋西风、冬北风等。《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灵枢·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
-
盛血
盛血瘀积的血。《素问·离合真邪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
上寒下热
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上寒下热:上寒下热指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
-
溶溶
溶溶①流动貌。《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深深不能自收持。”③畏寒状。《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腹溶溶若坐水中。”
-
去爪
概述:去爪:1.古刺法“五节”之一;《类证治裁》卷七:“传为 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香、栀子、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
-
奇输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奇输指热病五十九俞或六腑之别络。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又“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杨上善注为:“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而张志聪注为:“奇输者,六腑之别络也。”奇穴·奇输:奇输指奇穴。《类经图翼》有《奇俞类集》。
-
平推法
平推法为推拿手法名。推法之一。分别以手指、全掌、掌根、大鱼际或小鱼际为着力点,贴于人体的一定部位上,用力向前作直线移动。有温通经络,利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等作用。《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以两手四指…推下至缺盆中…《保赤推拿法》:“推者,医指按儿经穴,挤而上下之也。”推从摩法出,…
-
偏枯
又名偏风,亦称半身不遂。《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膝骨软,加牛膝、虎骨;
-
铍石
铍石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指形如铍针的砭石。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眸子
眸子人体部位名。即瞳子、瞳仁。《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按:“中其眸子”形容针刺感应可从听宫穴扩散到眼睛,不是真刺眼球。)
-
扪
概述:扪指循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参见切诊:切诊为四诊之一。包括脉诊和按诊,医者运用手和指端的感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如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王冰注:“扪循,谓手摸。
-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瘤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瘤的病因病机: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
-
茎垂
茎垂人体器官名。系阴茎和睾丸的合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灵枢·刺节真邪》:“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
筋挛
《灵枢·刺节真邪》认为系虚邪搏于筋所致。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加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先(口畜)瓜蒂散,次与羌活胜湿汤;拘挛瘫痪,口目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
-
筋溜
筋溜“溜”为“瘤”之误字。“筋瘤”,病名。多由筋挛所致,相当于表浅静脉瘤,静脉曲张等。《灵枢·刺节真邪》:“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甲乙经》卷十一“溜”作“瘤”。
-
寒热错杂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中医临证备要·上热下寒》:“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名之一。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之证。
-
过
《灵枢·经脉》:“足太阳过于外踝之上。”《素问·长刺节》:“病风且寒且湿,炅汗出,一日数过。”《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灵枢·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
-
骨疽
骨疽病名。痈疽之侵及于骨者。《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外台秘要》卷二十四:“久疮不差,差而复发,骨从孔中出,名为骨疽。”即附骨疽。参见该条。
-
腑输
腑输①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俞穴。《灵枢·刺节真邪》:“刺腑输,去腑病,何输使然?”②与脏输对举,指六腑所属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诸穴,每经六穴,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素问·气穴论》:“府俞七十二穴。”
-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出《针经指南》。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灸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颠倒
一说指起止而言。《灵枢·刺节真邪》:“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②指足位分娩。清·员从云《产科一得》:“婴儿足先出者,名曰颠倒。”详倒产条。
-
大关节
大关节为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较大的关节,如各椎间关节及肩、肘、腕、髋、膝、踝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胜则大关节不利。”《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