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心
概述:足心:1.人体部位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涌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针刺涌泉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地冲
概述:地冲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三才
概述:三才:1.指三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对肾脏的抗利尿作用:将速尿静脉注射于深度麻醉的狗,则引起持续而强的利尿,针刺一侧“涌泉”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作用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
手足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药指”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振击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丹疽
即涌泉疽。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
-
足底疔
又名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足底疔的病因病机:足底疔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
穿心疔
井疽局部肿痛躁热者·穿心疔:穿心疔为病证名。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参见疔疮治法: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久则穿溃成瘘,食少倦怠,精神恍惚,乃毒邪积久,犯心及肾,属无头疽范畴。如溃后仍焮肿而痛者,为热毒未尽,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
涌泉疽
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生于尾骨下长强穴之痈:涌泉疽为病名。
-
面团揉疗法
以面和团揉或擦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功能益阴泄热,去心窍之血。面团揉疗法主治病症:羊毛疹(羊毛疔):先将鸡蛋1枚搅拌200下(捣烂)后,再将养麦面(豆面、绿豆面亦可)100g、热黄酒100g加在~面肌痉挛:取瓜蒌1kg绞汁,大麦面300g合作饼(或和为团),炙熟爨之。鬼箭风:用桃吁与乱发和团后推擦患部。
-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
手术名称: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别名: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分类:骨科/手外科手术/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手部创面早期修复及皮肤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ICD编码:86.73概述:足底内侧皮瓣是以胫后动脉的分支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供的足心组织瓣。2.皮瓣的设计不能超过负重区,故皮瓣切取面积受到限制。
-
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
手术名称: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别名: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分类:骨科/手外科手术/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手部创面早期修复及皮肤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ICD编码:86.73概述:足底内侧皮瓣是以胫后动脉的分支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供的足心组织瓣。2.皮瓣的设计不能超过负重区,故皮瓣切取面积受到限制。
-
吴萸熨
吴萸熨外治疗法。见《保赤存真》。用吴茱萸,酒拌湿,纱布袋包蒸极热,互熨胸、腹部及两足心,候气透其痛即止。适宜于阴寒胸腹疼痛,四肢厥冷。《仙拈集》卷一:别名:吴茱萸熨组成:吴萸1升。主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附注:吴茱萸熨(《绛囊撮要》)。
-
脚汗
脚汗证名。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因脾胃湿热而致者,足心热而不时汗出。脾胃虚寒者,足心冷汗时出。参见手足汗条。
-
足少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
-
女劳疸
是指肾气虚衰,以发热恶寒,身黄,额黑,腹胀,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或黑或溏等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女劳疸的症状:《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疽。”方用减黄丹、小菟丝子丸、硝石矾石散等。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解烦法
解烦法小儿敷贴疗法。《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实热之证,及麻疹毒盛热极,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水掷足,一时药不能及。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
脚底穿心疔
脚底穿心疔病名。指生于足心处之痈疽。出《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即涌泉疽。详见该条。
-
抽薪散
《古今医鉴》卷十二:抽薪散:处方:熟地4钱,当归4钱,干姜(炒黑)1钱。功能主治:产后血虚发热。各家论述:《医钞类编》:此以干姜之苦温为从治,收其净散之热,使归依于阴分也。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外科大成》卷三:方名:抽薪散组成:大附子。用法用量:津调,敷足心内,油纸盖之,绢条扎之。
-
鼎足方
处方:生姜1两半,白矾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脚跟喉风。用法用量:醋调,敷两足心。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
敷穿板药
《准绳·疡医》卷四:敷穿板药:处方:仙人掌根、水杨梅根。功能主治:足心痈。用法用量:砍烂敷之。摘录:《准绳·疡医》卷四《准绳·疡医》卷四:敷穿板药:处方:滑菜根。摘录:《准绳·疡医》卷四《准绳 疡医》卷四:方名:敷穿板药组成:仙人掌根、水杨梅根。
-
桂膏贴足方
处方:桂(去粗皮,为末)、雄黄末1钱匕制法:以蓖麻子3-7枚,去皮烂研,入上2味同研如膏。功能主治:催产。主用法用量:纸上摊,于两足心贴之。才产讫,急去药。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
换腿圆
处方: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羌活(去芦)、防风(去芦.炮制:上为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行步艰辛,足心如火,上气喘急,食不思食。
-
炼石补天
处方:制乳香1钱,赤石脂3钱,制没药1钱,北细辛1分,人中白2钱,白马粪2钱,象皮1钱,人中黄2钱,血竭2钱,上冰片1分,朱砂1钱。功能主治:咽痛微嗽,口烧而不渴,足心如烙,阴燥,喉久烂者。痒,加荆芥1钱。注意:杨梅毒喉禁用。
-
六物胡粉敷方
别名:六物胡粉膏、六物敷方、六物散、六物汤处方:干枸杞根半两,胡粉1两,干商陆根1两,滑石1两,干蔷薇根半两,甘草半两(炙)。功能主治:漏腋。用法用量:六物胡粉膏(《医心方》卷四引《小品方》)、六物敷方(《千金》卷二十四)、六物散(《三因》卷十六)、六物汤(《医统》卷七十五引《医林》)。
-
血结膏
《理瀹》:组成:槐枝27寸,柳枝27寸,香油10两,当归5钱,白芷5钱,细辛5钱,知母5钱,木鳖仁5钱,五倍子5钱,松香10两,乳香5钱,没药5钱,明雄4钱,真血竭3钱,轻粉2钱,麝1钱。主治:痛痹血结及痈疽等。用法用量:臂痛贴臂,腿痛贴腿。制备方法:搅匀,摊贴。
-
足底瘢痕或慢性溃疡切除修复术
足底瘢痕或慢性溃疡切除修复术图1足掌部瘢痕旋转皮瓣修复术足心部受压和摩擦较少,其瘢痕切除后可用中厚皮片修复。由于足底皮肤血运较差,弹力又小,在设计皮瓣时要注意大小适宜,长、宽比例不要大于1∶1,否则皮瓣容易发生坏死[图1]。
-
飞蛾叶
概述:飞蛾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白果叶之别名。功能主治:敛肺平喘,止泻,活血止痛。化学成分:本品含芸香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白果双黄酮等黄酮类和白果苦内酯(Ginkgolide)、白果新内酯(Bilobalide)等苦味质,还含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酮、白果素、儿茶精等。
-
小儿热证
小儿热证为病证名。《幼幼集成》:“小儿热证有七: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红赤。此皆实热证,忌用温补。”《儿科醒》:“小儿属热之症,脉必洪数而实,色赤作渴,烦躁饮冷,声音雄壮,二便秘结。”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
训疽
训疽为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治宜清热解毒,消毒止痛。初服射干汤、漏芦汤。外贴蟾酥饼;寒热多作者服黍米寸金丹或夺命丹;毒甚成脓者,宜切开去腐,按溃疡治疗。但今习称之瘭疽,仅指手部感染,与本病古义略异。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足痛
足痛为症状名,是指踝关节以下部位疼痛,包括足心痛、足背痛、足跟痛、足趾痛等。足痛一证,有虚实之分。气虚血亏足痛,是久病或大病之后,气虚血亏,血虚不荣所致。《古今医鉴·脚气》:“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
引痰法
引痰法为外治法之一。用生白矾一两研末,用醋溶化,入面粉取其胶黏,和作小饼,贴两足心,纱布包之一宿,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喉中有拽锯之声音。《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上行。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
-
仲秋痹
仲秋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
热结小便不利
热结小便不利病名。热在肺与胃肠者,小便不利兼见喘咳面肿,气逆胸满,脉数,用清肺饮、黄芩泻白散、黄连枳壳汤、清胃汤等方。热在心与小肠者,小便不利兼见烦热闷躁,舌赤便秘,脉细数或大数,用泻心汤、导赤各半汤等方。热在肾与膀胱者,小便不利兼见腰痛骨蒸,两足心热,脉细数或大数,用知柏地黄丸、车前木通汤等方。
-
踏盐生
踏盐生即足位分娩。旧时传说产妇分娩时如儿足先下,以盐半分涂儿足心,则其足自收,故名。此说不确,现已废用。详倒产条。
-
积热三消
积热三消证名。因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证。热积于胃为中消,证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治宜清胃养阴,用清胃汤加干葛。热流于下为下消,证见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常热。热在膀胱者,治宜清热祛湿,选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热在肾者,滋阴泻火,用知柏八味丸、文蛤散。参见消渴条。
-
熛疽
熛疽病名。指发于指端和手心、足心及心窝部的瘭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五。亦名训疽。因外伤染毒所致。证治见瘭疽①条。
-
独胜膏
《仙拈集》卷三:独胜膏:处方:萆麻仁14粒(去壳)。功能主治:催生。主难产胎死,胞衣不下。不去,子肠即出。如出,仍以此膏涂顶心,肠即缩回,急去之。主治:冻风冻跟,冻耳,每逢冬寒则发。用法用量:6月捣膏,日中晒热,于遇冬所发处擦之,1日3次。用药禁忌:忌下汤水。
-
加味三妙丸
《医学入门》卷七:加味三妙丸:处方:苍术6两,黄柏4两,牛膝2两,当归1两,防己1两,虎胫骨1两,龟版1两。摘录:《医学入门》卷七《医学正传》卷四:别名:经验加味二妙丸、加味二妙丸组成:苍术4两(米疳浸),黄柏2两(酒浸,晒干),川牛膝1两(去芦),当归尾1两(酒洗),川萆薢1两,防己1两,龟版(酥炙)1两。
-
芥子膏
《普济方》卷四○四:芥子膏:处方:白芥子。热毒归下。摘录:《普济方》卷四○四《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芥子膏:处方:白芥子1两,芸薹子1两,蓖麻子1两,木鳖子(去壳)1两,白胶香1两,胡桃5个(去壳)。制法:上药一处捣成膏。功能主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风毒走注疼痛,及白虎历节风。用法用量:鸡子白调敷。
-
浸洗药
处方:赤梗、红花、蜈蚣。功能主治:足心痈。用法用量:水煎,浸洗之。摘录:《准绳·疡医》卷四《准绳 疡医》卷四:方名:浸洗药组成:赤梗、红花、蜈蚣。主治:足心痈。用法用量:水煎,浸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