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方
《诸方》指各家方书。《灵枢·病传》:“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
小品方
《小品方》为方书名。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十二灸法要穴。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
-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医方著作。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1949年后有排印本。《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
八风防风散
《千金》卷八处方防风42铢,独活42铢,芎42铢,秦椒42铢,干姜42铢,黄耆42铢,附子42铢,天雄36铢,麻黄36铢,石膏36铢,五味子36铢,山茱萸36铢,秦艽30铢,桂心30铢,薯蓣30铢,细辛30铢,当归30铢,防己30铢,人参30铢,杜仲30铢,甘草11铢,贯众2枚,甘菊24铢,紫菀24铢。
-
江氏伤科学
概述:《江氏伤科学》又称《伤科方书》、《江氏伤科方书》,清代医家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
肺病
肺脏的各种病证。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治有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
-
张文仲
张文仲为唐代医学家。医著不多,且已散佚,《太平圣惠方》曾载有张文仲救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药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壮立产,可见他对针灸之道颇有造诣。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急慢惊风
小儿急慢惊风为病证名,即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统称。《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六卷载有治小儿急惊风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谓:“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徐大椿
简介:徐大椿(1693~前后行医五十年,经验丰富,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室治病。另外还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等,并曾对《外科正宗》、《临证指南》等书加以评定。在医疗上反对滥用峻补辛热药剂的时风,主张医生必通药性等。
-
小儿药证直诀
概述:《小儿药证直诀》为中医儿科著作,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古今医统大全
明·徐春甫辑。其中卷六为经穴发明,以歌诀和附图的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腧穴;卷七为针灸直指,介绍各种针法、灸法、补泻宜忌等。《古今医统大全》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
-
五心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心脏中风
心脏中风为病证名。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证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周礼
周礼①明代医学家。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迪功郎良医所良医正期间,考虑初习医者,一时难以登堂,遂取《难经》、《素问》与历代名医书,撷其精要,并附己见,撰成《医学碎金》四卷(1415年),以授诸生,已佚。书中先审病以定名,次原病以著论,论确后察脉,脉明后处方,汤液丸散,用各有宜,条理分明,便于初学者。
-
种痘新书
《种痘新书》痘疹专著。清·张琰撰。卷一-二载药性、痘疹诊法及治疗大要;卷四-八为痘疹各期的证法;卷九痘后杂症及调治;卷十一麻疹论治;卷十二麻痘诸方。本书再一次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推广。其治痘之法遵循聂尚恒《活幼心书》而有所发挥。
-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为书名。清·王有忠撰。刊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绘出各脏分合图,标明十二经穴位置,论述各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理及治法。并附备用诸方,以资临床参考。现存光绪及民国时期三种石印本及《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
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为养生著作。宋·陈直原撰,元·邹铉续增。刊于1307年。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原文;4属新增部分,邹氏从其他各种著作中收集并阐述有关养生、老年保健与食治诸方。所收资料较为广泛,切于实用。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痢证汇参
《痢证汇参》痢疾专著。清·吴道源纂辑。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辨证良方
《辨证良方》医方著作。清·蒋杏桥编集。刊于1858年,卷一便易方及急救方;卷二介绍小儿痘、麻诸方为主;卷三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妇人方;卷四《达生篇》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全书选集大多为民间验方,少数为成方。
-
唐威源
唐威源清代医家。字维德。山东益都人。精于儿科,撰《痘科温故集》二卷(1752年)。该书以《内经》五郁之治为本,论痘郁条达之法,且参以己验。书中附有治痘六十三方及治痘后余毒诸方。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盛端明
字希道,自号玉华子。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尝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三十余年,宦辙南北,书稿自随,每遇奇方秘法,必录之,编成《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弟简帙繁多,不能抄写,乡友腾氏撮其要者录之,成《程斋医抄撮要》五卷(1533年)。
-
千金方养生书
《千金方养生书》为《世医得效方》四库全书本末的附加。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气劳
气劳为病证名。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治宜补中行气,可选用丁香散、荜茇丸、前胡丸等方。参见虚劳:虚劳为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名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脾脏中风
脾脏中风古病名。《素问·风论》有脾风(参见脾风条)的记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中风诸方》:“夫脾气虚弱,肌肉不实,则腠理开疏,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阴之经,则令身体怠惰,多汗恶风,舌本强直,言语蹇涩,口面僻,肌肤不仁,腹胀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动摇,诊其脉浮缓者,是脾中风之候也。”
-
脬转
脬转病名。即转胞。《太平圣惠方·治脬转诸方》:“夫脬转者,是脬屈辟,小便不通。”详转胞条。
-
冷劳
虚劳病之属虚寒者。《太平圣惠方·治冷劳诸方》:“夫冷劳之人,气血枯竭,表里俱虚,阴阳不和,精气散失,阳内生寒冷也。”证见宿食不消,脘腹痞满积聚,脐腹疼痛,面色萎黄,口舌生疮,大便泄痢,手足逆冷,骨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等。治宜温补,用补骨脂散、荜澄茄散、獭肝散等方。参见虚劳条。
-
精极
精极六极之一。指脏腑精气衰竭等疾患。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王怀隐曰:“夫精极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耳聋,行不正”(《太平圣惠方·治精极诸方》)。宜用牛髓煎、磁石丸、巴戟丸等方。若见虚热,烦闷,骨疼痛者,宜天门冬散、竹叶汤等方。
-
急劳
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
肝脏中风
肝脏中风病证名。体虚风邪入中于肝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肝脏中风诸方》:“夫肝中风者,是体虚之人,腠理开疏,肝气不足,风邪所伤也。”证见筋脉拘挛,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强直,两胁胀满,目眩心烦,言语謇涩。
-
保安散
《产宝诸方》处方附子1个,地黄、棕榈灰、木香、肉桂各等分。功能主治肠痈。《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处方黄耆(锉)半两,木通(锉)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桑根白皮(锉)半两,白术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木香3分,黑牵牛(1两,炒,捣,取末)半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浓煎大枣汤调下。
-
痃
《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治宜开郁散结,化痰祛瘀,用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等方。②皮肉间的积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痃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
-
樗皮丸
《医学纲目》卷三十四:樗皮丸:别名: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卷七)、椿根皮丸(《饲鹤亭集方》)。功能主治:主赤白带有湿热者。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女科指掌》卷一:方名:樗皮丸组成:樗根白皮(向东南者,米泔水洗,去黑皮,晒干,酒炒)、陈皮、茯苓、半夏、香附、川芎、苍术、黄柏、炮姜、地榆、牡蛎。
-
催生如意散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催生如意散:别名:催生丹(《产宝诸方》)。用法用量:临产之时,急用鸡子清1个调药末,再用生姜自然汁调开冷服,如横生、倒生,即时端顺,子母平善。南星、白芷祛痰利窍;车前、冬葵以滑胎;产妇气虚血滞,胎虽弥月,临蓐未能转正,以用力太猛,故致横生倒产,心烦不宁,脉软涩者。
-
当术散
处方:苍术不拘多少(炒黑色,为末),当归少许。功能主治:妇人产后,败血冲心。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1盏,煎至7分服。摘录:《产宝诸方》
-
橘芥饮子
处方:橘叶14片,薄荷7叶,荆芥7叶。功能主治:产后乳脉行,作寒热头痛。用法用量:用小便1盏,煎7分,通口服。摘录:《产宝诸方》
-
七星散
《杨氏家藏方》卷八:组成:成炼钟乳粉(别研)半两,款冬花半两,佛耳草半两,肉桂(去粗皮)半两,白矾3钱(飞过),甘草3钱(炙)。用好酒1盏,入羊蹄根汁、并蜜少许调服。《医心方》卷三引《耆婆方》:组成:秦艽4分,独活4分,茯神4分,薯蓣4分,天雄4分,山茱萸4分,藁本春4分,夏各2分,秋各8分,冬各12分。
-
苍术胜湿汤
处方:苍术5钱,羌活3钱,防风3钱,防己3钱,木瓜3钱,怀牛膝3钱,肉桂1钱,茯苓2钱,甘草梢1钱。此用苍术为君,则异于防己饮之平用二术,古人饵术皆以为补养,实补脾君药也。其人服之,果壮热大痛,几不可忍,然其痛自髀走股,自股走膝,自膝下胫下足跗,其痛渐轻,至足大趾痛止汗收,涣然起立,行走如常矣。
-
徐豉酒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医心方》卷八:方名:徐豉酒组成:好豉1升。功效:利腰脚。主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用法用量:3蒸3晒干,以好酒3斗渍之3宿。随人多少饮;欲预防,不必待时,便与酒煮豉服之;脚弱小愈,更营诸方服之,并灸之。
-
绵灰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名:绵灰散组成:好白绵4两(烧灰存性,研),麝香(研)半分。主治:气淋结痛不通。《圣济总录》卷六十八:方名:绵灰散组成:新绵1两(烧灰),黄明胶(炙令燥)1两,黄柏(去粗皮,蜜炙,为末)1两。主治:劳伤肺经,咯血,吐血,诸方不愈。用法用量:小蓟汤调服。如无小蓟,灯心汤调服。
-
竹杖
概述:竹杖为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倪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所载之血愁穴,位于“第十四椎骨上”,位与本穴近似。主治腰痛、便血、吐血、衄血、痔疮、脱肛、阴挺、小便不利;刺灸法:艾炷灸3~
-
古今医统
《古今医统》即《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辑于1556年。其中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内容。书中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作者有所阐发,选辑资料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先醒斋笔记
《先醒斋笔记》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原名。明·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乃丁元荐取缪氏所搜集临证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绍作者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总结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药及其炮炙大法等。本书反映了缪氏的学术经验,语简法备。
-
本草蒙筌
概述:《本草蒙筌》为药物学著作。明·陈嘉谟撰。刊于1525年。主要内容:卷首有历代名医图、姓氏及总论药性。每种药均分论其气味升降、有毒无毒、产地、优劣、采集、所行诸经、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疗之宜、应验诸方及药图等,最后并附作者按语。对于各种药物的特征和用途辨析较详,论述药物炮炙,有其独到之处。
-
世医得效方
概述:《世医得效方》为中医方剂著作。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
-
秘传眼科龙木论
概述:《秘传眼科龙木论》为中医眼科著作。约宋元间编撰。六主要辑录了《龙木论》及《眼论审的歌》的内容,包括眼科总论和72种眼科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治疗方药。卷七诸家秘要名方,引录《三因方》等书中的38个眼科方剂;卷八针灸经;卷九-十诸方辨论药性,均系从有关文献中辑录的眼科常用针灸穴位、针灸法及药性主治。
-
心中风
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病证。《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郑重光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