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结
气结为病机。由于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而致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膈痞呕恶者,宜四七汤。”《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噎膈
疏肝化痰,降逆。瘀血内结/瘀血闭阻: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
-
五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噎膈·痰气阻膈证
定义: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phlegm-qiblockingdiaphragm)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
-
气结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郁伤肝脾之络,致败血瘀留,遇劳役动怒,腹痛即发者,宜辛通润血,用桃仁、桂枝、薤白、穿山甲等药。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详噎膈、五噎等条。②指饮食时猝觉噎塞,移时自愈的症象。《古今医鉴》卷五:“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
涤饮丸
处方:黑丑3两,枳实1两半(炒),朴消3两,白矾3两,牙皂3两,枳壳1两半(炒)。以胀退、大腹和软为度。各家论述:饮留于中,气结不化,故大腹胀满,大便不通焉。萝卜汁为丸,白汤下,使饮化气行,则肠胃肃清,而大便无不通,胀满无不退矣。此逐饮涤结之剂,为留饮气结胀闭之专方。摘录:《医略六书》卷十九
-
参芍汤
处方: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功能主治: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各家论述: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故以参、茶、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昧收三阴阳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
气滞腹痛
气滞腹痛为病证名。指气机结滞所致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心腹胀者,枳朴香砂汤、木香调气散。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脉迟应下者,煮黄丸。
-
思则气结
思为九气之一。思则气结为病机。指思虑过度,劳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的病理变化。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不行,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
利膈豁痰汤
《杂病广要》引《证治大还》:利膈豁痰汤:处方:半夏橘红枳实槟榔沉香桔梗栝楼黄连(炒)栀子(炒)香附(制)细茶白芥子石膏功能主治:治噎膈。气结痰壅,郁而化热,饮食不下。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气结痰壅,膈噎饮食不下。
-
黄瘕
八瘕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和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黄瘕,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用坐导皂荚散。”
-
气结难产
多因坐草太早,儿未转头,原难骤生,产母见儿不下,心必忧恐,恐则神怯,怯则气下不升,则下焦闭塞,气乃逆上。气即逆则上焦胀满,气阻于上,下而难行,苟不利气而催生,则气愈逆,而胎愈闭,故但利气用舒气汤(人参、当归、紫苏、牛膝各三钱,川芎、白芍各五钱,柴胡八分,陈皮一钱,葱白七寸)胎自下矣。”
-
二陈四七汤
概述:二陈四七汤为《症因脉治》卷四方。功能理气化痰。二陈四七汤的处方:茯苓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二陈四七汤功能主治:二陈四七汤有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二陈四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
病涎
病涎为六涎之一。指寒邪热毒损伤脏腑,其气结涩凝滞而成。因涎与滞气相交,多发为疼痛。
-
五膈
概述:五膈为病证名。五鬲气为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治用七气汤、四七汤等方。若见脾胃久冷,心腹痞满,饮食无味,面色萎黄等,可用《太平圣惠方》沉香丸。《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五鬲气候》:“寒鬲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
心下痞满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小儿瘿气
小儿瘿气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症见颈部肿物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多因气结或水土因素所致。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治宜理气软坚,健脾除湿,用四海舒郁汤、海藻玉壶汤加减。针刺取天突、人迎、足三里、合谷。
-
新增快气汤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方名:新增快气汤组成:砂仁2钱2分,甘草2钱2分,香附子2钱2分,桔梗1钱,陈皮1钱。主治:一切气结,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用法用量:用水2钟,生姜3片,煎至1钟,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小解毒汤
《名家方选》:方名:小解毒汤组成:山归来(土茯苓)2钱,滑石7分5厘,泽泻7分5厘,阿胶7分5厘,茯苓7分5厘,木通7分5厘,忍冬7分5厘,大黄3钱。功效:解毒利水,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主治:气结于内之淋疾,小便涩,疼痛甚,下脓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指痰浊蒙闭心包所致的症候。多因抑郁、暴怒等七情所伤,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所致。临床表现为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缓而滑等。指痰浊阻遏心神,引起意识障碍。治宜豁痰开窍,方如导痰汤合苏合香丸。
-
水癖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癖痞块》:“癖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
-
石疽
多因寒凝气滞所致。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蠹疽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初宜艾炷隔蒜灸,内服夺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脓将成,宜服内托黄芪散;余内、外治法同外痈。
-
气闭
概述:气闭:1.癃闭之一;4.病机名称。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是指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
七气
七气指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银朱
主治1、小儿内钓(惊风,多啼)。2、痰气结胸。此方名“鹤顶丹”。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6、汤火伤。此方名“走马丹”。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12、血风臁疮。13、黄水湿疮。附方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
五膈散
概述:《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五膈散:别名:五噎散、五膈汤组成:枳壳(麸炒,去瓤)、青皮(去白)、大腹子、炒半夏曲、丁香、天南星(汤泡)、炮姜、炒麦芽、草果仁、白术各一钱二分,炙甘草五分。每服2钱,水1中盏,加生姜5片,煎至6分,温服,不拘时候。方中大腹子,《医学入门》作“大腹皮”;
-
漆燕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漆燕散组成:漆燕1枚(入瓦瓶子内,用盐泥固济,阴干,炭火烧令通赤为度,放冷,研令细),续随子(去皮)1分。主治:小儿阴核,气结肿大,或偏肿疼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中医心理疗法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
-
小儿癭气
小儿癭气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因气结或水土因素而引起,症见颈部肿物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本证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治以理气软坚,健脾除湿为主,用四海舒郁汤、海藻玉壶汤加减。针刺取天突、人迎、足三里、合谷。
-
六涎
概述:六涎为病证名。出宋·史堪《史载之方》。指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和毒涎六种。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用青州白丸子。指寒邪热毒损伤脏腑,其气结涩凝滞而成。因涎与滞气相交,多发为疼痛。治宜灸气海,补暖脾胃。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
-
鱼鳞障证
鱼鳞障证病名。①属宿翳。即眼生翳障,色白涩而不光亮,状似鱼鳞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病乃为气结膏凝不能消除所致。参见宿翳条。②属圆翳内障的范畴。见《审视瑶函》。
-
气中
概述:气中:1.类中风之一;2.经外奇穴名。又称中气。是指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以突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但口内无痰涎声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
-
癖
又称癖气。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
-
募
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与膜通·募:募与膜通。《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
两胁刺痛
两胁刺痛证名。两侧胁肋部疼痛如刺。见《儒门事亲·治病百法》。由气结、血瘀、癖积及疫疠之气滞而不散,络脉受损所致。详见肺邪胁痛、死血胁痛、胁痛、食积、运气胁痛各条。
-
结代
结代①经脉之气结止不行。代,止也。《灵枢·岁露论》:“此两邪相传,经气结代者矣。”②脉学名。系结脉和代脉的总称。泛指缓而不整的间歇脉。详结脉、代脉条。
-
急劳
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
攻坚
攻坚治疗学术语。系消法之一。用软坚散结或消瘀的药物,消散或破削坚硬积块的治法。适用于血瘀、气结,或湿痰凝聚所致的癥块、肿核等。如肝脾肿大,用鳖甲煎丸之类。
-
甘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膺,名曰甘疽。”多由忧思气结而成。生于胸部中府穴下。初起如谷粒,色青,逐渐长大形如瓜蒌,色转紫红,坚硬疼痛,憎寒壮热。若过十天、半月,不成脓,寒热不解,脉见浮数者为逆。初宜服荆防败毒散以疏解,次服内托黄芪散以托毒,应期不溃者,急服十全大补汤。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风毒喉痹
症见咽喉漫肿疼痛,渐延至面颊、腮项,饮食吞咽不利,喉关内外色红,身发寒热,牙关紧强,声嘶音沙,甚或语声不出。《黄帝内经素问》云无风则不动痰,无痰则不受风,风痰相搏结塞咽喉,其外症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消肿。
-
乏气
乏气为病证名。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
-
痃
《太平圣惠方·治痃癖诸方》:“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治宜开郁散结,化痰祛瘀,用麝香丸、积块丸、三棱散等方。②皮肉间的积块。《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痃者,外结募原、肌肉之间。”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
-
定喘豁痰汤
处方:冬花、陈皮、枳壳、黄芩、胆星、香附、槟榔、天雄、桂心、腹皮、当归、甘草。功能主治:酒毒伤脾,气结发喘,四肢逆冷,日夜难安,胸膈不利。用法用量:葱、生姜为引。摘录:《点点经》卷三
-
豆真丸
处方:女青2两半,兰草1两,白百合1两,丹砂(研)1两,犀角(镑)半两,马先蒿半两,皂角(酥炙,去皮子)半两,(艹闾)茹半两,巴豆10粒(去皮心,炒,压去油,研)。
-
牛奶树
《*辞典》:牛奶树: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Ni NǎiSh 别名:牛奶子(《广州植物志》),乳汁麻木,牛奶稔、猪母茶、猪奶树(《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桑科植物对叶榕的根、皮、叶。叶刷去毛用。7月(广西)。功能主治:疏风解热,消积化痰,行气散瘀。治感冒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
-
和气地黄汤
处方:木香1钱,拣桂(去皮)1钱,茯苓(去皮)1钱,白芥子1钱(炒香),白术1分,干山药1分,川芎1分,当归1分(焙),桂花半钱,缩砂仁半钱,甘草半两(炙)。用法用量:每用蜜2斤,饧饴1斤,温好甜水5升,化匀开,炒前药,并杏仁20枚(去皮尖,洗净,炒香焦,捶碎),湿地黄根(切)长寸许,约取汁半盏,温服。
-
一醉饮
方出《宋史 钱乙传》卷四六二,名见《一草亭》:方名:一醉饮组成:郁李。主治:肝胆气结,目张不得瞑者。各家论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附注:《一草亭》用郁李仁二钱,泡去皮,酒一瓶,煮熟饮之。《古今医鉴》卷十一引刘桐川方:方名:一醉饮组成:托盘科根。用法用量:黄酒2碗,煎至1碗,空心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