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胜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我所胜”。如“木克土”,木为“我”,木之“所胜”是土。
-
五行学说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②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顺传
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顺传: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从太阳经传人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人阴经等。《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
相侮
相侮为五行学说术语。即反克,又称反侮。属病理变化范围。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反过来侮金。例如,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即所谓“木火刑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神功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神功丸:处方:大黄(面裹煨)、诃子肉、麻子仁(别研)、人参(去芦),各一两。主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津液内枯,大肠干涩,里急后重,或下鲜血,痰唾稠粘,风气下流,腰疼脚重,脐下胀痛,溺赤如金。主治:久疟不愈,恶寒壮热,百节疼痛,面色黄瘦。
-
反侮
反侮即相侮。相侮为五行学说术语。即反克,又称反侮。属病理变化范围,如正常情况下,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反过来侮金。例如,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即所谓“木火刑金”。《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
蝎蚣散
《外科大成》卷一:方名:蝎蚣散组成:全蝎、蜈蚣、木香。主治:风毒所胜,疮口紧硬,贴膏无脓者。用法用量:掺之,上以膏药盖之。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淋巴腺结核。用法用量:上研细粉,以鸡蛋1个搅拌,用香油或豆油炒熟吃下,每晨1个,不用铁锅,铝锅可用。
-
七传
七传指古人以五行相克推演疾病的七种传变。根据十天干,隔七位相传,每一天干所属的五行,到第七个天干的五行必是相克的。仿此推算则乙木为辛金所克,丙火为壬水所克,丁火为癸水所克,戊土为甲木所克,己土为乙木所克等。《难经·五十三难》:“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
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
-
血变
2.血分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候之于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民病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
太阴厥
太阴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太阳厥
太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热淫
热淫热邪过盛。《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
冷泄
冷泄病证名。伤于寒邪所致的泄泻。又称冷泻、寒泄、寒泻。《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冷泄,腹胀。”参见寒泄、冷泻条。
-
寒淫
寒淫“六淫”之一,即寒邪。《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栗。”
-
风淫
风淫为病因学名词。风气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又指风邪侵犯人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
吊脚痧
吊脚痧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症见突然上吐下泻,躁乱烦闷,甚则转筋,手足厥逆等。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乘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指疾病向所胜的脏腑经脉的传变。五行学说术语,指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素问·玉机真脏论》:“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王冰注:“怒则气逆,故肝气乘脾。《灵枢·岁露》:“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
导滞通经汤
《医学发明》卷六方之导滞通经汤:别名:导气通经汤(《杏苑》卷六)。各家论述:《卫生宝鉴》:《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功能主治:《卫生宝鉴》卷十四方之导滞通经汤功在健脾理气,利水消肿。功能主治:《外科发挥》卷三方之导滞通经汤主治脾经湿热,壅遏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
蚣蝎散
《外科精要》卷下:蚣蝎散:处方:赤足蜈蚣1条(去头足),全蝎3个(去足,生用)。摘录:《外科精要》卷下《集验背疽方》:方名:蚣蝎散组成:赤足蜈蚣1条(去头足,生用),全蝎3个(去丁爪,要有尾者,生用),木香1钱。附注:每用神异膏合,先量疽大小,涂在纸花上了,却以此药掺于膏药上,要使先到疮口故也。
-
神和散
《史载之方》卷上:方名:神和散组成:草豆蔻半两,肉豆蔻半两,陈橘皮半两,白术半两,厚朴(去粗皮)1分,丁香1分,木香1分,大芎1分,蓬莪术1分,吴茱萸3铢,诃黎勒3铢,芍药10铢主治:腹痛,由湿邪所胜。腹满而痛,食减体重,四肢不举,腹鸣肠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气追
气追为病机。指主令之气不能应时而至,导致气候反常,成为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
岁运不及
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年干为乙、丁、己、庚、癸等阴干之年,为五运阴年,若该年岁运未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不及之年。岁运不及,气候主要表现为本运之气衰弱不能行令,胜运之气大行,一般的发病规律是与不及之运相应的脏气为所不胜的脏气所乘,或为所胜的脏气反侮,从而出现相关病变。
-
五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后世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称为五郁。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疿疮等。可用夺郁汤、善夺汤、疏土汤等方。可用泄郁汤、和金汤、善泄汤等方。
-
饮食汗
饮食汗证名。饮食后随即汗出,甚至汗下如雨之证。因正虚胃热所致。《证治汇补·汗病章》:“饮食汗者,因正气空虚,反为饮食慓悍之气所胜,故食入汗出。”治用安胃汤、二甘汤等方。
-
少阴厥
少阴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气淫
气淫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淫,过乱之意。气淫,指时令未到而气先至,属太过之气而造成气候紊乱失常。《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
厥阴厥
厥阴厥证名。六阴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胻热,阴缩,名厥阴逆。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宜于厥阴病手足逆冷治法基础上,加入温通二便之品,当归四逆汤加肉桂、茯苓、枳实等药。参见厥证、六经厥条。
-
金胜
金胜运气术语。指金运所胜。《素问遗篇·本病论》:“木运太虚,反受金胜。”
-
怫热
怫热证名。《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张志聪注:“少阴司天,子午岁也。怫,郁也。盖少阴之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盖怫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参见发热、热郁条。
-
发作无时疟
《诸病源候论·发作无时疟候》:“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则腠理开,开则邪入,邪入则病作。《内经》称疟、痎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外感肩背痛
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
-
泄注赤白
泄注赤白证名。便下赤白粘冻。《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泄注赤白。”详见赤白痢条。
-
喜呕
喜呕病证名。即善呕。《素问·至真要大论》:“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
-
阳明厥
概述:阳明厥为病证名。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
-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少阳厥
少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暴聋,颊肿,胁胻亍拘痛,名少阳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证见暴聋、颊肿、胁胻拘痛。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气迫
气迫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气候失常,不能应时而至,成为致病因素。《素问·六节脏象论》:“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
亢害承制
亢害承制为五行学说术语。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阴阳五行之间某一方面过于亢盛,则将使整体失去平衡稳定的正常状态,这就是“亢则害”;例如火热盛实于肠胃而出现阳明腑实证,必须用寒下的承气汤类解除盛实的火热,以免其耗伤津液的危害。
-
间脏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
如意饮
《一草亭》:组成:人参1钱5分,黄耆1钱5分,麦冬(去心)1钱,贝母1钱,归身8分,陈皮5分,川芎5分,黄芩4分,家菊5分,麦芽4分,甘草3分。主治:脾土虚弱,两目昏昧,咳嗽头痛。用法用量:水煎服。诊脉皆细弱,脾部尤近弦弱,此脾虚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
触恶
《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医学入门》卷二:“三焦水谷道路,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中焦,上吐下利。
-
次传
次传是指五脏病以相克的次序相传。如《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所言的“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等是。五脏病依次传其所胜,于病为逆,预后不良,故《病传》又谓:“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
-
温气
温气①指阳气。《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②指邪热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