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景岳
简介:张景岳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学术贡献: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江涵暾
江涵暾(tūn吞)为清代官吏兼医生。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曾在广东当官,中年开始研究医学,往来于江浙之间。因鉴于有些医生不习医理,遂采集张仲景、李杲、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论述,编成《笔花医镜》(1824),浅俗易懂,便于初学参考。
-
景岳全书发挥
《景岳全书发挥》综合性医书。题名清·叶桂撰(一作姚球撰)。刊于1844年。本书重点是对张景岳所主张的温补学说提出了不少论评,但其批评未必中肯,故本书未能造成较大影响,只不过是不同学派辩论之作。现有清刻本、近代石印本。
-
古今名医汇粹
《古今名医汇粹》为综合性医书。清·罗美辑。成书于1675年。此书系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二脉要集;卷三至八病能集,以内科杂症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目清晰,学术上宗法薛立斋、张景岳。
-
(骨曷)(骨亏)
(骨曷)(骨亏)胸骨剑突下部位,一名鸠尾。《灵枢·骨度》:“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张景岳注:“(骨曷)(骨亏),一名鸠尾,一名尾翳,蔽心骨也。”《灵枢·师传》》:“(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
兔骹
兔骹(qiāo敲)指胁部低平,肋骨隐伏。《灵枢·本脏》:“合胁兔骹者肝下。”张景岳注:“胁下之骨为骹也……兔骹者,肋骨低合如兔也。”
-
思
概述:思:1.七情之一;思,即思虑、思考,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思是脾的精气在精神活动中的反映,脾在志为思。思的致病特点是:思虑伤脾,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
首甲
首甲运气术语。五运六气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以甲子年为起始年。《素问·五运行大论》:“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王冰注:“首甲,谓六甲之初,则甲子年也。”张景岳注:“首甲定运,谓六十年以甲子为始,而定其运也。”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始春
始春气象学名词。即立春日。《素问·六节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王冰注:“谓立春日也。”一说指立春前十五日。张景岳注:“一曰立春前十五日,当大寒节为初气之始。亦是。”
-
省客
指一种脉象。初来脉搏充盈。旋即鼓动而去,时有时无。《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不足也。”张景岳注:“省客,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
-
绳
绳人体部位名。耳廓根部前面附着在侧头部的边缘部位。《灵枢·五色》:“挟绳而上者,背也。”张景岳注:“颊之外曰绳。”
-
审平
审平运气术语。指五运主岁中金岁平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愿闻平气,何如而名?……金曰审平。”张景岳注:“金主杀伐,和则清宁,故曰审平,无妄刑也。”
-
深
如浅指人体表皮组织(皮毛、络脉);《素问·玉版论要》:“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④针法,深刺。《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侧视深,精神将夺矣。”见“深忧大恐。”《灵枢·外揣》:“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
-
上者右行
上者右行运气术语。指天之气右旋。出《素问·五运行大论》。张景岳注:“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
-
闰以太息
闰以太息生理学术语。指正常呼吸中,时有一次较长的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张景岳注:“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常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
-
肉(月囷)(jiǒng窘)
肉(月囷)(jiǒng窘)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肌肉厚实突起处。《灵枢·本脏》:“脾应肉,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张景岳注:“(月囷),肉之聚处也。”
-
柔刚
柔刚阴阳的两种不同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参刚柔条。
-
呿
呿指张口。本作(去欠)。《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张景岳注:“呿,张口也;欠,张而复合也。”
-
衄衊
衄衊病证名。出《素问·气厥论》。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圣济总录·鼻衄门》:“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二者不同,皆热厥血溢之过也。”张景岳谓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轻重之别。《类经·疾病类》:“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参见衄血有关各条。
-
鸣靡启坼
鸣靡启坼(chè彻)形容风气之用,鸣动散发,启陈生新。《素问·五常政大论》:“发生之纪……其德鸣靡启坼。”张景岳注:“鸣,风木声也;靡,散也;启坼,即启陈之义。”
-
罗美
罗美清代医家。字澹生,号东逸,别号东美。又辑录元、明、清诸名家医论、治验,而成《古今名医汇粹》八卷(1675年),分医论集、脉要集、病能集,纲目清晰,尤推重薛立斋、张景岳。又精研《内经》,撰《内经博议》四卷,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博引诸家,阐释经旨,颇多并见。
-
两生
两生生理学名词。即孤阴生和孤阳生。《灵枢·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张景岳注:“人之生也,阴阳之气皆不可无,未有孤阳能生者,亦未有孤阴能生者,故曰无两生也。”
-
頄
頄为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頄。”。张景岳注:“目下曰頄,即颧也。”
-
君主之官
君主之官人体器官名。心主神明,主血脉,居脏腑中最重要位置,故称之。《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张景岳注:“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
-
巨屈
巨屈为人体部位名。指颊下曲骨处。《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巨屈者,膝膑也。”张景岳注:“巨屈者,颊下曲骨也。”即认为巨屈的异常可以反映膝膑部位的病证。
-
蒋星墀
蒋星墀清代医家。江苏吴县人。初为痒生,后改习医。于相火之意多有心得,认为张景岳所言相火,是指相火静而守位时,而朱丹溪所言相火,是指相火动而燔灼时。因而撰《合论丹溪景岳相火大意》一文予以论证。此外著有《升降出入说》、《寸口趺阳紧脉不同》、《中腑中脏辨》等论述,均被收入《吴医汇讲》中。
-
间化
间化运气术语。指气候寒热相互间变化,时作时止。如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则气候有时寒凉,有时炎热,反复发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张景岳注:“间者,时作时止之谓。”
-
亟
亟㈠音气(qì)。《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素问·疏五过论》:“粗工治之,数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王冰注:“数刺阴阳经脉,气夺病甚,故身体解散而不用,四支废运而转筋,如是故知死日有期。”
-
火位
火位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张景岳注:“火之主气有二:春分后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主之,二之气也;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主之,三之气也。”
-
肓
肓为人体部位名。1.张景岳:“凡腔腹肉理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黄帝内经灵枢·胀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2.心下膈上的部位。春秋时秦国名医医缓诊晋侯疾,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
-
颃颞
颃颞人体部位名。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呼吸气体必经途径,又与鼻分泌物的排泄有关。《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注:“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故为气分之所泄。”
-
孤腑
孤腑人体器官名。指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也。”张景岳注:“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
-
庚苍
庚苍变为苍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张景岳注:“庚,更也;苍,木化也。”
-
刚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素问遗篇·刺法论》:“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张景岳注:“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
-
分至
分至为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分至何如?”张景岳注:“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
-
夺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盛者夺之。”《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夺之。《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治在权衡相夺。”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针刺的泻法·夺:夺指针刺的泻法。《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
-
地气
4.饮食五谷之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杨上善注:“地气,阴气也。”运气术语·地气:地气为运气术语,指主气,或称主时之六气,即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气。地气系与“天气”相对而言,在泉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地气”。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大小蒸
大小蒸为小儿生理术语。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张景岳对此持有异议,《景岳全书》:“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
冲浊
冲浊为诊断学术语。冲,深也。指色泽深沉晦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冲浊为痹。”张景岳注:“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
-
承岁
承岁运气术语。年支与岁气同气相承。《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张景岳注:“丁卯之岁,木承木也;戊午之岁,火承火也…此以年支与岁,同气相承,故曰岁直,即岁会也。王冰注:“承岁,谓木运之岁,岁当于卯;火运之岁,岁当于午;土运之岁,岁当辰戌丑未;金运之岁,岁当于酉;
-
陈念祖
陈念祖清代医家学(1766-1833年)。平生著述甚丰,其医学思想皆本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撰成《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其他著作尚有《灵素节要浅注》、《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时方歌括》、《十药神书注解》。
-
仓廪之官
仓廪之官为人体器官名。谷藏为仓,米仓为廪;仓廪,为贮藏粮食的仓库。故仓廪之官,指脾胃。喻脾胃有如粮食仓库,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供应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张景岳注:“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标本中气
标本中气为运气术语。风、热、湿、燥、寒、火,天之六气为本,少阳、太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与标气互为表里之气为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少阳和太阴之气从本,因少阳是本火而标阳,太阴是本湿而标阴,二者都是标本同气,所以从本。
-
胞脉
胞脉又名胞络。《中医药学名词》(2010):胞脉(uterinevessels)是指分布在胞宫上的脉络。因这两条经脉均起于胞中,与女子的月事、妊娠有直接关系。《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张景岳注:“胞者子宫是也。
-
新加木贼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木贼煎组成:木贼草1钱半,淡香豉3钱,冬桑叶2钱,制香附2钱,鲜葱白3枚,焦山栀3钱,粉丹皮2钱,夏枯草3钱,清炙草5分,鲜荷梗5寸。臣以焦桅,领桑、丹之清泄,从三焦而走胆络,以凉降少阳之里热;佐以制香附,疏通三焦之气机,夏枯草轻清胆府之相火;合而为和解少阳,热重寒轻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