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
运①运动,行动。《素问·厥论》:“少阳之厥…(骨行)不可以运。”②指气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地之动,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灵枢·脾胃》:“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④晕,眩晕。
-
运气盛衰
运气盛衰是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
岁运
岁运为运气术语。岁运是指统管全年的五运之气。每年由一运所主,按五行相生的顺序,五年为一个周期。又称“中运”、“大运”。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为病机,指痰饮证的病机。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液代谢失调,是痰饮生成的主要原因。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
-
运法
运法推拿手法名。该法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推拿仙术》:“运者医人用右手大指推也…②用手活动患者的可动关节。《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运膏肓: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参见摇法条。
-
平气
概述:平气:1.正常的气候;2.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平气何如?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凡岁运太过而被司天之气所抑制,或岁运不及而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平气。如戊辰年,岁运为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所克制,故该年为平气之年。
-
正岁
正岁为运气术语。平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指该年岁运之气平和,无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凡岁运太过而被司天之气所抑制,或岁运不及而得司天之气等的资助,则为平气。如戊辰年,岁运为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太阳寒水之气所克制,故该年为平气之年。
-
客运
客运是指以中运为初运分别轮值客行于一年五时的五运之气。其运行程式是以每年的中运为初运,按五行相生的次序分做五运,每运各为七十三日零五刻,临加行于主运之上。
-
止火
止火气功内丹术术语。谓丹功中停止用意而温养成丹。又特指炼精化气阶段的3手功夫。《还乡集》:“药产则采炼而运周天,随采随运,终至药无可采而止。至此当知止火,以免伤丹。参见“产药”、“采药”、“封炉”、“炼药”等条。
-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为病机。同脾气虚。指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多因饥饱失常,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
脾喜燥恶湿
“喜”为喜好之意,“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脾喜燥恶湿是指脾阳气充盛,则运化水液正常,水湿不在体内潴留;而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湿邪内蕴,又最易困脾,而导致脾的病变。
-
疏表法
疏表法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食饮,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一握,握烂取汁,少加麻油在内,和匀。指蘸葱油,摩运儿之五心、头面、项背诸处。运完以厚衣裹之,蒙其头,略疏微汗,但不可令其大汗。此法最能疏通腠理,宣行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荣卫,而又不伤正气。”
-
虚明功
虚明功是1955年发掘传统功法整理而成,1958年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后经由宏计改进成为动静结合、正辅功兼练的套路功法。调神则有意守法(意守呼吸、意守丹田、意守运丹、意守统体、意守虚窍、意守虚明)、作念法(走笑作念、爱憎作念、愈病作念、松散作念、坦适作念、虚明作念)、定景法。
-
大运
大运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即“中运”。中运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肌
肌即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
胃主受纳
指食物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胃主受纳即胃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生理功能,水谷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胃气逆则呕吐,食入即出;胃气虚则饥不受谷食。《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景岳全书·饮食门》:“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
-
脾虚腹胀
脾虚腹胀病证名。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选用五味异功散、参苓白术散、香砂枳术丸等方。
-
干德符
干德符为运气学说术语,出自《类经图翼》。德,德性,即指十天干的五行属性;五运不及之年,若该年新运初交的月、日、时干与主运的五行属性相合,则成平气之年,这种情况称“干德符”。如丁亥年木运不及,但若交运日的日干或时干为壬,丁与壬同属木,则称该年为干德符而属平气之年。
-
复气
复气运气术语。指报复之气。如上半年发生某种胜气,下半年即有与之相反的气候发生;或五运中某运偏胜,即有另一运复克之。参胜复条。
-
天刑
天刑为运气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天,指司天之六气;司天之六气与主岁之五运相加临,如果司天之气刑克主岁之运,则称天刑。如庚子、庚午年少阴君火司天,中运则为金运,司天之君火刑克金运,则称该年为天刑。天刑有两种情况:若该年岁运为太过者,则称“齐化”,若岁运为不及者,则称“兼化”。
-
运气相合
运气相合是指各年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况单从运上来分析或单从气上来分析都不够,必须把各年的干支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把运和气结合起来,才能分析和推算出每年不同的大致情况。
-
脾阴虚
脾阴虚为病机。指脾阴亏虚,失于濡养,散精不足,运化失常的病理变化。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若胃阴虚,或脾虚不运,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均可使脾气散精无源而致本证。临床表现多有胃阴虚症状,并见饥不欲食,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等。多见于各类营养不良证。
-
中运
中运为运气术语。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
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为病机。指脾虚运化无力而致湿浊内停,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
-
脾阳
脾阳是指脾之阳气,与脾阴相对而言,脾之温煦、推动、升清的一面。脾阳是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活动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是人体阳气在脾脏功能方面的反映。如脾阳虚,可见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或痰湿内生,或水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
-
主运
主运为运气术语,指分别主管一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的五运之气,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变化。它随季节的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规律是由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
风鼓
风鼓运气术语。系岁运主气名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寅申之纪也,……其运风鼓。”谓寅申年份的岁运主气为风鼓,寅申之年是相火司天,风木在泉,风火合势,其运如风之鼓动,故名。
-
五阴气俱绝
五阴气俱绝为病证名。指五脏精气衰竭。五脏的精气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衰竭时,则神志活动障碍,出现转眼不视,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状。《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气运
气运指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运,晕也。《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血运
血运即晕针。参见气运:气运即晕针。运,晕也。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五阴
五阴指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五条阴经。《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
-
吴箎
吴箎清代医家。字简庵,号谓泉。江苏如皋人。尝任金溪县丞、太和县令、两淮运使、山东运使。亦精于医道。所著有《临证医案笔记》,现有多种刻本行世,
-
血晕
血晕即晕针。运,晕也。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肺中风
风邪中于肺经所致的病证。又名肺脏中风。证见口燥、胸满、气喘、身运不能自主、昏冒、汗出、肿胀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
-
四支解堕
四支解堕为症状名。指手足四肢怠惰松懈如脱的症状。由于脾失运化精微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可见于虚劳等证。
-
四肢懈惰
四肢懈惰为症状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指手足四肢怠惰松懈如脱的症状。由于脾失运化精微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可见于虚劳等证。
-
心气虚血瘀证
心气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心气虚弱,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温运失职,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㿠白,或见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阳虚血瘀证
心阳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胸闷心痛,畏冷肢凉,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脾阳虚水泛证
脾阳虚水泛证为证候名。指脾阳虚衰,温运失职,水液内停,以食少,腹胀,便溏,畏冷肢凉,面浮肢肿,或有腹水,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濡或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脾胃气虚证
脾胃气虚证为证候名。指脾胃气虚,中焦失运,以食欲不振,脘腹痞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神疲肢倦,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健脾化湿
健脾化湿为治法。指用具有健脾助运、祛湿化浊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虚湿困证的治法。
-
健脾利水
健脾利水为治法。指用具有健脾助运、利水渗湿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虚水泛证的治法。
-
岁立
岁立为运气术语。天干与地支配合后,推演运和气的流转,便能确立每岁的气候变化,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
自控疗法
自控疗法为气功功法。以达到能够控制自身机能稳定在适中程度,从而有益于克服自身疾病的一种气功锻炼。自控疗法为张明武所倡。具有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等强身延年作用。其功法包括: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按头安神功、摩肾益精功以及松静疏泄功等。
-
湿阻·脾虚湿困证
湿阻·脾虚湿困证(dampobstructiondiseasewithsyndromeofdampretentionduetospleendeficiency)是指脾虚失运,水湿滞留,以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
-
痞满·脾胃气虚证
痞满·脾胃气虚证(abdominaldistentionandfullness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虚弱,运化无力,以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得温则舒,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为常见症的痞满证候。
-
腹胀·痰饮证
腹胀·痰饮证(abdominaldistensionwithphlegm-fluidretentionsyndrome)又称痰饮腹胀,是指睥虚不运,停滞为痰,以胸腹满闷,喘急,短气倚肩,呕恶痰涎,或腹中漉漉有声,舌淡,苔腻,脉弦或沉滑等为常见症的腹胀证候。
-
虚劳·脾气虚证
虚劳·脾气虚证(consumptivediseasewithsyndromeofspleenqideficiency)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泻,神疲肢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
齐化
齐化为运气术语。见《类经图翼》。阳干所统属之年,为中运太过,虽遇司天之气为克中运者,但因中运之气旺,司天之气不能克胜,反为中运所化,称为“齐化”。齐化的结果为太过之运受抑而为平气之年。如庚子、庚午、庚寅、庚申等年,为金运太过,虽逢子午君火司天或寅申相火司天,但“金齐火化”而为金运平气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