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
咸(salty)为五味之一。咸为水味,入通于肾,故为肾所主之味。《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咸入肾。”咸味药物多入肾经,有补肾填精或滋阴潜阳作用,前如鹿茸、海狗肾之类,后如龟甲、牡蛎之类。另外咸味药尚有软坚润燥通下作用,如芒硝、元参之类。
-
哮拔
哮拔病证名。小儿哮喘证型之一。见《幼科金针》。又名咸哮、盐哮、醋哮。指食过多咸酸食物引发哮吼。肺乃轻清之脏,恶咸酸热毒,如饮食酸咸太过,易致痰湿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而发哮喘。治宜分辨属冷属热,于处方中加入饴糖或砂糖等甘味药。
-
芽菜
无菜叶、老梗、怪味、霉变。芽菜的别名:叙府芽菜芽菜适合的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因含盐分重,所以高血压、肾病患者慎食芽菜的制作方法:菜丝100公斤食盐11~36公斤花椒0.75公斤八角0.25公斤,制作方法冬末春实,用芥菜类(二平庄)的嫩茎划成食筷一样宽的丝,晒干到每100公斤收13公斤,置桶内分层撒盐踩紧腌制;
-
五脏苦欲补泻
五脏苦欲补泻为中药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红衫鱼
概述红衫鱼体延长,倒扁,背腹缘皆钝圆,一般体长19~150克、吻钝尖,口稍倾斜,上颌前端有五颗较大的圆锥形齿,上下颌两侧皆有细小的圆锥齿.体被薄栉鳞、全体呈深红色,腹部较淡,体两侧有6条明显的黄色纵带、背鳍长;若用来煲汤,最好先煎至金黄,才配合其他材料如豆腐同煲,如此,汤水呈奶白,且分外鲜甜可口。
-
咽路
咽路(esophagus)为中医解剖名词。出《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指由咽至胃之通道,即食管。《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
淡秋石
来源:古代用石膏浸入童便中制成。现时用人中白浸去咸臭,晒干,研成粉,再加白芨将水拌和,制成方块。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滋阴退热。适用于骨蒸劳热,咽痛,口疮等症。用法用量:一钱至二钱,煎服。
-
生抽
概述:生抽和老抽都是经过酿造发酵加工而成的酱油。生抽酱油是酱油中的一个品种,以大豆、面粉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种曲,经天然露晒,发酵而成。其产品色泽红润,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风味独特。生抽颜色比较淡,呈红褐色,用来一般的烹调用的,吃起来味道较咸。老抽吃到嘴里后,有一种鲜美的微甜。
-
咸胜苦
咸胜苦咸属水,苦属火,水能克火,故咸能胜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苦伤气,咸胜苦。”
-
咸生肾
咸生肾生理学名词。指咸与肾五行皆属水,故咸味具有补肾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
五味所合
五味所合为治疗学名词。即五味与五脏相宜之意。《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盐哮
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属虚哮范畴,详虚哮条。亦有偏实者,《医碥》卷二:“食味酸咸太过,幼时多食盐醋,往往成此疾,俗谓之盐哮。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治宜利肺调气豁痰。亦可用吐法,如《原病集》治盐哮,喉中痰声不绝,以人参芦煎汤,饮之探吐。
-
甜酱油
甜酱油是指在以黄豆制成酱坯后,配加红糖、饴糖、食盐、香料及酒曲酿成的酱油。酱油味甜咸兼备,咸中偏甜,气香味鲜,可用于蒸、炖、煮、炒等调味。著名的如云南通海甜酱油。
-
味噌
味噌的种类:味噌的种类繁多,简单地说,味噌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再加上盐以及不同的种曲发酵而成。后者则是味道比较甜、比较淡的味噌,这种口味上的差异是因为原料比例不所造成的,通常曲的比例较重口味,做出来的味噌也较咸,名气颇响亮的“信州味噌”,便是这类辛辛口味噌的代表;
-
川蔓藻属
中文名川蔓藻属拼音名chuanmanzaoshu拉丁名Ruppia中国植物志08:83描述RuppiaL.川蔓藻属,川蔓藻科,只有川蔓藻R.rostellataKoch等2种,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咸水中,我国南北均产之。花小,两性,2-6朵生于一短柄上由叶鞘内抽出,花柄在花后增长;心皮4-6,有胚珠1颗,结果时有长柄;种子悬垂,无胚乳。属下物种川蔓藻
-
海芙蓉
《全国中草药汇编》:海芙蓉:别名:石苁蓉来源:蓝雪科海芙蓉LimoniumarbusculumMakino,以根、全草入药。生境分布:钓鱼岛。性味:根:淡,温。叶:咸,温。花枝:甘、微咸,平。功能主治:据文献报道,可治癌肿。
-
蒲州豉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P ZhōuChǐ性味:①《本草拾遗》:味咸,无毒。②《纲目》:咸,寒,无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解烦热,热毒,寒热,虚劳,调中,发汗,通关节,杀腥气,伤寒鼻塞。摘录:《*辞典》
-
敛疮内消方
处方:黄明胶1两(水半升消了)。功能主治:诸般痈肿发背。以鸡毛扫在疮口上,如未成,即涂肿处自消。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黄明胶气味甘平微咸,入足太阳;黄丹气味辛微寒,入足厥阴。诸疮俱因壅遏不宣,致气血凝滞,以辛凉微咸之药,使壅痹流行,则有脓者自干,肿者自消。
-
巫咸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商王朝时,担任上帝与下帝(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除了巫,还有卜、史、祝。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
虾油芥条
虾油芥条原料配方咸芥头100公斤虾油60公斤姜丝2公斤虾油芥条制作方法将咸芥头整理干净后擦成丝,用清水浸泡1小时,上榨脱水。然后入缸倒入虾油,撒上姜丝,每隔2天倒一次缸,7天后即为成品。虾油芥条质量标准质脆,丝长均匀,具有浓厚的虾油香味。
-
糖醋地环
糖醋地环原料配方咸地环100公斤白糖40公斤醋20公斤糖醋地环制作方法将咸地环用清水浸泡4小时,捞出装筐,沥水4~入缸后将煮沸冷却后的糖、醋汁倒入菜缸内进行浸泡。每天倒一次缸,浸渍10天后即为成品。糖醋地环质量标准色乳白,有光泽,酸甜适口,质脆嫩。
-
黑红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红菇:别名:稀褶黑菇、大黑菇、黑蘑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黑红菇Russulanigricans(Bull.)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南、云南。性味:微咸,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
小黑菇
别名:密褶黑红菇、密褶黑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小黑菇Russuladensifolia(Secr.)Gill,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陕西、河北、江苏、安徽、福建。性味:微咸、涩,温。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盐豉丸
《活幼口议》卷十九:方名:盐豉丸组成:咸豉7粒(口内含,去皮),腻粉1钱匕。主治:幼儿(口见)乳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丸至5丸,藿香汤送下;乳头吻亦得。制备方法:上研,为丸如麻子大。
-
糯草灰散
《痘疹金镜录》卷四:方名:糯草灰散组成:糯草灰不拘多少。主治:痘后余毒。用法用量:将滚汤淋去咸水,以淡灰掩患处。
-
基本味
基本味是指未经复合的、单一的主要调味品的味,如咸、酸、甜、辣、香、鲜、苦七种味。
-
麻酱味汁
麻酱味汁的味道:植脂味麻酱味汁的特色:色棕红,植脂香醇,咸鲜适口。麻酱味汁的做法:将芝麻酱30克盛入碗中,逐渐加入熟清油10克调澥搅匀,逐渐下入浓鸡汁10克、酱油50克,(一边下一边向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均匀溶于一体)最后调入味精5克、香油5克即成。
-
粤式蒜茸油汁
粤式蒜茸油汁的味道:蒜香味粤式蒜茸油汁的特色:蒜香浓郁,鲜咸味厚。粤式蒜茸油汁的制作:主料:鲜蒜茸100克,炸蒜茸50克,白糖25克,美极牌酱油20克,蚝油20克,鱼露5克,味精10克,胡椒粉2克,高汤20克,熟鸡油30克,香油10克。如用于冷菜,则不加炸蒜茸,其口味特点为:蒜香清爽,鲜咸微辣。
-
闽式蒜泥汁
闽式蒜泥汁的味道:蒜香味闽式蒜泥汁的特色:蒜香清爽,咸鲜微辣,略有酸甜。闽式蒜泥汁的制作:主料:鲜蒜泥50克,酱油15克,白糖25克,绍酒10克,味精5克,香油20克。或者将鲜蒜泥100克加入葱末10克、绍酒15克、白糖50克、香醋25克、精盐5克、味精7克,调匀,再将香油25克烧热后倒入即成。
-
鲁式蒜泥汁
鲁式蒜泥汁的味道:蒜香味鲁式蒜泥汁的特色:蒜香清爽,咸鲜微辣。鲁式蒜泥汁的制作:主料:鲜蒜泥30克,盐4克,味精5克,高汤25克,香油10克。或者将鲜蒜泥30克加入澥好的麻酱20克、香醋10克、白糖3克、盐4克、味精5克、香油10克,调匀即成。或者将鲜蒜茸15克、酱油40克、白搪2克、香油10克、味精5克,调匀即成。
-
川式蒜泥汁
川式蒜泥汁的味道:蒜香味川式蒜泥汁的特色:蒜香清爽,咸鲜微辣。川式蒜泥汁的制作:主料:酱油40克,冰糖15克、花椒3克、桂皮2克、甘草2克,蒜泥30克,红油辣椒40克,味精4克,香油5克,葱花5克。川式蒜泥汁的做法:将上等酱油40克加入冰糖15克、花椒3克、桂皮2克、甘草2克,浸泡1个月,去掉杂质;
-
五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元恪
元恪(483~515)为南北朝北魏皇帝(宣武帝)。尝于永平三年(501)敕令太常于闲敝之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治疗,考其能否而行赏罚。又以经方浩博,应病投药,卒难考究,乃令王显集诸医工,寻篇推简,务存精要,编撰医书35卷,颁布郡县,使知救患之术。
-
天津市爱婴医院
爱婴医院是以促进母婴健康为中心,以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健康服务的一类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为治疗学术语。简称五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酸入肝,肝经的病变,可选用酸味的药物治疗或作引经药。
-
虚灵廓
虚灵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目经大成》卷一:“离为内眦,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心与小肠相为表里,主含通水火,下济上行,品物咸章,曰虚灵廓。”因此,此名是根据脏腑功能而命名的。详见八廓条。
-
咸耎
咸耎指味咸之物具有软坚的作用。见《素问脏气法时论》。
-
严三点
严三点宋代医家。江西人。其真名佚,因精于脉学,以三指诊脉,即能诉受病之源,人咸以“严三点”称之。著有《脉法撮要》一卷,现国内未见行世。
-
金瑬珂
金瑬珂明代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有“神童”之誉,及长,遵母命业医。殚心于《内经》诸医典,读书万卷。善能去芜存精,尝云古之名医,其名即曰“和缓(医和、医缓)”,临证何用忙乱?诊治鳏寡孤独,咸不取值,且资助之。著有《明医医鉴》、《外科精微》、《体仁编》、《儿科慈幼录》等,均佚。
-
白面饼
处方:白面2钱,砂糖2钱。功能主治:咸哮,食咸味即发者。用法用量:用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煠炒,撩出,加轻粉4钱,令病人吃后吐出病根即愈。3涌3补,屡建奇功。摘录:《证治宝鉴》卷五
-
非风
非风病名。卒然昏倒,神识昏愦之证。以其因内伤积损所致,而非外感风邪,故名非风。《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参见类中风条。
-
大朴散
处方:大黄、朴消各等分。功能主治:鼻如榴者。用法用量:上为末。酒调敷之。注意:戒酒。各家论述:鼻赤者,热也;所以赤者,血也。大黄之寒能泻热,朴消之咸能败血。摘录:《医方考》卷五
-
百两金叶
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BǎiLiǎnɡJīnY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百两金的叶片。化学成份:茎、叶含紫金牛酸、岩白菜素。性味:《福建中草药》:微咸,凉。功能主治:《分类草药性》:包损伤,涂诸疮,通淋。
-
变色红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变色红菇:别名: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变色红菇Russulaintegra(L.)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四川。性味:微咸,平。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
陈冬菜卤汁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Ch nDōnɡC iLǔZhī来源:为盐腌冬菜的陈年卤汁。原形态:参见干冬菜条。性味:咸,寒。功能主治:清肺火痰嗽,解咽喉肿痛。摘录:《*辞典》
-
刺子莞
别名:龙须草、绣球草来源:莎草科刺子莞Rhynchosporarubra(Lour.)Makino,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华东、西南、华南。性味:甘、咸,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淋浊。用法用量:5钱,配伍其它药,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灯笼婆婆纳
拼音名:DēnɡLonɡP P N 别名:灯笼草、阿拉伯婆婆纳来源:玄参科灯笼婆婆纳VeronicapersicaPoi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苦、辛、咸,平。功能主治:解热毒。主治肾虚,风湿,疟疾。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凫羽
《*辞典》:凫羽: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F Yǔ来源:为鸭科动物绿头鸭的羽毛。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咸,无毒。功能主治:《陆川本草》:治溃疡及烫伤。烧灰调麻油涂患处。摘录:《*辞典》
-
海月壳
《*辞典》:海月壳:出处:《本草从新》拼音名:HǎiYu K 别名:明瓦(《闽中海错疏》),蜊壳丬(《本草从新》)。来源: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壳。性味:《本草从新》:咸,大寒。功能主治:《本草从新》:泻湿热。煎汤洗鹤膝风;煅研为粉,涂湿烂疮。
-
人参耆苓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组成:土茯苓4两,人参1分,土黄耆3钱(如无,以黄耆代之)。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以水15茶钟,煎汤当茶。用药禁忌:只食淡肉,忌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