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五脏疟
概述:五脏疟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桂枝黄耆白薇款冬花散
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肺疟。用法用量:每服5-7钱,水煎服。摘录:《痎疟论疏》
-
杏仁汤
《温病条辨》卷一方之杏仁汤:处方: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功能主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杏仁汤:组成:杏仁3两,橘皮3两,白前3两,人参3两,桂心4两,苏叶1升,半夏1升,生姜10两,麦门冬1两。主治:暴赤眼。
-
心寒
心寒为病证名。指心中自觉寒冷,甚或寒战。常因心阳虚衰不振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肺疟者,令人心寒。”
-
肝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心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肾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
-
脾疟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
-
三味汤
方出《圣惠》卷六,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方名:三味汤组成:白芍药1两半,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1两半(炙微赤,锉)。主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主治:伤寒后肺疟。痰热聚于胸膈,令人心寒,甚则发热,热则惊,如有所见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临发时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