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莳
前者注释错误较多,后者注释较好,特别对经络腧穴方面注释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对《黄帝内经》精心钻研,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认为《黄帝内经》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各九卷之说,力排唐王冰认为《内经》为二十四卷之误。后又撰《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系据南宋史崧之传本原文著成。
-
马元台
马元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玄台
马玄台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马仲化
马仲化即马莳。马莳(shi时)为明代医家,字玄台或元台(一说字仲化),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者的注释较好,尤其是经络穴道方面较为详明,多为后世医家所参考。
-
大晨
大晨指天刚亮的时候。《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大晨。”马莳注:“冬之大晨在寅末。”
-
大牖
大牖(yǒu友)即天牖,是头面较大的穴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大牖当作天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少阳三焦经。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
-
半身无汗
半身无汗为症状名。即偏左或偏右半身出汗障碍,出汗时半边身体有汗,半边身体无汗,属偏沮的症状。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
-
心恶热
心恶热是指如阳热太盛,易影响心的生理功能,可致心神被扰,迫血妄行。《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心恶热。”马莳注:“心本属火,火之性热,而受热则病,故恶热。”心主血脉,热甚火炽则津血耗伤或迫血妄行;心主神明,热盛则神明昏乱,而见谵妄躁狂等。
-
阳窍
阳窍为人体器官名。头面为诸阳之会,故称。马莳注:“七窍者,阳窍也。”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肾气通子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
作强之官
作强之官人体器官名,指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王冰注:“强于作用,故曰作强。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技巧施于外矣。”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
肘挛
肘挛证名。肘部拘急痉挛,难以屈伸。《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马莳注:“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参见挛、拘挛条。
-
周孝垓
周孝垓清代医家。字平叔。吴县(今属江苏)人。尝编《内经病机纂要》。书以明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为蓝本,载《内经》病机一百四十七证。宗王冰、吴鹤皋、张介宾、马莳注说,间附己见。另著《金匮要略集解》。
-
汤
汤㈠(tāng,音堂)①热水。《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素问·评热病论》:“饮之服汤。”马莳注:“又当饮之以汤剂。”㈡(tàng,音烫)通“烫”。《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手太阳标本
手太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收引
概述:收引:1.症状名;2.运气学说术语。引,拘急。收引即筋脉、形体拘挛之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类经》十三卷:“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参拘挛条。马莳注:“岁金太过,为坚成之纪…收引者,阳气收敛而阴气引用也。”张志聪注:“岁金太过,名曰坚成。
-
曲周
概述:曲周:1.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颊车为经穴名,代号ST6。位置: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刺灸法:直刺0.3~图123(图出自《中医大辞典》)人体部位名·曲周: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
-
曲隅
概述:曲隅:1.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灵枢·杂病》:“顑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别名曲牙、机关、鬼床、齿牙。位置: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附着部,用力咬牙时,当咬肌隆起处是穴(《针灸甲乙经》)。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腮腺炎等。刺灸法:直刺0.3~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
-
秋应中衡
秋应中衡脉学术语。衡,即秤杆。秋季阳气收敛,脉象轻浮,如秤杆之平衡。《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应中衡。”马莳注:“秋时之脉。其应如中乎衡。秋脉浮毛,轻涩而散,如衡之象,其取在平,故曰秋应中衡也。”
-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奇恒,指异乎平常。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马莳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七疝
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马莳注:“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 疝也。”2.《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者,厥疝、癓疝、寒疝、气疝、盘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3.《儒门事亲》卷二:“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 疝,是谓七疝。”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九窍
九窍为人体部位名。即头部七窍及前、后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马莳注:“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
-
经俞
概述:经俞:1.经穴;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俞者,谓经之穴也。”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经俞:经俞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
后饭
后饭治疗学术语。指服药后再吃饭,即饭前服药。《素问·病能论》:“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王冰注:“饭后药先,谓之后饭。”高世栻云:“后饭,谓使药下行,而以饭压之。”也有认为是先吃饭后服药的,如马莳云“后饭者,药在饭后也。”
-
合阴
合阴指营卫在夜半(真阴隆盛之时)会合。《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马莳注:“合阴者,皆静而卧,真阴胜之候也。”
-
肝风疝
肝风疝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详风疝条。
-
肝恶风
风气偏盛易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引发肝风病证,出现眩晕、抽掣等症,肝气、肝阳、肝火易于亢而化风,肝恶风用以说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易引动肝风,出现眩晕、抽搐、动摇等动风之症,故恶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肝恶风。”
-
肺恶寒
无论外感寒邪,过用生冷,均易影响肺的正常生理功能,而致各种肺的病变。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侵袭则肺气不利,卫外阳气受伤,肺经受邪,故恶寒。《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素问·宣明五气》:“五脏所恶…肺恶寒。”马莳注:“肺本属金,金之体寒,而受寒则病,故恶寒。”
-
烦惋
烦惋证名。指心胸烦闷。烦悗的别称。《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莳注:“惋宜作悗,《灵枢经》俱用此悗字。”
-
三脉
三脉指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虚实。”马莳注:“阳明动于大指次指之间,凡厉兑、陷谷、冲阳、解溪皆在足跗上也。厥阴动于大指次指之间,正以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在足跗内也。少阴则动于足心,其穴涌泉乃足跗之下也。”
-
半身汗
半身汗为症状名。《张氏医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黄芪汤加川乌以散其湿。”《中医临证备要》以下肢瘫痪证,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为上半身汗出。《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经络考
《经络考》为书名。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经络考》为明·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本书内容来自《内经》《难经》和《十四经发挥》及马莳注说,并载有图。现存有明重刻本。《经络考》([明·万历三十七年]张三锡)全文在线阅读赵献可撰《经络考》:明·赵献可撰《经络考》。见《鄞县志》。
-
五脏所恶
概述:五脏所恶为生理学名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又肺主气,寒则气滞,故恶寒。《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形寒寒饮则伤肺。”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俞会
“俞会”的俞指腧穴;会,指交会。《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马莳注:“六阳经,六阴经,皆有腧穴所会。”
-
素问灵枢合注
《素问灵枢合注》医经著作。包括《素问》十卷,《灵枢》十卷。本书是1910年上海广益书局将明·马莳及清·张志聪二氏所注《内经》合编而成。故又名《张马合注黄帝内经》。合编时未增入新的内容。现存清刻本。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肾风疝
肾风疝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肾风疝,外感之邪也。”参见肾疝条。
-
二十八会
《中国针灸学词典》言二十八会指二十八经脉。手足十二经脉,左右共二十四脉,再加上阳蹻脉、阴蹻脉和任脉、督脉,一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尽有周纪。”马莳注:“二十八会者,手足十二经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脉,加以两蹻、督、任,共为二十八会也。”
-
病在中旁取之
概述:病在中旁取之:1.治则之一;即病的主要证候表现在人体中部,用药治疗或进行针灸,应从两侧着手。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腰者取之腘。”
-
五风
五风为五脏之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经有五风。”马莳注:“五风者,即八风之所伤也,特所伤脏异,而名亦殊耳。”
-
徐升泰
徐升泰明末医家。字世平。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精研儒术、博览医书,对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一书尤有心得。晚年专门著书。编《本草正伪补遗》。已佚。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弦缕
弦缕脉学名词。脉象如弓弦之缕,坚急不和。《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马莳注:“弦缕,如弓弦之缕,主坚急不和。”
-
阴痹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病因病机:感受阴寒之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
-
浊气归心
浊气归心生理学名词。饮食精微浓浊部分归于心脏,由心再通过经脉输送到全身,说明心脏起着输送营养的总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马莳注:“谷气入胃,其已化之气,虽曰精气,而生自谷气,故可名为浊气也。”
-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医经著作。明·黄俅辑。约刊于16世纪末。原书之后先附以王冰注文,再附以马莳注文。黄氏自己却无注释。是一部经过选编的《素问》王、马合注本。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医经著作。明·马莳注。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
-
天癸
概述:天癸:1.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马莳注:“天癸者,阴精也,盖男女之精皆主肾水,故皆可称为天癸也。”出《黄帝内经太素》:“天癸,精气也。”《类经·脏象类》:“故天癸者,…元阴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
-
手心主标本
手心主标本为解剖结构名。指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马莳注:“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即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