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痿躄
痿躄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顾氏医镜》:“言五脏之痿,皆因于肺气之热,致五脏之阴俱不足而为痿躄。五痿虽异,总曰痿躄。”参见痿条。
-
湿痰痿
湿痰痿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张氏医通·痿痹门》:“痿,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或肿。”由于痿证多有“阳明热,宗筋失养”(见《简明医彀》卷三)之病理,故此病当以燥湿化痰为主,兼以清热。朱震亨用二陈汤加苍白术、黄芩、黄柏、竹沥、姜汁施治(见《丹溪心法·痿》)。
-
燥热痿
燥热痿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方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则津痿不能灌溉于足,疲乏不行,清燥救肺汤治之。”
-
脚软
《医学入门》卷五:“脚软、筋痛者,大补阴丸去地黄,加白芍、知母、甘草、倍牛膝。”《古今医案·痿》谓两脚软弱无力,不能起者,乃淫热成痿,治以独味杜仲,空心,酒水各半煎服,日进清燥汤。《类证治裁·脚气》:“风毒甚,头痛身热,肢节痛,或一脚偏软,小续命汤加木瓜。”曰:名曰疰夏,此时令之火为患。”
-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spleengoverningmuscle)指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则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或痿废不用。《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王克明
王克明为南宋医家(11-12世纪)(1069~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后尝任医官,并升迁翰林医官。其治病理论多宗法《内经》、《难经》,立方有据,尤擅长治疗痿痹、中风不语等症。
-
暑痿
概述:暑痿:1.暑令患阳痿者;指暑令患阳痿者。《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暑痿者,暑天膏粱之人,阳事顿痿,此不可全用热药,亦不可全用凉药,宜黄连解毒汤合生脉散。”肢弱无力,筋弛不收的痿证·暑痿:暑痿(summerheatflaccidity)为病证名。《类证治裁·痿症》:“长夏暑湿成痿,清暑益气汤加减。”
-
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指肺脏郁热熏灼津液而致皮毛虚弱枯槁。病变主要分两种:一是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治宜清燥救肺。以皮毛、肌肉枯萎、四肢无力、不能举动为主症,尤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较多见,故又称痿躄。治当辨证求因,择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润燥,养胃润肺;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
神龟滋阴丸
处方:龟版(炙)120克知母(酒炒)60克锁阳(酒洗)30克黄柏(炒赤)60克枸杞子五味子各30克干姜(炮)1.5克制法:上药研末,清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足痿。膏粱之人,湿热伤肾,脚膝痿弱。用法用量:每次70丸,空腹时用盐汤下。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
-
荆防平胃散
别名:荆芥防风汤处方:荆芥、防风、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能主治:外感痿症。阳明经上部风湿,上肢瘫痪,痿弱不能举动,关节重痛,热气甚,脉浮数者。及风气霍乱,内兼食滞者。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
肺热久焦
肺热久焦病因病机学名词。指肺中郁热,津液干涸,肺叶枯萎。可引致痿证。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若肺热叶焦,不能敷津于肌肤,发为痿躄,以四肢痿弱无力,肌肤枯萎为主症。《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
肌肉不仁
肌肉不仁为症状名。指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冷热。《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本症可见于痿、痹、中风等病。
-
王彦昭
王彦昭即王克明。1135)为南宋医家,字彦昭。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据《宋史》载:有人病风痿,十年不起,克明施针而步履如初。后使金,屡任医官,曾救治军中大疫,活数万人。后迁至额内翰林医痊局。
-
筋痿
筋痿病名。①指肝痿。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选用补血荣筋丸、补阴丸、家秘肝肾丸、紫葳汤等方。《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阴痿(即阳痿之异名)。”
-
红痿舌
红痿舌为舌象。舌本痿软,不能举动的舌象。为心气伤损之征。若深红而痿者,为气血热盛;若紫红而痿者,为脏腑热极;若绛红而痿者,为阴亏已极(见《伤寒舌鉴》)。当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以决定治法。
-
除痿四物汤
处方:当归(酒洗)1钱,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黄1钱,菟丝子(酒洗)1钱,肉苁蓉(酒洗)1钱,白术(去芦油)1钱,五味子10个,陈皮8分,香附子8分,骨碎补8分,鹿茸(酥炙)7分,破故纸(酒炒)7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身虚,四肢痿弱,倦怠。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摘录:《鲁府禁方》卷三
-
布精起痿汤
《古今名方》引吴承忠家传验方处方肥玉竹9g,炒薏苡仁9g,天门冬4.5g,麦门冬4.5g,怀牛膝4.5g,怀山药4.5g,蒸白术4.5g,白茯苓4.5g,炙黄柏2.4g,炙甘草2.4g。功能主治输布津液,濡煦气血。主温热病后足躄不能行,或因温证误服辛温而成痿者。
-
生津起痿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麦冬1两,甘草2钱,玄参1两,甘菊花5钱,熟地1两,天门冬3钱,天花粉1钱,贝母1钱,金银花5钱。功效:泻胃中之火,补肺经之气。主治:肺痿。胃火熏蒸,日冲肺金,遂至痿弱,不能起立,欲嗽不能,欲咳不敢,及至咳嗽,又连声不止,肺中大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玉锁丸
《奇效良方》卷三十四:组成:败荷叶(晒干,不见火)2两,白茯苓1两,牡蛎(左顾者,煅过)1两,龙骨(用五色真者,另研)3钱。主治:梦遗失精,小便白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研匀,以败蜡熔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酒,并热面、动风等物。附注:惟修真养性之士宜服之,如欲阳道如故,即以麝香酒解之。
-
生阴壮髓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玄参3两,麦冬2两,熟地3两,山茱萸2两。主治:肾水不足,阳明火旺,骨髓空虚,痿废不立。用法用量:水煎服。
-
生瓜散
《解围元薮》卷四:别名:败花散组成:败花果(即小丝瓜花将谢下后采用)。功效:痿阳。用法用量:内服。制备方法:晒干为末。附注:患麻风病,用以戒色。
-
羊骨补肾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组成:羊胫骨5两(炙黄,锉),磁石(火煅,醋淬2-7遍)2两,白术2两,黄耆(锉)1两,干姜(炮)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3分。主治:肾虚寒,耳鸣好睡,日渐痿损。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分温2服,空腹,夜卧各1服。制备方法:上为粉末。
-
应效散
《普济方》卷三。一引《瑞竹堂方》:方名:应效散别名:托里散组成:地骨皮不以多少(阴干)。主治:下疳;气痿疳疮多年不效。用法用量:每用纸拈蘸,絍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2钱,不拘时候,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托里散(《外科精义》卷下)。
-
旺水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旺水汤组成:熟地1两,沙参5钱,北五味1钱,山药1两,芡实1两,茯苓5钱,地骨皮3钱。主治:朝朝纵欲,渔色不厌,遂至梦遗不能止,肾水涸竭,腰足痿弱,骨内痠疼,夜热自汗,终宵不干。用法用量:水煎服。补其精则水足以制火之动,火不动精自能止,何必涩之。火闭其尿窍,则水走其精窍也。
-
削术豆蔻散
《史载之方》卷上:方名:削术豆蔻散组成:草豆蔻1两,削术1两,诃子皮1两,大芎半两,陈橘皮半两,甘草8铢,藁本8铢,独活1分,藿香1分。主治:脾湿而泄,腹满溏泄,腹痛,体重食减,甚则足痿,行善瘈,脚下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2个,同煎,取8分,空心和滓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柞木化酲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柞木化酲汤组成:玄参2两,麦冬2两,柞木枝3钱,甘草5分,人参1两,天冬3钱,黄芩2钱,贝母2钱。主治:肥胖好饮,素性畏热,一旦得病,自汗如雨,四肢俱痿,且复恶寒,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结,饮食亦减,是痿病已成。用法用量:水煎服。
-
润阴坚骨汤
《石室秘录》卷三:方名:润阴坚骨汤组成:元参1两,熟地2两,麦冬1两,牛膝2钱。主治:痿病。阳明胃火,铄尽肾水,骨中空虚,久卧床席,不能辙起。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全不在治阳明,而直治肾经以补其匮乏。肾水一生,则胃火自然息焰,况又有麦冬以清肺气,牛膝以坚膝胫。
-
润肺扶气汤
《玉案》卷二:方名:润肺扶气汤组成:茯苓1钱,人参1钱,白术1钱,甘草1钱,麦门冬1钱,黄芩1钱,桔梗8分,百合8分,薏苡仁8分,北五味9粒,当归1钱2分,生地1钱2分。主治:痿症,肺枯气弱。用法用量:水煎,加藕汁半钟,食后服。
-
起阳至神丹
《石室秘录》卷三:方名:起阳至神丹组成:熟地半两,山茱萸4钱,远志1钱,巴戟天1钱,肉苁蓉1钱,肉桂2钱,人参3钱,枸杞子3钱,茯神3钱,杜仲1钱,白术5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热药于补水之中,则火起而不愁炎烧之祸,自然煮汤可饮,煮米可餐。
-
起废神丹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起废神丹组成:麦冬、熟地、玄参、五味子。主治:阳明火烧尽肾水,痿症久不效者。用法用量:上药用量均略大于常量。水7碗,煎3碗,早晨服1碗,下午服1碗,半夜服1碗。一连2日,必能坐起。
-
通补温络汤
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七,名见《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通补温络汤组成:黄耆4两,茯苓3两,生白术3两,炙草、淡苁蓉2两,当归3两,牛膝2两,仙灵脾2两,虎骨胶、金毛狗脊12两(无灰酒浸半日,蒸熬膏)。功效:温养通补。主治:痹痛止而行走痿弱无力。制备方法:胶、膏为丸。
-
通滞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方名:通滞散组成:蒲黄2两半,当归(切,焙)2两,干姜(焙)2两,桂(去粗皮)2两,虻虫(去足翅,炒)1两,大黄(锉,炒)3两。主治:伤折,腹中瘀血。《名家方选并续集》:方名:通滞散组成:香附(半炒半生)、阿胶(炒)、反鼻、大黄各等分。主治:经闭带下,或痢后腹中生块,手足痿弱者。
-
培元固本丸
《活人方》卷二:方名:培元固本丸组成:人参5两,麦冬4两,五味子2两,肉苁蓉2两(制净,晒干),熟地8两,山茱1两,山药1两,茯苓3两,丹皮3两,泽泻3两。主治:朝凉暮热,烦嗽痰红。神驰不寐,盗汗遗精,肌消色萎,肌痿体弱,饮食不甘,脾胃虚泄,遂成虚损痨瘵之症。制备方法:炼蜜为丸。
-
梅觉春丸
舶上茴香(炒)1钱,天台乌药1钱,白茯苓(去皮)1钱,地龙(去土)1字。主治:阳事痿弱。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
清心牛黄丸
《医学纲目》卷十七:方名:清心牛黄丸组成:胆星1两,牛黄2钱,黄连1两,归身半两,甘草半两,辰砂半两。主治:癫痫狂,口角流涎不止,口目斜,手足痿软。暴中神昏不语,痰塞心包,口角流涎,烦热气急,一切痰热闭遏证。制备方法:上为末,浸汤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
清荣养血丸
主治:月水不调,紫黑成块,频并,不及期,烦热腰困,手足酸痿。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绿衣散
《绛囊撮要》:方名:绿衣散组成:绿矾不拘多少。主治:痿舌,舌忽硬肿,即时气绝。用法用量:将牙刷脚撬开牙关,搽舌上。制备方法:上药于新瓦上煅红,放地上凉透,研细。
-
蚺蛇油
《解围元薮》卷四:方名:蚺蛇油组成:蚺蛇油。功效:令痿软不举。用法用量:涂阳茎上。附注:麻风,肿斑黑顿消者,以本方戒色。
-
紫花饮
《辨证录》卷六:方名:紫花饮组成:麦冬3两,苦梗5钱,甘菊花5钱,蒲公英5钱,生甘草2钱,贝母2钱,生地1两,紫花地丁3钱。主治:胃火熏蒸,日冲肺金所致的肺痿,足痿弱不能起立,欲嗽不能,欲咳不敢,及至咳嗽,又连声不止,肺中大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蓉参丸
《医级》卷八:方名:蓉参丸别名:鸦参丸组成:鸦片泥5两,人参3钱,肉桂1钱半,沉香1钱半,枸杞3钱。功效:强脾胃,进饮食,涩精气,暖丹田,聚精神,止泻利,起痿,种子续嗣。主治:气虚气滞,肝胃心脾诸痛。制备方法:上为末,以鸦片煎净膏为丸,如绿豆大。
-
释痛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释痛汤组成:人参3钱,黄耆3钱,白术5钱,茯苓3钱,生地5钱,麦冬5钱,当归3钱,玄参1两,甘草3分。主治:痿症。人有好酒,久坐腰痛,渐次痛及右腹,又及右脚,又延及右手不能行动,已而齿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豨莶杜术汤
《辨证录》卷七:方名:豨莶杜术汤组成:白术2两,杜仲5钱,茯苓5钱,车前子3钱,豨莶5钱,山药1两。主治:女劳疸,肾气虚损,四肢痠痛,夜梦惊恐,精神困倦,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时有余沥,小腹、满身尽黄,额上黑。用法用量:水煎服。
-
熨顶散
《普济方》卷三六三:方名:熨顶散组成:半夏、川乌、川芎、桂心、细辛、百合、白及、柏子仁、朗黎树根(焙)各等分。主治:婴孩长头方面,囟大不合,手足痿小,不能行步,头顶软弱,体瘦面光。用法用量:用煨大蒜和酒,捣成饼子贴之,又用绊绢贴之,用炙手频频熨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乌头锉散
《普济方》卷二四三引《指南方》:方名:乌头锉散组成:川乌(生)1两,官桂1两,川椒1两,葱2茎。主治:膝胫痿弱,脚气。用法用量:水1斗,煮5升,乘热蒸气先熏,以衣覆之,勿泄气。候可通手淋渫洗之。制备方法:上为锉散。
-
五灵脂丹
《普济方》卷三九○引《医方妙选》:方名:五灵脂丹别名:五灵脂丸组成:五灵脂半两,蝉壳半两,款冬花半两,蟾头1枚(涂酥炙黄),青黛(研)1分,雄黄(研)1分。主治:久嗽,渐成痿弱,恐成疳痨。用法用量:每服10粒,煎人参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拌匀,糯米饭为丸,如黍米大。
-
一经连用配穴法
一经连用配穴法即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指在同一条经脉上选用相近的几个穴位配合应用,相互连接以加强作用。一经连用配穴法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
-
金天格胶囊
金天格胶囊说明书:药品名称:金天格胶囊分类:内分泌系统药物中成药剂型:每粒0.4g。金天格胶囊的主要成份:人工虎骨粉。金天格胶囊的药理作用:具有健骨作用。金天格胶囊的适应证:用于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步履艰难等症状的改善。
-
经脉之海
经脉之海即冲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因冲脉为总调十二经气血渗灌于全身的要冲。参见十二经之海:十二经之海指冲脉。出《黄帝内经灵枢·动输》。因其循行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联系密切,肾主先天、胃(脾)主后天。所以,古人认为冲脉主先天与后天之元气,因称十二经之海。
-
徐用和
徐用和即徐文中。徐文中为元代针灸家。字用和。安徽宣城人。善针灸。据《宣城县志》载:镇南王妃患风痿,文中予针合谷、曲池,即时手足并举,次日起坐。
-
阳虚血瘀证
阳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阳气亏损,瘀血阻滞,以畏寒肢凉,肢体麻木,或痿废不用,或局部固定刺痛,舌淡胖或有瘀点、瘀斑,脉沉迟而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