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蒸
即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以潮热、虚弱为特征。蒸病有五蒸、二十三蒸之分。常为劳瘵主症之一。
-
肉蒸
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十二、肺蒸,鼻干;
-
皮蒸
《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无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时,胸满,或自称得注热,两胁下胀,大嗽彻背连胛疼,眠寐不安,或蒸毒伤脏,口内吐血。”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
-
内蒸
内蒸为五蒸之一。其证外寒内热,以手抚骨觉内热甚。骨蒸、脉蒸、皮蒸、肉蒸、内蒸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小便赤黄,忽忽烦乱,细喘无力,腰疼,两足逆冷,手心常热。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治用五蒸汤、五蒸丸等。
-
五蒸汤
《外台秘要》卷十三引《古今录验》方之五蒸汤:处方:炙甘草一两,茯苓、葛根、干地黄各三两,人参、知母、黄芩各二两,竹叶二把,石膏五两,粳米一合(一方无甘草、茯苓、人参、竹叶)。主治虚劳骨蒸,发热,自汗。附注:五蒸饮(《红炉点雪》卷二)、五蒸散(《医钞类编》卷十三)。
-
蒸病
蒸病病名。多见于虚劳、劳瘵,以潮热、虚弱、消瘦为常见症候。一名劳蒸、骨蒸。前人有五蒸、二十三蒸的分类法,现已多不采用。病之所以以“蒸”为名,因其热系自内向外蒸发。在五蒸中,又以骨蒸较为多见。参见五蒸、骨蒸、劳瘵、虚劳等条。
-
血蒸
《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内蒸,亦名血蒸。”以“发为血之余”,血热则发焦。蒸病以潮热、虚弱为特征。因其热自内向外蒸发而名。病属虚劳范畴,亦称劳蒸。蒸病有五蒸、二十三蒸之分。习惯上多归入劳瘵。
-
脉蒸
脉蒸病名。五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脉蒸,脉不调。”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见五蒸、二十三蒸条。
-
骨蒸
骨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多由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常用秦艽鳖甲散、柴前梅连散等方。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二十三蒸
二十三蒸是古病名,为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十、心蒸,唇焦;十一、脾蒸,舌干;十二、肺蒸,鼻干;十三、肾蒸,两耳焦;十六、胃蒸,舌下痛;十九、三焦蒸,亦杂病,乍寒乍热;
-
八蒸候
八蒸候是古代医家研究小儿生理性周期变易的一种说法。《幼幼新书》引五关贯有相关记载,这些说法尚待研究。一蒸肝,令目瞳子光明;五蒸肾生精志,骨髓气通流;六蒸筋脉伸,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儿能立;八蒸呼吸无停息,以正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通流五十周。
-
五蒸丸
《外台》卷十三引《古今录验》:组成:乌梅5分,鸡骨(一本是鹳骨)5分,紫菀5分,芍药5分,大黄5分,黄芩5分,细辛5分,知母4分,矾石(炼)1分,栝楼1分,桂心2分(一方无桂心)。主治:虚劳五蒸。《活人心统》卷下:组成:胡黄连5钱,地骨皮1两,生地黄1两,川归7钱,石膏1两,青蒿(童便浸)1两,鳖甲1片(酒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