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志
五志是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合称。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自发“五禽戏"动功
练功者通过意念,意守丹田等穴位的活动,促使全身肌肉放松,进而“入静”,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特殊保护性抑制状态。4.两眼内视自己脚底的“涌泉”穴。内视时,要意想气血好象都注于该穴一样,并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11.收功法。倘若气冲太猛,则可先有意地坐下来,再作降气的意念活动。
-
藏象五志说
藏象五志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配属于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
七情
概述:七情:1.七种情志活动;其次,七情造成气逆、气下等气机失调的方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惊可致气乱,有时也引起气下。五志化火多由于气郁过久化热所致,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岫云按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必化热”。即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
-
悲
悲哀痛,伤心。“五志”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
-
正心汤
功能主治:《古今医统大全》卷四十九方之正心汤主治七情五志,久犯心神,妄言妄笑,不知所苦。功在益气养血,熄风安神。治情志不遂,致患心风,妄言妄笑,恍偬不仁。《医钞类编》卷十四方之正心汤:组成:生地、当归、茯神、远志、石菖蒲、胆星、枣仁、麦冬、郁金、五味、丹砂。用法用量:水煎服。
-
明目散
功效:明目。《银海指南》卷三:方名:明目散组成:当归1两,草决明1两,冬术1两,蝉蜕1两,川芎1两,大黄1两,红花1两,桑白皮1两,山栀1两,薄荷1两,白蒺藜1两,苍术1两,木通1两,连翘1两,石膏1两,池菊1两,荆芥1两,赤芍1两,枳壳1两,生地1两,黄芩1两,羌活1两,独活1两。单服酒调,或蜜汤调下俱可。
-
易寒易热
是指小儿阴精阳气均未充实,在发病过程中,易呈阳气虚弱而表现为寒证,又易因阴伤阳亢而表现为热证的病理特点。病因病机: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但是,小儿又具有“稚阳未充”的生理特点,身体的调节,适应功能也较脆弱。
-
五志过极
五志过极为病因病理学名词。这些活动过度,就会损及五脏精气,或影响脏腑气机失调,产生疾病。情志和气的活动密切相关,长期精神活动过度兴奋或抑郁,使气机紊乱,脏腑真阴亏损,出现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口苦、胁痛,或喘咳、吐血、衄血等症,都属于火的表现。
-
喜
七情或五志之一。《素问·玉机真脏论》:“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
-
志
意志:志即意志、意愿、志向。《素问·宣明五气》:“肾藏志。”王冰注:“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本神》:“意之所存谓之志。”情志:志即情志,泛指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意念:志即意念,指情感。《灵枢·贼风》:“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
-
脱营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脱营之病,虚劳之类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张氏医通》卷九:“夫脱营者,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五火交煽于内,经久始发于外。
-
明目丸
《银海指南》卷三:方名:明目丸组成:当归1两,草决明1两,冬术1两,蝉退1两,川芎1两,大黄1两,红花1两,桑白皮1两,山栀1两,薄荷1两,白蒺藜1两,苍术1两,木通1两,连翘1两,石膏1两,池菊1两,荆芥1两,赤芍1两,枳壳1两,生地1两,黄芩1两,羌活1两,独活1两,黄连5钱。制备方法:为丸。功效:明目。
-
气有余便是火
气有余便是火为病机。出《丹溪心法》。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功能亢进,导致各种火证的病机。如:1.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2.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
内伤噎隔
多因忧愁郁结,五志之火皆动,日夜煎熬,津液干涸,或膏粱厚味,辛辣炙煿,恣意不谨,积热消阴等所致。生脉散加养血之药,若凝窒已久,痰涎聚结于胃脘,不可用凝滞之药,先用清痰清火,开豁化痰,宜《金匮要略方论》麦门冬汤冲竹沥、姜汁:芦根汁,以开通中脘结痰,随以养阴生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