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取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说明治病的手段,根据病证的具体情况,或从上治,或从下治,或从内治,或从外治,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
外治
概述:外治:1.外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内取
内取指病位在内的疾病,用内服药消除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
-
外治法
概述:外治法(externaltherapy)为治法,简称外治,或名外取。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时代已有较系统的针灸疗法以及膏贴、烟熏等,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脱疽(相当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截肢手术。
-
取
取①五治法之一。针对病邪所在,用针刺或汤药攻邪。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素问·刺腰痛》:“左取右,右取左。”《素问·六节脏象论》:“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
活血解毒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HuoxueJieduWan标准编号:WS3-B-0982-91处方:乳香(醋炙)480g没药(醋炙)480g蜈蚣96g黄米(蒸熟)408g石膏蒲清膏72g雄黄粉240g制法:以上六味,除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外,乳香、没药、蜈蚣、黄米粉碎成细粉,与雄黄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石菖蒲清膏,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
下取
概述:下取为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1.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气…针灸治疗术语·下取:下取为针灸治疗术语。如头部有疾取至阴;青光眼取太冲等即是。
-
上取
概述:上取为针灸治法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肘后歌》:“腿脚有病风府寻”;鹤膝风刺尺泽、曲池等。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下病上取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
-
五治
概述:五治:1.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的正常气候;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根据部位有上取、下取、内取、外取、傍取等。《黄帝内经灵枢·颠狂》:“治之取太阴、阳明。”《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取其经,厥阴与少阳。”从:从为治法之一。
-
砭针
概述:砭针:1.针刺;2.用碎瓷片刺血治病;针刺·砭针:砭针指针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因古代砭石与针刺并用,后世虽废砭而用针,仍称针刺为针砭。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杨继洲注:“砭针者,砭石是也。”